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09)
2023(14284)
2022(11802)
2021(10613)
2020(8642)
2019(19211)
2018(18623)
2017(35555)
2016(19030)
2015(20357)
2014(19538)
2013(18764)
2012(16681)
2011(14671)
2010(13830)
2009(11836)
2008(10813)
2007(8872)
2006(7060)
2005(5398)
作者
(51661)
(43565)
(43070)
(40895)
(27171)
(20873)
(19442)
(17227)
(16438)
(14734)
(14635)
(14526)
(13445)
(13339)
(13309)
(13092)
(13037)
(13017)
(12478)
(12215)
(10731)
(10394)
(9978)
(9920)
(9775)
(9528)
(9299)
(9208)
(8783)
(8595)
学科
(74024)
经济(73956)
管理(56506)
(50939)
(41401)
企业(41401)
方法(39004)
数学(35574)
数学方法(35165)
(19580)
(19216)
中国(17870)
业经(16660)
环境(16031)
(14572)
贸易(14569)
(14244)
(14013)
农业(13505)
技术(12482)
(12450)
财务(12415)
财务管理(12391)
地方(12341)
企业财务(11821)
(11338)
(10906)
(10649)
产业(10124)
(9975)
机构
学院(252788)
大学(251399)
(104945)
管理(103293)
经济(103278)
理学(92503)
理学院(91606)
管理学(89937)
管理学院(89502)
研究(77786)
中国(56567)
科学(49889)
(49100)
(45208)
(44439)
业大(42784)
中心(37976)
财经(37821)
(36481)
农业(36139)
(34953)
研究所(34206)
(33343)
经济学(33342)
经济学院(30700)
(29256)
(29116)
财经大学(28833)
师范(28793)
北京(28665)
基金
项目(195380)
科学(155742)
基金(146335)
研究(135343)
(130386)
国家(129381)
科学基金(112384)
社会(90480)
社会科(86213)
社会科学(86192)
基金项目(78480)
(76077)
自然(74884)
自然科(73316)
自然科学(73296)
自然科学基金(71987)
(64638)
教育(62036)
资助(57638)
编号(51825)
重点(44095)
(42841)
(42248)
(41627)
创新(39537)
国家社会(39314)
科研(38893)
计划(37445)
成果(37409)
教育部(37087)
期刊
(94884)
经济(94884)
研究(59986)
学报(44969)
科学(39598)
(39192)
中国(37737)
管理(35007)
大学(34116)
(33008)
学学(32856)
农业(27028)
技术(20839)
业经(17509)
教育(17486)
(17438)
金融(17438)
财经(17353)
经济研究(16970)
(14935)
(14200)
科技(13108)
问题(12971)
统计(12940)
(12841)
(12476)
业大(12239)
商业(11904)
技术经济(11694)
理论(11188)
共检索到3279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振宇  马旭  
面向中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根据2010-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借鉴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检验分析,从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消纳比率、发电占比三个指标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研究。依据能源系统理论,量化分析可再生能源电力对碳排放量的作用路径及影响。结果表明:上述三个指标对碳减排的单位效应影响值由大到小排序为消纳比率、发电占比、装机容量,其中,促进能源消纳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研究得出,实现“双碳”目标需优化可再生能源电力投资结构与规模,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就地消纳,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研究结果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德  张媛  
文章运用Hansen(1999)面板门槛模型,在考虑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情况下,考察了1994—2016年33个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可再生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基于金融发展的显著双门槛效应;当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时,可再生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为正;当金融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或者较高水平时,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且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二氧化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弹性不断增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娟  马涟蕊  冯婉怡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是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减排不减生产力的重要支柱。基于分位数面板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利用2000—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9个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行业碳减排效应及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地区的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对不同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碳减排效果与行业特征、区域环境及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具体地,低碳排放行业率先发挥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碳减排效应,以重工业、能源生产相关行业为代表的高碳排放行业对碳排放未见显著抑制作用,与居民生活、城镇化发展联系紧密的行业碳排放不减反增。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对不同行业的碳减排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均得到强化。基于研究结论,针对性提出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与转化、统筹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不同区域与产业的差异化应用、注重居民低碳行为引导和加强合作交流等建议。研究有助于深入考察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对行业碳减排的影响,为针对性制定行业碳减排政策提供事实依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晓敏   刘世哲   薛栋  
基于中国2007-2020年30个省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可再生能源发展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在中西部地区与环境规制强度高地区更明显;风能发展对碳排放的抑制效果最大,太阳能次之,水能的抑制效果最小;机制检验表明,可再生能源能够通过优化能源结构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发挥碳减排效应;非线性效应表明,随着能源结构水平的恶化,可再生能源对碳排放的影响呈先抑制后促进的趋势。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的碳减排效应会随着能源利用效率的下降呈边际递减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杨先明  刘朝阳  党国英  
可竞争售电市场的构建是实现“双碳”目标及可再生能源电力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可竞争市场理论,提出可再生能源可竞争售电市场电价规制模式,并利用云南省电力市场化的典型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电网背景售电公司先天具有的网络垄断资源所附带的调度权及接入权、交易电量与电力用户优势,导致电网背景售电公司拥有强大的市场势力,对第三方售电公司具有挤出效应;电网背景售电公司与可再生能源电力厂商议价时,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阻碍可竞争售电市场的建立。大力培育壮大第三方售电公司,分离电网调度权是规制电网背景售电公司市场势力,构建可竞争售电市场简便易行的方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邱庆全  李爽  夏青  
利用ARDL模型对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和能源碳排放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可再生能源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时可再生能源消费、能源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消费对能源碳排放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且长期弹性是0.51,而短期内影响关系不显著;而且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存在可再生能源消费到能源碳排放的单向因果关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邱庆全  李爽  夏青  
