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79)
- 2023(12685)
- 2022(11285)
- 2021(10760)
- 2020(8913)
- 2019(20671)
- 2018(20660)
- 2017(39244)
- 2016(21644)
- 2015(24561)
- 2014(24678)
- 2013(23982)
- 2012(22093)
- 2011(19718)
- 2010(19578)
- 2009(17706)
- 2008(16896)
- 2007(14528)
- 2006(12675)
- 2005(10925)
- 学科
- 济(79220)
- 经济(79110)
- 管理(59727)
- 业(55679)
- 企(46511)
- 企业(46511)
- 方法(35334)
- 数学(29807)
- 数学方法(29438)
- 农(23214)
- 中国(21524)
- 学(20148)
- 财(19369)
- 业经(18241)
- 地方(18105)
- 理论(15596)
- 制(15302)
- 农业(15291)
- 和(14081)
- 贸(13253)
- 贸易(13243)
- 易(12791)
- 技术(12687)
- 教育(12392)
- 环境(12367)
- 体(12033)
- 务(11877)
- 财务(11805)
- 银(11785)
- 财务管理(11779)
- 机构
- 大学(297477)
- 学院(295094)
- 管理(117265)
- 济(108404)
- 经济(105739)
- 理学(101651)
- 理学院(100415)
- 研究(99040)
- 管理学(98642)
- 管理学院(98104)
- 中国(71968)
- 京(64496)
- 科学(64161)
- 农(50324)
- 所(49755)
- 财(49556)
- 业大(46446)
- 研究所(45677)
- 中心(44958)
- 江(43147)
- 范(41817)
- 师范(41373)
- 北京(40493)
- 财经(39760)
- 农业(39510)
- 院(36391)
- 经(36108)
- 州(35159)
- 师范大学(33457)
- 技术(33187)
- 基金
- 项目(207802)
- 科学(161827)
- 研究(152549)
- 基金(148397)
- 家(130118)
- 国家(128722)
- 科学基金(109575)
- 社会(92916)
- 社会科(87613)
- 社会科学(87588)
- 省(82062)
- 基金项目(79913)
- 自然(72409)
- 自然科(70676)
- 自然科学(70658)
- 教育(70269)
- 自然科学基金(69360)
- 划(69233)
- 编号(63892)
- 资助(60349)
- 成果(52493)
- 重点(45981)
- 部(45022)
- 课题(43919)
- 发(43758)
- 创(43080)
- 创新(40043)
- 科研(39657)
- 项目编号(39194)
- 大学(38586)
- 期刊
- 济(120136)
- 经济(120136)
- 研究(85285)
- 中国(58557)
- 学报(50714)
- 农(45970)
- 科学(45228)
- 管理(42244)
- 教育(38784)
- 大学(37618)
- 财(37197)
- 学学(34851)
- 农业(31947)
- 技术(25790)
- 融(21556)
- 金融(21556)
- 图书(20428)
- 业经(20425)
- 财经(18295)
- 经济研究(17797)
- 业(16509)
- 问题(15842)
- 科技(15535)
- 经(15513)
- 版(14859)
- 理论(14284)
- 书馆(13985)
- 图书馆(13985)
- 资源(13766)
- 实践(13297)
共检索到4305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程结晶 王璞钰
历史人物作为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其有关记载呈分散化、泛文学化态势,多散布于叙述、逸闻或人物志等古籍中,缺乏系统化的知识组织。为提高古籍知识资源的利用效率,文章以人物知识为数据主题,将引入关联数据来重构历史文化知识资源组织体系,以便进行深度利用。文章以《汉书·艺文志》中西汉经学家群体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相关研究阐述,其次完成数据资源的数据分类、实体属性阐释、词表构建以及本体模型的确定,然后搭建相关知识关联的组织框架,并对知识组织框架中的源数据层、数据转换层、数据关联层、知识应用层进行阐释,最后提出该知识关联的实践价值。本研究可以重现史料中西汉经学家们的学术源流,促进西汉经学家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为其他古籍中人物史料的语义化组织提供可参考的研究渠道。
关键词:
西汉经学家 知识关联 知识组织 关联组织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傅荣贤
《汉书·艺文志》通过分类目录,将众多文献厘定为各种关系存在。没有脱离其他相关文献而独立存在的孤立文献,相应地,基于独立文献个体特征的命名并不能作为文献名称基本与否的标准,基于类别关系的命名比基于单个文献的命名更为基本。"关系"强调同质化,由同质化导致的古籍书名既有可能因精于求同而更为深刻地揭示出古籍的内容性质,也有可能因疏于别异而泯灭古籍的个性内涵。
关键词:
古籍 书名 关系 《汉书·艺文志》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姜汉卿 傅荣贤
作为书目的《四库全书总目》,其学术成就的取得与它自身对《汉书.艺文志》等古代书目的研究有关。四库馆臣基于指导当时书目分类之需,聚焦于类例,并整体综观历史上几乎所有书目,从而包含有目录学史意识,同时形成了目录学学术批评的基本范式。文末对其《汉志》研究的不足也有所刺陈。
