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74)
2023(8505)
2022(7146)
2021(6429)
2020(5085)
2019(11595)
2018(11520)
2017(21671)
2016(11774)
2015(13038)
2014(12909)
2013(12613)
2012(11800)
2011(10726)
2010(10741)
2009(9554)
2008(9265)
2007(8113)
2006(7485)
2005(6951)
作者
(33515)
(28039)
(27881)
(26288)
(17892)
(13643)
(12572)
(10909)
(10773)
(10063)
(9629)
(9547)
(9254)
(8887)
(8764)
(8662)
(8272)
(8264)
(8118)
(8049)
(7148)
(7008)
(6779)
(6597)
(6306)
(6304)
(6301)
(6207)
(5701)
(5649)
学科
(52530)
经济(52483)
管理(25801)
(25521)
地方(22246)
中国(19248)
(17204)
(17011)
企业(17011)
方法(12891)
业经(12867)
农业(12087)
(11799)
地方经济(11694)
数学(11008)
数学方法(10880)
(9748)
环境(9612)
(9152)
金融(9149)
(8878)
银行(8861)
发展(8848)
(8826)
(8705)
(8598)
贸易(8585)
(8238)
(8131)
(8083)
机构
学院(157796)
大学(154354)
(62481)
研究(61898)
经济(60918)
管理(54762)
中国(46846)
理学(45649)
理学院(44929)
管理学(44154)
管理学院(43839)
科学(39284)
(35225)
(31834)
(29655)
研究所(28740)
中心(28069)
(27632)
(26724)
(25395)
师范(25122)
业大(23673)
(23460)
农业(22825)
北京(22537)
(21734)
(21063)
财经(20860)
师范大学(20297)
科学院(18711)
基金
项目(105134)
科学(81919)
研究(78576)
基金(72613)
(63912)
国家(63297)
科学基金(53241)
社会(48986)
社会科(46340)
社会科学(46333)
(44199)
基金项目(39373)
(36678)
教育(34442)
自然(33076)
编号(32466)
自然科(32234)
自然科学(32227)
自然科学基金(31582)
(29979)
资助(28018)
成果(26104)
重点(24204)
课题(24107)
发展(24094)
(23682)
(22153)
(21311)
创新(20796)
国家社会(19853)
期刊
(81559)
经济(81559)
研究(51355)
中国(40068)
(28775)
学报(23822)
科学(23775)
教育(20913)
管理(20520)
农业(19766)
(19450)
大学(17743)
(16728)
金融(16728)
学学(16423)
业经(15397)
技术(14188)
经济研究(12282)
问题(11067)
(10471)
资源(9774)
(9762)
财经(9299)
图书(9034)
科技(8294)
(8089)
现代(7935)
(7715)
论坛(7715)
商业(7521)
共检索到2579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郝海钊  陈晓键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旅游、政策驱动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古镇空间不断生长,承载着丰富地域文化的老区域及富有现代感的新区域共同形成当前城镇的风貌。文章首先以协同发展一般规律及古镇生长一般逻辑为基础,建构了古镇人地产协同发展的分析框架。其次以陕南古镇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土地、产业等方面对陕南古镇的生长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从协同视角对人地产互动作用下的古镇发展进行检视。最后提出多主体协调下的社会发展策略、适应于自然环境的空间发展策略、基于精细化利用的产业发展策略以促进陕南古镇的协同发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刘哲军  
针对大通古镇的历史概况与文化特色、传统建筑的现状、保护发展规划及大通古镇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应从维护大通古镇原真性、文化性、差异性、持续性出发,坚持宜游、宜商、宜居的开发原则,对古镇的保护开发应以抢救濒危古建筑、保护整修传统建筑院落为基础,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重组,找准定位、打造特色,运用市场运作方式保障大通古镇旅游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亚琛  马冬青  张兵华  
文章以鲁运河沿线七级古镇聚落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句法、饱和度层级分析的方法解析古镇聚落空间的发展演变特征,总结了七级古镇的空间发展演变规律,揭示了鲁运河沿线七级古镇空间演变发展的直接动因、核心动因和内生动因,提出基于文化传承、产业融合、技术创新和空间传承的适应性发展策略。研究以保障鲁运河沿线古镇聚落空间适应性、可持续性的稳步发展为目标,提出发展策略,以期对鲁运河沿线古镇聚落的发展提供指导。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琪悦  罗谦  
淮安是一个水网密集的城市,水系是淮安城市文化的起源。文化的缺失和场所记忆的丧失是当前淮安滨水空间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以里运河河下古镇段为例,研究在总结淮安不同文化类型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和多元文化规划理念,从运河文化、漕盐文化、市井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角度对里运河滨水空间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滨水空间文化风貌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海燕  陈晓键  熊鹰  
基于协同发展的理论,以珠三角深圳宝安区、东莞凤岗镇、大岭山镇等为例,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产业转移与城镇空间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将珠三角产业转移划分为三个阶段:起始萌芽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调整提高阶段,发现城镇空间发展特征在三个不同阶段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城镇空间也分别由最初的点状形态逐渐演变为块状形态和面状形态,空间扩展与产业转移的速度及城市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但同时由于珠三角初期的产业转移缺乏科学管理和人为控制,造成城镇空间用地比例失衡、无序扩张、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因此,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当注重产业选择和用地集约发展,将承接产业转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好承接产业转移与城镇用地平衡的关系,促进城镇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坦  常江  
从"熵"理论中熵恒增定律及耗散结构角度,以苏北古镇窑湾为例,分析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的进程。可以发现,当名镇在区域社会体系中成为相对孤立封闭系统时,其自身的发展将从多维度趋向熵增进而进入衰亡状态;当系统接受负熵而消除熵时,名镇将从衰亡走向复兴。所以,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名镇需要采取适宜的科学发展策略,引入负熵,促成名镇的永续发展。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文力  朱喜钢  
