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04)
2023(7823)
2022(6416)
2021(5833)
2020(4655)
2019(10499)
2018(9882)
2017(18743)
2016(10025)
2015(10721)
2014(10732)
2013(10806)
2012(9883)
2011(9273)
2010(9283)
2009(8504)
2008(8346)
2007(7526)
2006(6693)
2005(5386)
作者
(31148)
(26923)
(26271)
(25161)
(16579)
(12822)
(11909)
(10120)
(9996)
(9402)
(9222)
(8848)
(8668)
(8338)
(8302)
(8015)
(7966)
(7523)
(7504)
(7369)
(6657)
(6602)
(6476)
(6075)
(6062)
(5842)
(5829)
(5794)
(5520)
(5456)
学科
(46680)
经济(46639)
(30159)
(25823)
管理(24081)
方法(20005)
(19299)
企业(19299)
数学(18075)
数学方法(17873)
农业(17599)
业经(13393)
中国(12123)
地方(11284)
(10537)
(10468)
(9221)
(8491)
农业经济(7753)
发展(6993)
(6985)
(6728)
银行(6707)
(6644)
金融(6643)
(6451)
(6372)
收入(6353)
(6350)
贸易(6347)
机构
学院(150774)
大学(148162)
(60076)
经济(58621)
管理(54533)
研究(53807)
理学(47996)
理学院(47320)
管理学(46232)
管理学院(45962)
中国(39313)
(36854)
科学(35840)
(30860)
农业(27800)
(27739)
业大(27490)
(26320)
研究所(25612)
中心(24672)
(22373)
财经(21421)
(20905)
师范(20666)
(19598)
(19257)
经济学(18782)
北京(18577)
(18530)
(18096)
基金
项目(108543)
科学(86110)
基金(80576)
研究(74363)
(72518)
国家(71890)
科学基金(61174)
社会(49792)
社会科(47044)
社会科学(47034)
(43106)
基金项目(43061)
自然(40349)
自然科(39491)
自然科学(39479)
自然科学基金(38792)
(35782)
教育(33209)
资助(32032)
编号(27967)
重点(24613)
(23863)
(23463)
(22118)
成果(21686)
国家社会(21452)
科研(20898)
创新(20685)
计划(20604)
(20296)
期刊
(68951)
经济(68951)
(39822)
研究(39811)
学报(29855)
中国(29620)
科学(27178)
农业(26354)
大学(22776)
学学(22175)
(18619)
管理(17633)
业经(14755)
(13489)
金融(13489)
(11391)
教育(11360)
技术(11133)
财经(10257)
(10075)
经济研究(10038)
业大(9354)
问题(9328)
(8842)
农业经济(8250)
农村(8241)
(8241)
资源(8083)
农业大学(7857)
科技(7575)
共检索到2141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吴志斌  姜照君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渐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再自外于城市的发展,而应纳入城乡互动发展的思路中来。本文以"最美乡村"为例,从舒适物的视角探讨乡村舒适物的嵌入与最美乡村的空间生产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认为,其间存在三种层级的耦合发展阶段,即由第一层级"感知的空间"与"原生态的舒适物"的耦合,过渡到第二层级"构想的空间"与"规划建设的舒适物"的耦合,再上升到第三层级"生活的空间"与"日常生活的舒适物"的耦合,从而达到一种可参观性的空间生产与乡村舒适物之间和谐共生的耦合状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宁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然带来乡村社会的变迁。其中的一个变迁,就是乡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由于从事工业和服务业劳动比从事农业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和更高的收入,乡村劳动力人口往往会向城市转移,从而承接现代化过程的红利,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这一劳动力人口的外移,造成乡村人口的空心化,改变了乡村的社会生态,进而导致乡村的衰落。重振乡村必须面对乡村人口日益减少的现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兰兰   乐传永  
探究乡村教育与乡村治理的耦合互动关系是指导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论手段。通过建立乡村教育和乡村治理系统的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我国19个省(区、市)的乡村教育和乡村治理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及影响要素。结果表明,乡村教育与乡村治理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差异显著,整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分布特征;耦合协调类型呈现出基本耦合、中度耦合和高度耦合三种类型,整体上处于中度协调耦合状态;村民获取优质教育服务的难易程度、村民对成人教育培训满意度、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基于此,未来应促动形塑共生化的乡村教育与乡村治理文化心理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治理策略,推动构建高质量的乡村教育话语体系,协调区域间乡村教育与乡村治理耦合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东辉  张郁  刘岳琪  
以松嫩平原乡村地区32个县域单元为例,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及人口集中度指数、经济集中度指数、人口与经济分布不一致指数的测度,揭示乡村收缩背景下松嫩平原乡村地区人口—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松嫩平原乡村地区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呈现"南密北疏"的格局。(2)人口空间分布的关联性较强,呈现典型的集聚分布模式,人口集中度指数南高北低且高值区域逐渐向北扩展。(3)经济集中度分布格局多呈现"双核"模式,且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大于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总体来看,近20年来,松嫩平原乡村地区人口—经济的空间耦合类型中,协调发展型和经济迟滞型的县域类型居多。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华  王炳君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及其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基于力学的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并通过乡村性与其耦合关系的研究,发现21世纪初江苏省乡村性在0.148 8-0.898 9之间,空间上呈现从南向北逐渐增高趋势;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发现,76.9%地区受困于农村居民点管理,农村居民点的无序扩张成为乡村转型协调发展的最主要阻碍力;江苏乡村地区发展采取的是一种不均衡发展模式,农村人口的转移是目前主要目标,乡村转型发展首先实现了生产空间的转移,而生活空间和身份空间依然滞留于农村地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源于我国独特的"三元"社会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孝坤  任秋爽  
