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0)
2023(1339)
2022(1105)
2021(1046)
2020(964)
2019(2194)
2018(2208)
2017(4361)
2016(2557)
2015(2816)
2014(2769)
2013(2843)
2012(2663)
2011(2187)
2010(2168)
2009(1939)
2008(1892)
2007(1759)
2006(1602)
2005(1439)
作者
(6225)
(5394)
(5214)
(5103)
(3344)
(2403)
(2389)
(2135)
(1997)
(1908)
(1878)
(1739)
(1720)
(1686)
(1665)
(1620)
(1569)
(1538)
(1487)
(1441)
(1311)
(1282)
(1253)
(1236)
(1235)
(1119)
(1117)
(1103)
(1083)
(1043)
学科
(10188)
经济(10178)
(7231)
管理(5844)
方法(5368)
(5236)
劳动(5219)
数学(5120)
数学方法(5079)
(4634)
中国(4592)
(4220)
企业(4220)
农业(3426)
(3252)
人口(2496)
动力(2454)
劳动力(2426)
(2359)
农业劳动(2277)
(2239)
(2218)
金融(2218)
农业人口(2181)
(1991)
贸易(1990)
(1965)
(1964)
银行(1955)
(1921)
机构
大学(32254)
学院(31293)
(15674)
经济(15423)
管理(12046)
理学(10459)
研究(10392)
理学院(10365)
管理学(10113)
管理学院(10050)
中国(9305)
(7303)
(6684)
财经(5750)
经济学(5729)
科学(5549)
中心(5359)
(5318)
(5164)
经济学院(5163)
(5096)
(4744)
研究所(4548)
财经大学(4349)
业大(4304)
北京(4274)
农业(4033)
(3796)
师范(3756)
(3626)
基金
项目(20715)
科学(16730)
基金(15996)
研究(14892)
(13753)
国家(13626)
科学基金(11893)
社会(10361)
社会科(9844)
社会科学(9843)
基金项目(8065)
自然(7471)
资助(7448)
(7422)
自然科(7352)
自然科学(7351)
自然科学基金(7224)
教育(7174)
(6246)
编号(5791)
(5097)
成果(4939)
教育部(4574)
国家社会(4513)
重点(4430)
人文(4369)
科研(4102)
大学(4097)
(3934)
社科(3931)
期刊
(15884)
经济(15884)
研究(9719)
中国(9448)
(5424)
(4880)
学报(4636)
管理(4626)
(4602)
金融(4602)
科学(4179)
大学(3828)
学学(3598)
农业(3076)
财经(3075)
经济研究(2825)
教育(2792)
(2663)
技术(2450)
(2238)
(2238)
劳动(2238)
统计(2121)
问题(2108)
业经(2106)
理论(1837)
国际(1796)
(1712)
(1689)
世界(1688)
共检索到515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夏群佩  陈泳滨  
案情简介2011年4月2日,原告王某到被告某机械公司工作,担任人事部经理职务,负责招录公司员工、与公司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等相关工作事宜,王某本人未与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王某也从未向公司负责人提出过签订劳动合同的要求,但该公司其他员工均已签订了劳动合同。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蔡东  
案情简介唐某于2012年12月由A劳务派遣公司派遣至B公司从事汽车驾驶员工作,期间分别两次与A公司签订了自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1月30日和2013年12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的劳务派遣合同书。2014年10月,A公司书面通知唐某,不再与其续签劳动合同,并支付两个月的经济补偿金。唐某认为,A公司将连续用工期限分割订立数个短期劳务派遣协议,违反了《劳动合同法》,于是向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杰  
司法实践中,受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审判理念的偏差等因素影响,裁判者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的性质理解不一,导致对"二倍工资"时效起算的裁判不统一。本文经过对12个省(市)辖区法院该类型判决的随机抽选和比较,选出典型案件,分析"同案不同判"的法律逻辑和认识偏差,认为应当采取"报酬转化说"和"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权利说",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利益,以契合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立法目的、国情和客观社会现实。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杰  
司法实践中,受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审判理念的偏差等因素影响,裁判者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的性质理解不一,导致对"二倍工资"时效起算的裁判不统一。本文经过对12个省(市)辖区法院该类型判决的随机抽选和比较,选出典型案件,分析"同案不同判"的法律逻辑和认识偏差,认为应当采取"报酬转化说"和"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权利说",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利益,以契合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立法目的、国情和客观社会现实。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元龙  
案情简介某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公司)原系国有企业,2001年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陈某1998年到该公司改制前企业工作,改制后一直在该公司工作。2008年1月、2010年1月、2012年1月分别订立为期两年的劳动合同。2013年2月,某公司以陈某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为由,解除劳动合同。陈某不服,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其中一项请求事项,要求某公司支付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未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理由是:2012年1月第三次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其在某公司已连续工作满10年、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程小勇  
案情简介吴某于2012年1月1日进入上海某文化传播公司工作,约定月工资为7200元。2012年1月25日开始,吴某向文化公司请休病假。文化公司自2012年2月开始按吴某工资的80%发放其医疗期的病假工资直至2012年4月。2012年5月1日以后,吴某仍向文化公司请休病假,直至2012年8月10日文化公司以吴某医疗期已满仍不能从事公司安排的工作为由解除双方劳动关系为止。吴某工作期间,文化公司未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亦未向吴某提及签书面劳动合同事宜。后吴某申请仲裁,要求文化公司按7200元的月工资标准支付2012年2月1日至2012年8月10日期间的二倍工资。因仲裁未支持吴某的请求,吴某遂提...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军胜  
一、可以制订农民工简易合同文本《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现实中常常发生农民工不愿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石郑  刘华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结合禀赋效应理论,探讨教育与收入对流动人口劳动合同签订的影响。结果表明:(1)教育与收入显著影响劳动合同签订概率。总体上,受教育年限越长,收入水平越高,劳动合同签订概率越高。教育与收入对不同类型劳动合同签订的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2)教育与收入不仅直接影响劳动合同签订,而且通过交互效应和中介效应对签订行为产生影响,收入的中介效应对总效应贡献率为11.72%。(3)流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流动特征和就业特征均会影响劳动合同签订。从教育和收入角度提升流动人口劳动合同覆盖面的路径有:一是实施教育扶贫政策,严控义务教育辍学率,提高受教育年限;二是落实就业优先方针,坚持"六稳""六保"不动摇,着力提高收入水平。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雅光  刘坚  王慧  
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下,劳动者就业处于不利地位,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增强法律意识,必须以书面形式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严格审查合同内容,妥善保存自己的合同文本,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蔡冬  
案情简介■2006年12月,杨某进入某社区行政事务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某社区)从事道口安全员工作,双方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一直未签订劳动合同。2011年8月,杨某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双方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即2009年1月1日起,每月支付二倍工资至2011年8月。争议焦点■如何确认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孙志萍  
用人单位负有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义务。但立法的原则性缺陷的存在,导致该制度在适用过程中出现诸多困境。裁判文书统计分析表明:司法裁判者错误的适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导致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的比例较高;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对"二倍基数"标准的认定,呈现多样化形态;赔偿数额较大,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对此,在呼吁立法统一赔偿标准、降低赔偿金额的同时,赋予司法裁判者自由裁量权,对劳动合同采用实质审查的标准、区分未签书面劳动合同的原因,赋予用人单位以抗辩权。在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同时,最大限度上实现和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