利用ARDL模型对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和能源碳排放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可再生能源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时可再生能源消费、能源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消费对能源碳排放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且长期弹性是0.51,而短期内影响关系不显著;而且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存在可再生能源消费到能源碳排放的单向因果关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邵庆龙  饶蕾  
根据负二项式模型,采用1990~2011年OECD国家数据,实证分析影响可再生能源创新的决定要素。通过划分具体可再生能源种类及对比主要经济体,发现原油价格、研发投入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是影响创新的主要因素。此外,尽管美国的累积创新程度最高,但近些年开始落后于日本;研发投入可以有效地推动欧盟和美国的创新,但对日本没有显著作用;风能和太阳能创新受这些因素的显著影响,而水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创新相对较少受其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范秋芳  邢相飞  
文章收集了200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数据,从中央、地方两个层面以及政策工具、政策力度、政策目标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构建PVAR模型分析全国以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可再生能源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央机构层面的可再生能源政策主要以五年规划为指导,逐步出台了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政策文件,内容不断1完善;政策类型逐渐多元,覆盖了战略、规划、标准等多类型政策。各地区层次政策文本数量庞大,政策工具利用略有差别,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偏重于命令型和激励型政策,东北地区信息型利用较多;政策力度略有差异,东北地区政策力度较大,其他地区多集中于中间力度等级;政策目标都较为清晰,有力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发展。检验得出可再生能源政策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各地区政策冲击不同,全部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政策效用显著,政策存在滞后效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唐葆君  李茹  
实现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是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但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受可再生能源投资成本的影响。本文依据NET-Power模型,以我国六大电网区域为研究对象,从发电技术角度出发,探讨可再生能源投资成本不确定性对电力行业碳达峰及碳中和的影响。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投资成本下降有望推动电力行业碳排放于2023年达峰,届时峰值约为41.5亿吨,至2060年,电力行业碳排放有望降至15.8亿吨,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突破80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90.8%,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79.7%。最后,本文建议政府应通过技术研发或补贴等手段降低可再生能源投资成本,在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同时,还应提高区域间清洁电力传输规模、提升清洁电力跨区域传输能力,逐步推动电力行业绿色转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杰鲲  康忠燕  韩文杰  梁璐璐  
论文以2006—2016年各省份可再生能源电力产量为基础,测算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重心,并分析重心迁移特征;构建重心迁移的区域贡献模型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变动的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对中国七大区域进行实际分析。结果表明:2006—2008年、2008—2013年、2013—2014年、2014—2016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重心分别向西南、西北、西南、东北方向迁移。第一、三阶段的主要推力是西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加,第二阶段的主要推力是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加,第四阶段的主要推力则是华东、华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加。结合各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变动的驱动因素分析和有关各省份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区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的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亮  赵涛  
通过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对1980—2009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冲击效应和贡献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可再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经济增长受其他变量的冲击均表现为正效应;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冲击对碳排放的影响微弱,而经济增长的冲击影响较强而持续,且前期波动剧烈但后期平稳;受碳排放的影响,可再生能源消费的累积冲击效应为负,而且正负冲击效应交替出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文建  任玉珑  史乐峰  
可再生能源电力政策直接影响各相关主体的收益,造成不同的主体选择行为。已有研究较少考虑可再生能源政策对电力供应链相关主体收益及其分配的影响。将可再生能源政策按照价格和数量的管制程度划分为四种,借助博弈理论和两级供应链理论,分析各方利益主体在不同政策下的收益分配函数,并对推导结果进行对比、延伸。研究后发现: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或数量的政府管制政策,有利于提高供应链双方收益,但无法保障收益能够被合理地分配,这主要取决于制定的电价或数量能否量化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额外成本;而配额制通过控制配额保证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实现,借助市场机制调节供应链双方收益分配,是可再生能源政策的改革方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艳  朱雅丽  
能源开发利用的变迁过程中,常规化石能源面临资源储量和环境恶化的双重约束,可再生能源可以循环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小,有利于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了制度变迁在能源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机理。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技术锁定、制度竞争、资源赋存、制度安排、主导价值目标等原理来讨论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产业发展路径。得出结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存在路径依赖。其原因是技术锁定使得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在短期内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可再生能源与常规化石能源相比,不具有价格优势;可再生能源资源赋存与消费空间的矛盾,导致短期内还不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廉价的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制度配套的相关...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冯升波  黄建  周伏秋  何彦旻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为面临补贴困境的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梳理全球及我国碳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碳市场影响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的机制进行初步研究,并以北京、广东和湖北碳试点为例量化分析碳价对电价成本的影响,可以发现,碳市场存在建设缓慢、不同市场间冲突等问题,建议加快构建较为合理完善的碳交易政策体系、研究开展碳价影响传导机制设计、充分发挥市场协同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