[目的]随着我国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性变化、乡村转型发展成为近年学术研究的热点,但关于乡村性变化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关系尚少有研究。[方法]以西南地区267个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乡村性与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优化后的熵权法和ESDA方法,研究2015年相对于2005年西南地区贫困县乡村性和乡村转型的空间变化特征;并选择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乡村转型发展与乡村性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2015年相对于2005年,研究区乡村性变化值在-0.454 4~-0.047 8之间变动,乡村性变化值较大的县域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的四川盆地周边低山丘陵和平行岭谷地形区,以及云贵高原的滇中、黔中与城市邻近县域;各县域乡村转型度值在0.190 0~0.646 9之间变化,按照转型度由低到高可以分5级,其中,乡村转型度较低(Ⅱ级)和乡村转型度中等(Ⅲ级)的县域分布广泛;乡村转型与乡村性变化的耦合协调度值在-0.736 3~-0.339 8之间变化,耦合协调类型的空间差异比较明显,有4个县域属于拮抗不协调类型,大多数县域属于低级或中级耦合协调类型。[结论]西南贫困地区乡村性变化和乡村转型发展度在空间分布上与研究区自然地理环境及区位条件的分异大体吻合,地势平缓、区位条件较好县域的乡村性变化、乡村转型度、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优于地理条件较差县域。应根据耦合协调发展差异,因地因时制宜强化乡村产业发展、完善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区域发展能力建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华云  许春晓  
舒适移民成为乡村社会空间变迁的新动力。使用扎根理论方法研究巴马盘阳河流域长寿乡村被建构为舒适移民健康美好生活空间的过程,揭示舒适移民驱动的绅士化发展特征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乡村人口结构、住宅结构、景观设施、经济产业、生活空间、文化空间及社区治理的转变,共同表征绅士化发展,也引发了"癌症村"现象、生活环境隐忧和主客冲突等负面影响。乡村绅士化并非均质发展,出现了无序绅士化、有序绅士化和新建绅士化。舒适移民驱动的乡村绅士化发展是多元力量共同构建、交换和互动的结果:长寿乡村为舒适移民提供生活场域,地方政府和商业资本主导乡村绅士化发展;舒适移民消费需求与生活空间实践形塑乡村绅士化发展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硕研   夏薇   孙小宇   杨钢桥  
提升乡村舒适性水平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需求、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土地综合整治为舒适性驱动型乡村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基于地方消费主义理论、乡村多功能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构建乡村舒适性的概念框架与指标体系,从土地利用多功能视角解析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舒适性的影响机理,利用武汉都市圈6个区县10个旅游村庄村民和游客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双重差分法探究研究区域舒适性水平以及土地综合整治的舒适性提升效应。研究发现:(1)乡村舒适性是一种体现地方消费品质量、具有消费性功能、能够满足外来游客对乡村式生活与本地村民对生活品质需求、促使人们感到舒服安逸的乡村特性,包括自然舒适性、生产舒适性、社会舒适性和文化舒适性。(2)由于村民和游客需求不同,两者对乡村舒适性的评价存在差异。(3)村民视角下土地综合整治能显著提升乡村舒适性总水平及各维度水平,且具有稳健性。因此,今后应增加整治资金的投入、扩大整治范围,在充分考虑村民和游客的利益诉求特别是村民利益诉求的基础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持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利邦  田亚亚  郭晓东  陈梅梅  王永丽  
基于1 km×1 km格网,论文综合运用景观指数、分散度、核密度、空间耦合关联等方法,研究河西走廊山丹县1998—2015年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异及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绿洲乡村聚落与水土资源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乡村聚落用地总面积扩张较快、空间分散化趋势明显,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增大、平均斑块面积减小,乡村聚落景观指数在1998—2008年间相比2008—2015年间变化剧烈,后期逐渐趋于稳定;2)3个年份乡村聚落核密度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主干道路、渠系等线状地物沿线密集,外围区域稀疏,并以线状地物为中心向外呈阶梯状递减;3)1998—2008年乡村聚落分散度呈增加趋势,2008年后趋于稳定,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由相对集中走向零星分散,聚落"散、空、乱"现象普遍;4)乡村聚落与耕地和渠系空间分布关系密切,存在显著的"耕地指向性"和"渠系指向性";K指数1998年以"人多地少型"为主,2008和2015年转向"人少地多型"和"人地协调型";L指数总体表现为"渠系偏多型"和"聚落-渠系协调型"。水土资源是约束和限制绿洲人口和聚落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水-土系统存在着高度的相互依存性和共生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谭林  陈岚  
科学揭示乡村空间重构与土地利用转型的耦合发展关系,有利于为中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运用文献综述、理论分析阐释二者的耦合机理及驱动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重构乡村空间是对新一轮乡村转型发展要求的积极回应,土地作为乡村地域的关键发展要素,通过其利用形态的多维转化适应不同的空间重构场景。(2)乡村空间重构是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驱力,也为土地利用转型提供不竭的现实需求,土地利用的成功转型是乡村空间重构结果的显著表征,二者交互影响,存在耦合互动关系。(3)空间规划、政策制度、产业结构、利益主体及生态理念的多轮驱动机制共同对其耦合关系施加影响,不同作用机制下的作用效力、方向有所不同。(4)新时代下促进乡村空间重构与土地利用转型耦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全方位探寻土地利用优化转型的多维路径,总体上应立足生态文明的价值位序,以空间规划为约束机制,以产业结构升级为诱发机制,以多方利益协调为保障机制,同时创新土地政策制度机制,从而提高耦合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昌森  张震  董文静  张广海  
