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18)
2023(14396)
2022(12128)
2021(11108)
2020(8919)
2019(20489)
2018(20022)
2017(38173)
2016(21090)
2015(24147)
2014(24520)
2013(24314)
2012(23068)
2011(21101)
2010(21518)
2009(19680)
2008(19719)
2007(18269)
2006(16218)
2005(14930)
作者
(64386)
(53955)
(53803)
(50932)
(34087)
(26014)
(24493)
(20958)
(20292)
(19442)
(18349)
(17946)
(17285)
(17200)
(16977)
(16590)
(16481)
(15911)
(15550)
(15389)
(13544)
(13542)
(13215)
(12387)
(12298)
(12155)
(12128)
(12092)
(11095)
(10934)
学科
(93546)
经济(93458)
管理(60353)
(58949)
(45530)
企业(45530)
方法(34656)
(29906)
数学(29498)
数学方法(29162)
中国(28111)
地方(26185)
业经(22369)
(20789)
农业(20230)
(19900)
环境(18047)
(17410)
贸易(17395)
(17321)
(16792)
(15443)
银行(15405)
(15072)
(14797)
(14682)
理论(14605)
(14590)
金融(14587)
技术(14461)
机构
学院(310815)
大学(304760)
(126283)
经济(123323)
管理(112991)
研究(111053)
理学(95011)
理学院(93845)
管理学(92195)
管理学院(91616)
中国(84693)
科学(69445)
(66406)
(59049)
(58468)
(57651)
研究所(52671)
(51022)
中心(50731)
业大(47532)
农业(46190)
财经(44342)
(43377)
师范(42903)
北京(42560)
(41057)
(40020)
(39850)
(37574)
经济学(37557)
基金
项目(196770)
科学(152591)
研究(146815)
基金(136856)
(119807)
国家(118719)
科学基金(99574)
社会(89683)
社会科(84880)
社会科学(84851)
(81125)
基金项目(71876)
教育(67582)
(67129)
自然(62737)
编号(62156)
自然科(61140)
自然科学(61124)
自然科学基金(59999)
资助(55738)
成果(50751)
(48860)
重点(45425)
课题(44757)
(42235)
(41219)
发展(39133)
创新(38480)
(38470)
(36980)
期刊
(152009)
经济(152009)
研究(93455)
中国(71358)
(55602)
学报(49162)
(45205)
科学(45087)
管理(42324)
教育(41592)
农业(37975)
大学(36547)
学学(34112)
(30475)
金融(30475)
技术(30093)
业经(27262)
经济研究(23270)
财经(21479)
(20979)
问题(20104)
(18571)
技术经济(16345)
图书(16290)
(15899)
(15565)
商业(15162)
资源(15147)
科技(14520)
(14286)
共检索到4887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向华  
"民以食为天"的古训,深刻说明了粮食与生命之间的本质联系。加强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提升其粮食生产能力是中国实现社会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文章首先应用因子分析法,探析了影响河南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劳动力和资金投入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南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的动态变化路线分析,指出当前粮食生产模式不符合低碳农业的要求。因此,结合河南各粮食生产能力的相关分析结论,从制度创新、粮食生产技术领域提出提高河南粮食生产能力的低碳途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慧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但河南省粮食产量生产能力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本文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18个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区域差异,阐述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协调发展策略。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解宗方  张伟  
河南省是产粮大省,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途径研究为河南省粮食生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全国粮食生产也有借鉴意义。通过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现状与动态进行分析,显示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呈现上升态势。2010年粮食总产5437万t,是1978年粮食总产2097.40万t的2.5倍。粮食总产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单产的提高,近十年来河南粮食总产的增长主要靠小麦、玉米产量的增长实现的。在分析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与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挖掘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加强科技集成能力和转化能力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汪来喜  
河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弱质基础产业,粮食又是弱质中的弱质产业,如何加强金融支持河南粮食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开发,本文从金融对河南农业发展、粮食生产的支持较弱,存在金融排斥现象入手,区分了财政支持、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以及村镇银行发展对粮食生产的支持作用,提出了提升金融支持河南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的对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上官周平  
针对陕北渭北粮食生产和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了该区域粮食生产潜势,其值是由南向北依次递减,台塬区最高,丘陵区次之,风沙丘陵区较低,但近期粮食开发的重点区域为风沙丘陵区。作者提出陕北渭北粮食生产的贡献份额,并探讨了各亚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技术途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宪法  高旺盛  
