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83)
- 2023(9857)
- 2022(8231)
- 2021(7358)
- 2020(5987)
- 2019(13394)
- 2018(13118)
- 2017(24868)
- 2016(12950)
- 2015(14080)
- 2014(13669)
- 2013(13615)
- 2012(13105)
- 2011(11954)
- 2010(12271)
- 2009(11249)
- 2008(11038)
- 2007(10146)
- 2006(9218)
- 2005(8482)
- 学科
- 济(63995)
- 经济(63956)
- 业(43056)
- 管理(39475)
- 企(35339)
- 企业(35339)
- 地方(21862)
- 中国(21452)
- 技术(18879)
- 农(18216)
- 方法(18024)
- 业经(17742)
- 数学(14521)
- 数学方法(14418)
- 技术管理(13084)
- 产业(12821)
- 地方经济(12782)
- 农业(12615)
- 制(12122)
- 财(11821)
- 银(11505)
- 银行(11487)
- 融(11400)
- 金融(11400)
- 行(11233)
- 发(11165)
- 学(10564)
- 贸(10156)
- 贸易(10142)
- 易(9707)
- 机构
- 学院(186207)
- 大学(181569)
- 济(82776)
- 经济(81206)
- 管理(71978)
- 研究(68014)
- 理学(60886)
- 理学院(60188)
- 管理学(59423)
- 管理学院(59048)
- 中国(51833)
- 科学(39337)
- 京(39286)
- 财(36148)
- 所(33793)
- 江(30514)
- 研究所(30290)
- 中心(30178)
- 农(28662)
- 财经(27703)
- 范(25740)
- 师范(25477)
- 北京(25430)
- 经济学(24999)
- 经(24947)
- 院(24910)
- 州(24631)
- 业大(24455)
- 经济学院(22311)
- 农业(21800)
- 基金
- 项目(119925)
- 科学(96566)
- 研究(92300)
- 基金(84753)
- 家(72773)
- 国家(72101)
- 科学基金(62843)
- 社会(60328)
- 社会科(57473)
- 社会科学(57462)
- 省(50803)
- 基金项目(44956)
- 教育(41063)
- 划(40735)
- 自然(37380)
- 自然科(36546)
- 自然科学(36540)
- 编号(36512)
- 自然科学基金(35956)
- 发(33664)
- 资助(32653)
- 创(31609)
- 成果(29227)
- 创新(28529)
- 发展(27891)
- 重点(27566)
- 展(27404)
- 课题(27202)
- 部(25380)
- 国家社会(24854)
共检索到2999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奇 叶文虎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 ,文明的演替与社会的进步从来都是与产业结构的创新密切相连与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源于对过去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 ,因此它要求重新审视传统的产业结构。面向可持续发展 ,本文认为应补充以维护与改善环境为目的的第零产业 ,和以减少废物排放为目的的第四产业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产业结构体系。与传统产业的形成比较 ,现阶段第零产业与第四产业的培育更需要观念创新与制度创新。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 第零产业 第四产业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孔爱国
本文就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探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其专业化,并分析可持续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依赖。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一概念是在过去几十年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崭新的观点。它是人类追求其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的综合产物。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简新华 于波
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形成能够发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环保产业 ,但是我国目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产业技术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发展滞后等情况 ,极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努力调整产业结构 ,淘汰落后过剩的生产能力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环保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召宜,沈正平,渠爱雪
可持续发展由于缺乏系统整合研究,导致理论上虽然不断深入,但认识上肤浅、实践上不力。文化的内涵丰富性、外延宽广性和结构统一性,为社会现象的整合研究和系统思考提供了基本思路。文章在明晰可持续发展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发展经济、创新制度、转变行为、变迁价值和总体的文化创新与文化整合等方面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道路。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文化内涵 文化创新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伟平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余来冬 王铁成
Perkins(2002)认为,对于中国的经济学家来说,真正重要的问题,是对中国结构性转变的思考,Perkins列举了三个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城市化问题、区域发展问题和产业组织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复苏仍然十分缓慢,此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面临着出口导向性战略的转型,也面临着日益收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因此,如何使经济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文章将首先反思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历程,接着对未来转型的动力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个思考可持
关键词:
产业结构转型 可持续发展 跨学科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余来冬 王铁成
Perkins(2002)认为,对于中国的经济学家来说,真正重要的问题,是对中国结构性转变的思考,Perkins列举了三个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城市化问题、区域发展问题和产业组织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复苏仍然十分缓慢,此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面临着出口导向性战略的转型,也面临着日益收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因此,如何使经济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文章将首先反思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历程,接着对未来转型的动力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个思考可持
关键词:
产业结构转型 可持续发展 跨学科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袁旭梅 张向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余来冬 王铁成
Perkins(2002)认为,对于中国的经济学家来说,真正重要的问题,是对中国结构性转变的思考,Perkins列举了三个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城市化问题、区域发展问题和产业组织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复苏仍然十分缓慢,此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面临着出口导向性战略的转型,也面临着日益收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因此,如何使经济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文章将首先反思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历程,接着对未来转型的动力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个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
产业结构转型 可持续发展 跨学科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诚
一、产业结构理论的新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的前提是建立在“经济发展”这一概念上的。所谓经济发展是指经济总量不仅增长,而且经济结构也得到改善。但产业经济学作为西方传统经济学的分支,必然受到传统经济发展观的影响。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在迅速增加,在很多领域,自然资源的消耗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引起了这些资源的枯竭。另一方面人类经济活动所排放的废弃物迅速增长,超过了生态环境的净化能力,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些都迫使人们不得不对可持续发展引起重视。可持续发展观已经在各个领域对传统发展观提出了挑战,产业结构理论也应该而且必须被赋予新的内容。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樊海林
论乡村可持续发展及其产业结构优化○樊海林世纪转换之际,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待实现的重要命题,其目标概念已广为人知,而具体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整体进程,乡村的地位和作用却往往被忽视。笔者认为,考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正视乡村的相关问题,特别是目前我国乡村发展已...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立辉 余鹏翼 蔡颖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广州市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并分析可持续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依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军 燕波涛
为研究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煤炭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本文选取经济体排放二氧化硫(SO2)总量作为环境规制指标,采用与"煤"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作为技术创新指标,选取煤炭消费数量作为煤炭产业发展指标。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方法,对我国2000~2016年相关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环境规制是制约煤炭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二者呈"U型"曲线,环境规制短期和长期有力于煤炭产业发展,中期具有抑制作用,因此需平衡产业规制强度;技术创新对煤炭产业发展短期提振效果显著,但技术创新短期内很难突破环境规制制约煤炭产业发展助推技术创新与环境规制发展。同时提出,环境规制管控要适度;技术创新从量变向质变转变;打造产业链"减排"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
环境规制 技术创新 煤炭产业 VAR模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久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