文章通过分析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二者耦合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模型,以青岛市为例,对其2013—2017年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存在交互耦合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青岛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持续高于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属于典型的乡村旅游主导型耦合协调;青岛市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处于中度耦合阶段和中度耦合协调发展状态,离良性协调共振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梦芝  周平  
本文在构建流通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分析了两系统耦合协调的演变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流通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观察期内稳步提升,整体呈现“拮抗-磨合-协调”的发展演变态势,具体表现为“流通产业升级滞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乡村振兴滞后流通产业升级”的相对发展趋势;四大地区间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东部耦合协调水平最高,中部、东北部、西部依次降低。因此,应加强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畅通乡村商贸流通渠道,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乡村产业融合,释放乡村振兴对流通产业升级的助力效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朝娟   贺高祥   程莉   文传浩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改进的TOPSIS法、重心模型、重心耦合模型刻画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演变特征、重心迁移路径及耦合态势,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我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各省份存在较大差距。(2)变异系数逐年减小,且乡村振兴的变异系数大于新型城镇化,各地区乡村和城镇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现象趋于缓和,乡村振兴的区域差异大于新型城镇化。(3)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重心均位于河南,分别呈现向西南方和西北方移动的趋势,东西方向的移动距离远大于南北方向,东西方向更容易产生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乡村振兴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新型城镇化重心的移动幅度,但乡村振兴重心的移动方向更稳定。(4)两个重心空间耦合态势呈现波动式靠近,空间距离整体缩短,空间重叠性上升,但变动一致性指数在正负之间来回波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广兴  
[目的]探究近年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将为今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统筹发展相关政策的提出提供理论参考,将有利于不断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法]通过构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于熵值法对2007—2016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格局演变分析,并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1)2007—2016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递增趋势,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总体快于乡村振兴,且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其中2016年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分值为0.862,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南阳市和商丘市的评价分值较低,分别为0.230和0.223。鹤壁市和郑州市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分值高于其他地区,分别为0.566和0.517。平顶山市的评价分值最低,仅为0.346。(2)2007—2016年各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其中郑州市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其他各市不断向更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过渡。[结论]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今后应针对地区优势,不断优化乡村建设规划,加快乡村振兴发展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向更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过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斯威   王永生   曹智  
现代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资源环境的利用方式和影响程度在不断变化,人地圈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人地系统耦合研究是破解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途径,然而目前对乡村人地系统耦合研究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因此,梳理乡村人地系统耦合研究进展对于促进人地系统科学发展,支持人地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乡村人地系统耦合是乡村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交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综合过程,形成了“过程—机理—格局—效应—调控”的理论范式。乡村人地系统耦合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乡村自然社会要素耦合过程格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反馈、城镇化对乡村发展的驱动效应、全球化与农业贸易的远程作用、政策管理与工程治理的调控响应5个方面,研究方法主要涉及耦合评价模型和耦合机理模型。针对多尺度乡村人地系统耦合互馈和传导机制的研究不足以及数据模型匮乏,未来研究应当注重探测结构转型和尺度延伸下的乡村人地系统耦合过程与格局,探析要素流动和效应传导下的乡村人地系统耦合机理,探寻数据驱动和模型集成下的乡村人地系统模拟和决策方法,探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乡村人地系统协调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