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27)
- 2023(3169)
- 2022(2470)
- 2021(2314)
- 2020(1843)
- 2019(4072)
- 2018(3888)
- 2017(7275)
- 2016(3862)
- 2015(4210)
- 2014(4029)
- 2013(3827)
- 2012(3625)
- 2011(3266)
- 2010(3319)
- 2009(3006)
- 2008(2989)
- 2007(2912)
- 2006(2628)
- 2005(1936)
- 学科
- 济(14544)
- 经济(14536)
- 管理(10314)
- 业(7735)
- 企(6131)
- 企业(6131)
- 地方(5787)
- 中国(5241)
- 农(4694)
- 方法(4264)
- 财(3934)
- 数学(3631)
- 业经(3613)
- 数学方法(3591)
- 土地(3479)
- 农业(3134)
- 环境(3028)
- 学(3001)
- 制(2701)
- 发(2682)
- 务(2505)
- 财务(2490)
- 财务管理(2488)
- 企业财务(2428)
- 地方经济(2336)
- 和(2292)
- 城市(2282)
- 资源(2192)
- 教育(2136)
- 理论(1962)
- 机构
- 学院(48808)
- 大学(48529)
- 管理(17197)
- 研究(17034)
- 济(16800)
- 经济(16206)
- 理学(14160)
- 理学院(13910)
- 管理学(13606)
- 管理学院(13523)
- 中国(13070)
- 京(11228)
- 科学(10721)
- 财(8711)
- 中心(8612)
- 江(8574)
- 范(8193)
- 师范(8134)
- 所(7810)
- 农(7413)
- 院(7113)
- 北京(6979)
- 业大(6978)
- 州(6942)
- 研究所(6846)
- 师范大学(6665)
- 财经(6537)
- 省(6257)
- 经(5948)
- 技术(5599)
共检索到793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谢蓉
问题甲公司计划在A市进行地铁项目开发建设,是否可以取得该地下空间的建设用地的使用权?解答一、地下空间开发对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需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可供利用的土地日趋减少,为了节约利用土地,很多大城市都开始探索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铁的建设就是其中的典型。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现代公司开发建设地铁,首先须解决的就是土地权利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地铁项目所代表的这部分资产权属是否明晰,这也将成为未来产权顺畅流转的基础。
关键词:
建设用地使用权 地下空间 《物权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鹏 史浩明
研究目的:为中国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实践提供制度建议。研究方法:对比研究法、法条解释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研究结果: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主体只能是国家;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可利用土地空间以外的部分是国家设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客体范围;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审批程序需增加地质勘察、编制详细城市规划等前置程序;设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时,还需要通过完善城市规划、增加告知异议程序、事先约定不动产相邻关系等方式协调既存不动产权利人利益。研究结论:中国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设立程序应有一定差异。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高圣平
问题的提出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物权法》仅规定了建设用地使用权物权变动的基本规则,其具体贯彻还有赖于《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杜茎深 靳相木
本文提出,应重新考量现行法规关于地下空间的地理学认知,建构具有民法意义的“地下空间”概念,打通建设信息模型与三维地籍之间的数据转换壁垒,在地下空间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由粗到细的渐进性调整过程中,分阶段逐步明确地下产权空间范围。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建设用地使用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岳晓武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建设用地行政划拨逐渐演变为多种使用方式,其使用权的类型与权能范围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本文从"物权法定"原则出发,分析了现有国有建设用地权能的变化过程、问题及范围。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庆珠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使用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知,但城市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化取得的相关制度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认为,应该在厘清城市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范围的基础上,从法治的层面把握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化取得方式、登记制度的基本要求及相对于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制度的特殊性,并进而实现相关制度的合理化建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坚
研究目的:依据《物权法》对地上、地下空间权利区分设立,以明晰权属、准确登记。研究方法:借鉴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理念,通过楼面地价充分体现土地价值,建立专有部分使用权与成员权的复合型法律关系,用建筑面积与高程的组合,构建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研究结果:通过分析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建筑用地使用权的关系,明析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地位。通过对地籍调查方法的细化,解决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并举例说明。研究结论: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提出对地上、地下空间权利的设立填补了实际操作中的空白,与现在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紧密衔接,对研究土地空间利用的不动产管理问题具有积极探索的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振 欧名豪 姜仁荣 杜茎深
基于地上和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特殊之处,利用比较研究法、法条解释法对土地立体化利用过程中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的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立体化利用过程中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客体范围为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可利用土地空间以外的部分;设立方式采取有偿出让或无偿划拨等方式;管理审批程序要增加编制详细规划、"地质勘测"环节,同时前置"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程序;权属登记需要统一登记机关、引进三维地籍管理技术和扩大登记事项;在协调与既存建设用地权利人权益方面,可通过完善相关规划、赋予既存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优先权和鼓励设立"空间役权"等方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振 欧名豪 姜仁荣 杜茎深
基于地上和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特殊之处,利用比较研究法、法条解释法对土地立体化利用过程中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的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立体化利用过程中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客体范围为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可利用土地空间以外的部分;设立方式采取有偿出让或无偿划拨等方式;管理审批程序要增加编制详细规划、"地质勘测"环节,同时前置"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程序;权属登记需要统一登记机关、引进三维地籍管理技术和扩大登记事项;在协调与既存建设用地权利人权益方面,可通过完善相关规划、赋予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新江
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否应当有偿续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从财税法的角度来说,有偿续期是更好的选择,而且应进一步考虑将之纳入目前的物业税制度设计中,为建设公共财政提供财源,促进社会公平。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魏耀东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正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逐步构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新机制,引导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进入规范化轨道。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亚荣 余敬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收回是平衡农民集体和集体成员之间利益的重要制度保障,但目前我国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的消灭、收回的法律规定过于简略,并且收回行为既包括民事行为也包括行政行为,混淆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收回行为的性质。应从物权变动视角确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收回的涵义,并从所有权保护角度拓展其内涵,使之符合集体土地的特性。在此基础上,从民事法律规范角度,按照土地所有权及用益物权的运行逻辑,通过对目前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收回行为作类型化处理、明确收回的对象、规范土地所有权人撤销权的行使等措施重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收回制度。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唐健 王庆日 谭荣
上世纪80年代末,深圳和上海开启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先河。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明确,在坚持城市土地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允许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随着《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我国基本确立和逐步完善了国有土地有偿出让制度。作为国有土地出让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出让期限以及到期处置问题备受关注。尽管相应法律法规明确了不同用途的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汪霄 卞晓雯 刁璇
我国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土地利用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在土地平面开发模式逐渐转变为立体开发模式的过程中,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其使用权管理相关的诸多问题却没有被妥善处理。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土地资源,达到集约合理利用的目的,我们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权属管理应当慎重对待。
关键词:
城市 地下空间 开发 使用权管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雪平
本文针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问题提出了众多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为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必须对土地征收的适用范围进行严格把控,以防建设用地出现不足的情况;而对于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的流转对象来讲,我们必须进行明确划分,防止不良用地的产生;不仅注重公平,而且也应提高效率,对于因流转所得的丰厚回报,我们也应将利益均分,与此同时,再次流转机制也应提升日程,进一步实现与我国国有土地享有相同的权利,另外,对于集体建设的流转问题,我们应实行全民参与,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流转。
关键词:
集体建设用地 使用权 流转 公私权配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