本文简要回顾了粮食安全内涵的动态演进和我国粮食生产状况的阶段性变化,分析了粮食生产变化的内在原因,明确了目前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所面临的主要限制因素是自然资源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提出了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建锋  王国强  王玉霞  
河南省的耕地资源在数量上不断下降,经历了一个先减少后稍有增加并趋于平缓的变化态势。研究认为,耕地资源的空间转移并没有引起相一致的粮食生产质心的转移。这说明该省耕地资源虽然最近几年保持了数量上的动态平衡,但是耕地资源的“隐形”减少,即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最后就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粮食生产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俊辉  王艳霞  郭造强  张素娟  陈旭东  
河北粮食生产主要受到社会重大变革、政策调整、农业生产条件、农资投入、科技进步、价格变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单产比播种面积对总产的影响更大。分析了河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成本、效益限制。分析粮食增产潜力,文章认为应以农用水资源为主的农业生产条件合理确定河北省粮食生产品种结构与布局以及粮食产量目标。提出应在基本粮田保护区设立、中低产田、水利建设与节水、优良品种及农业科技等方面着力加强。同时在耕地流转、政府投入、种粮补贴等方面也应配套政策措施。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樊闽  程锋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全国及各省40年来的粮食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状况,提出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措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效支撑。研究方法:根据粮食生产的S型曲线,分4种类型分别对各省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粮食生产能力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其中有部分省属于粮食主产区,应引起高度重视;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或较低的省区,粮食生产能力仍在不断增加。研究结论: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但耕地面积减少导致粮食的减少是刚性的;要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可通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进一步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保...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国强  宋艳华  
用基于农用地分等的模型法摸清河南不同区域不同等级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增产潜力,为制定粮食增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1)河南耕地可实现生产能力总产可达7 000万t以上,高于2020年生产6 500万t的粮食规划目标,土地利用强度平均约为70%,粮食生产能力有较大的增产潜力。(2)产能单产的空间分布整体表现出平原高于山地丘陵,最高在太行山前平原,最低在豫西北太行山地;总产集中分布在黄淮平原、南阳盆地和冀鲁豫低洼平原,这一区域是河南粮食核心区的重点区域,也应是今后重点建设的区域。(3)实现上述产能还受到"水土资源、科学技术、农民素质、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强"等因素的制约。必须克服制约因素...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后乐  
一、背景粮食是特殊商品,是战略物资,粮食安全关乎国家战略安全。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而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使我国耕地面积不断逼近18亿亩红线,粮食增产的耕地资源压力不断增大。从历史经验看,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立祥  
1949-2014年的65年间,我国粮食产量在1949年的1.1亿吨基础上,以5个亿吨级的增量,于2013年跨上6亿吨的历史高度,2014年达到6.071亿吨。65年间的增量之多、增幅之大、增速之快,前所未有、举世瞩目。1984年登上4亿吨台阶起,超越美国稳居世界第一产粮大国地位,实现了人均占有的世界水平的赶超,使温饱步入小康生活成为可能,坚实了国家粮食安全基础。65年我国粮食发展的成效,是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中央大政方针推行的成效,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成效,是国家惠农优粮实施的成效。依照65年间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兰玉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依然是粮食问题。随着中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不足、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沙漠化的趋势加快,中国粮食的供求矛盾日渐突出。在人类即将迈向21世纪之际,要使粮食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不断满足人们的有效需求,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技术选择、技术扩散等环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久先  
90年代前期,我国粮食生产未能在较高起点上解决好徘徊不前的问题,年度间增减起伏较大。1990年至1994年的5年间,只有1年跨上4500亿公斤大关,次年又令人沮丧地回落到4400多亿公斤。令人欣喜的是1995年和199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刷新历史最高记录,分别达到4666亿公斤和4900亿公斤,提前4年实现了“九五计划”提出到2000年的低线目标(4900-5000亿公斤)。在这欣喜之余,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这4900亿公斤的高产并不代表我国粮食生产已达到了这样的生产能力,并不标志我国粮食生产已走出徘徊的阴影。事实上,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相当脆弱,发展环境十分严峻,稍有不慎,又可能步入徘徊的窘况。要巩固和保持这两年的发展势头,必须调整发展策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是粮食生产的必然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