关键词:
四库总目 汉志 目录学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傅荣贤
孙德谦《汉书艺文志举例》专事总结《汉志》规律,得其条例46则,实为古来《汉志》研究中独树一帜的成果。他透过表象,将《汉志》彼此分散的环节、分割的部分和暂时的结果统一起来,达到了较高的理论认识水平。但是,他基于对班固个人的喜好,先入为主地预设《汉志》的学术成就,难免强作绳墨,以材料"就"其条例之"范"。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徐光明 孙振田
《汉书·艺文志》之《易》类等并无"蒙省"的著录方式,《易》类是以类别划分的形式进行著录的,每一个类别都以标志性的书籍或书籍体裁为类名,并围绕着这一类名著录相关的书籍;《春秋》类著录的《太史公》4篇与《太史公》130篇中的相应之篇有重复,这4篇的著录不是"别裁",而是刘向误著录于《春秋》类中的,然后再被刘歆著录于《七略》之《春秋》类中;《诗赋略》杂赋类著录的《客主赋》的题名脱一"杂"字,歌诗类著录的《河南周歌声曲折》的题名则脱一"诗"字。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傅荣贤
《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文献并不是当时所有实存文献的全部,从南宋王应麟到近代学者章太炎都曾对其阙收文献进行增补,从而在客观上系统地清理了先秦至西汉末年的文献散亡情况,为后人进一步研究这个时期的典籍和学术文化提供了较为完备的资料。只有结合历代学者的补阙所得,才能真正发挥《汉志》"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价值。然而,历代学者所补文献不尽完善:有些是没有形成文本的口传文献,有些不在《汉志》的收书范围之内,有些则以别名、异名或作为其它文献的一部分已然为《汉志》所著录。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 阙收文献 补阙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傅荣贤
《汉志》以书目著录为主要形式“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从中可以甄别出西汉今文经学内部齐学和鲁学之间的纷争。认为鲁学以《礼》、《鲁诗》、《谷梁春秋》、《鲁论语》为主要经典,它以礼乐为学术重心,重视家法和师承;齐学则是以《齐诗》、《公羊春秋》、《尚书》和《易经》为主要经典,其学罕言礼乐,长于发挥,而其所发挥又多以“天人之学”为旨归。
关键词:
《汉志》 齐学 鲁学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曹宁
《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篇卷数是对文献外在形式特征的描述,在著录中篇卷并不混用,卷是常态,篇是特例。若文献中的每一篇均做到以一卷载之,则全书以篇计;若文献内部不分篇或虽然分篇但篇卷并不一一对应,其中或有一卷容纳多篇,或有一篇以多卷载之,或两种情况均有时,则全书以卷计。
关键词:
目录学 《汉书·艺文志》 篇卷 著录原则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陈锦春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史志目录,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历来不乏研究者。本文试对历代《汉书艺文志》的研究情况进行评述,对有关代表性研究论著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寻绎历代《汉志》研究的发展趋势,推动学术的发展。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 研究 评述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何小平
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围绕总百家之绪、溯学术之源、明簿录之体三个层面,论述了《汉书·艺文艺》的学术史意义。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古月
史志目录对于考察典籍亡佚时间有着重要作用。顾实于《汉书艺文志讲疏》中多次利用史志目录判断典籍亡佚时间,惜其结论时有瑕疵。文章补正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中的失误,进而探讨在考察典籍亡佚时间时史志目录的使用问题及该方法的局限,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王国强
《别录》是由刘歆于校书工作全部完成后结集或主持编辑的。刘歆按照既定的几大部类,加上他对思想学术的理解和古文经学家的立场,为《别录》和《七略》两书设置了同一的类例。《汉书·艺文志》首先著录了卷数,而《别录》、《七略》仅仅著录了篇数。刘向书录是在文献还是以简策作为载体时撰写的,不可能见到缮写于缣帛后的卷数。刘向书录和刘歆提要佚文例称篇数而不称卷数。早期文献用篇而不是用卷来陈述《别录》、《七略》著录文献的总数。《汉书·艺文志》篇、卷并存,其中的篇就是《别录》、《七略》原始著录的遗存,而卷数是班固把宫廷所藏文献实物的卷数添加上去的。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戴建业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通过叙录解题,对《汉志》所载典籍进行了辨体、辨义、辨人与辨伪,考辨了《汉志》典籍各种独特的知识形态和存在方式,因而这种叙录解题构成了别具特色的知识考古,本文阐述了校雠学这一知识考古的形式与特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