以成都市黄龙溪古镇为实证案例,发现其旅游空间呈现出主题化、混合消费、商品化和表演性劳动等“迪斯尼化”特征。指出经营权统一是“迪斯尼化”模式的开发基础,经营主体以资本增值为目的,按照地方性与区位逻辑制定古镇开发策略,而受市场逻辑影响,古镇主题会逐渐显现出多元化趋势。最后讨论“迪斯尼化”模式在推广中可能遇到的瓶颈和问题。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严武  韦福安  
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作为两种互补的旅游资源,在同一区域存在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成为区域联动、共赢发展的重要模式。文章采用空间数量关系模型和空间质量关系模型,定量分析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空间关系,得出两者在空间数量上关系显著,在空间质量上接近良好协调发展的结论,为两者协同发展的研究提供可行基础。并以交通通达度(道路交通情况和交通乘换点)、旅游经济发展要素点(酒店、餐饮、娱乐、购物)和参与主体(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和非政府组织机构)为切入点,对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协同发展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交通道路尤其是动车和高速路与两种旅游资源之间的协调性较低,A级旅游景区与最近交通乘换点距离优于特色村镇与最近交通乘换点距离,部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要素点支撑不足,根据两者与交通通达度、旅游经济发展要素点的拟合情况,提出需要加大力度建设和优化桂西左江花山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群、桂西北东兰—巴马—凤山旅游资源群、桂东富川—恭城—灌阳旅游资源群和桂中金秀旅游资源群等旅游资源富集区的交通道路、交通乘换点、酒店和餐饮等基础建设。(2)根据分析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实际发展状况,提出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区居民参与和非政府组织机构协助与监督的特色村镇+A级景区旅游发展模式,为广西区域空间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中华  
地方性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另外一个地方的根本所在,正如"此处"与"它处"的差异一般,是不同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要素机制下所形成的一种地域差异规律。因此,地方性成为地域意象解构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基于"地方性"原理视角对古镇意象进行耦合解构分析,探讨地方性视角下古镇文化意象建构的基本特征、过程及规律,从而为古镇形象设计服务。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塑造具有地方性特征的古镇环境形态是创造地方意象的基本条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叶素文  
本文以具有典型古镇特质的柿林村为样本,通过分析该镇旅游经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古镇(村)旅游经济开发与人文价值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即古镇(村)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协调发展,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来协调人文价值和生态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加强文化保护,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丽梅   张俊丽   周韬  
城市及其周边乡镇是城乡体育旅游耦合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域。城市和城乡融合区域在空间上相近、产业上关联、要素上互补。城乡融合区域是城乡“要素—产业”耦合发展的关键区域。兰州市河口古镇是典型的城乡融合区域,在城乡体育旅游耦合发展中产生了集聚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生态价值增值效应和共同富裕效应。基于此,建议在城市外围及城乡结合部打造特色小镇,使其发挥产业综合体作用,搭建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中枢,推动城乡体育旅游产业耦合发展,赋能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詹岚  钟荣凤  
"反生态"现象影响乡村旅游长远发展,以闽东霍童古镇为例研究其生态化发展程度,为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结果显示,景区目前处于基本生态化发展阶段,经济系统权重最大,其次是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只有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动态统一,才能实现景区生态化。由此建议从经济生态化、社会文化生态化和环境生态化三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促进旅游经济低碳化发展,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社会生态价值认知度提升和文化原真性保护等,有利于尽快实现景区生态化,推动闽东乡村旅游生态化进程,对其他景区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汪平西  
认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古镇实现自身文化延续和发展的过程是基于文化基因作用下的发育过程。以"生物遗传学"为研究视角,以"文化基因"为研究切入点,从认识层面、内涵层面、功能层面对文化基因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以淮南市上窑古镇为例,构建了上窑古镇的文化基因谱系,深入挖掘了文化基因的植入点,提出了一种以文化传承为支撑的传统古镇保护与更新的新途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汪平西  
认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古镇实现自身文化延续和发展的过程是基于文化基因作用下的发育过程。以"生物遗传学"为研究视角,以"文化基因"为研究切入点,从认识层面、内涵层面、功能层面对文化基因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以淮南市上窑古镇为例,构建了上窑古镇的文化基因谱系,深入挖掘了文化基因的植入点,提出了一种以文化传承为支撑的传统古镇保护与更新的新途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可石  马捷  任子奇  谢华  
古镇是历史文化和地域精神的载体。在观光、休闲、度假融合的旅游阶段,人文价值成为古镇旅游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古镇复兴的区域界定、价值组成、复兴目标都较以往有所扩展,人文主义在古镇开发中演绎为发展的区域性、旅游产品的原真性、旅游场域的持续性的特征和诉求,需要通过区域增长极转换,形态产品控制,文化产品升级与动力系统引发等四方面路径加以实现。下司古镇是基于以上人文主义复兴路径的实践,以古镇复兴带动区域振兴,为我国古镇旅游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