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78)
2023(3989)
2022(2860)
2021(3102)
2020(2328)
2019(5315)
2018(5398)
2017(8038)
2016(5702)
2015(6687)
2014(6838)
2013(5961)
2012(5478)
2011(5285)
2010(5632)
2009(4954)
2008(4964)
2007(4560)
2006(4290)
2005(4059)
作者
(14424)
(11796)
(11684)
(11397)
(7609)
(5767)
(5555)
(4856)
(4567)
(4377)
(4174)
(4039)
(3973)
(3830)
(3819)
(3792)
(3775)
(3575)
(3488)
(3474)
(3464)
(3078)
(2870)
(2798)
(2795)
(2687)
(2677)
(2529)
(2488)
(2484)
学科
教育(18718)
(12968)
经济(12955)
中国(11248)
管理(9960)
(9889)
理论(8121)
(6722)
教学(6573)
(5661)
(4740)
(4706)
企业(4706)
资源(4392)
发展(4231)
(4137)
(4109)
思想(3680)
经济学(3644)
研究(3641)
(3530)
政治(3504)
农业(3491)
方法(3313)
学法(3232)
教学法(3232)
改革(3188)
业经(3174)
高等(3150)
技术(2948)
机构
大学(78009)
学院(72296)
研究(30810)
教育(27353)
(22587)
师范(22507)
(19447)
科学(19206)
管理(18921)
师范大学(18755)
(18753)
经济(17972)
中国(15984)
(15878)
理学(15268)
理学院(14937)
研究所(14577)
管理学(14471)
管理学院(14293)
北京(13520)
(13302)
技术(12666)
职业(12560)
中心(12096)
(10812)
教育学(10459)
(10378)
(9831)
(9189)
职业技术(8603)
基金
项目(42983)
研究(39402)
科学(34205)
教育(26661)
基金(25932)
(22092)
国家(21734)
社会(21153)
编号(19805)
社会科(19551)
社会科学(19545)
成果(19406)
(18251)
(17581)
科学基金(17001)
课题(16943)
(14705)
基金项目(12358)
规划(12151)
重点(11568)
项目编号(11553)
(10974)
(10925)
(10622)
(10608)
研究成果(10565)
(10192)
资助(10137)
教育部(9785)
(9310)
期刊
教育(46719)
研究(32041)
中国(27122)
(23617)
经济(23617)
学报(12007)
职业(11469)
技术(10375)
科学(9536)
大学(9155)
图书(8496)
(8493)
技术教育(7551)
职业技术(7551)
职业技术教育(7551)
(6653)
书馆(6487)
图书馆(6487)
农业(6389)
学学(6310)
管理(6304)
(5993)
论坛(5993)
(5454)
高等(5315)
资源(5018)
成人(4874)
成人教育(4874)
高等教育(4650)
发展(3878)
共检索到1257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顾瑾  
古典诗学原则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成份,是中华民族重要而又富有魅力的精神文化。它的诸多范畴以及重境界、重性情、重风骨、重体悟、重涵泳、重生成等基本精神,完全可以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且,与今天教育界通过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有许多内在契合点。这样一种古代与当代的契合,是文化的契合、资源的契合、发展的契合,所以,值得我们充分重视,尝试去操作实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教育者的心灵诗学》一书基于对教育技术化时代的专业主义、行为主义教师教育理论的反思,针对苏格拉底的“谁是懂得人性和具有心灵美德的教育者”这一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问题进行哲学探寻,通过对教育者心灵完整性的理论化建构,探寻了教育者自我塑造的精神实践,诠释了教育者的心性品质和心灵美德,描绘了教育者的心灵气象和精神气质,建构了教育者的理智德性、情感德性、伦理德性、技艺德性同构互成的教育美德,提出了教育者心性秩序主体化建构的心灵诗学和生命美学,从而回答了“谁是技术时代的真正的教育者”这一教育的本原性问题。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文学  
新诗哲学精神的理想愈来愈倾向于探究这个世界背后的神秘,追求宇宙真理。这与传统诗学的"诗言志"、"诗言情"的人间表达区别开来,表现了新诗现代性的最核心要素。在理论上,王国维最先提出这一诗歌理想,以为诗歌与哲学一样,目的是求真理——天下万世之真理。这是现代诗学发生的最核心标志。王国维的首倡之功功不可没。"诗界革命"不曾涉及哲学。李震先生认为《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开端与标志,是中国现代诗学的真正起点。但《摩罗诗力说》作为诗学著作,哲学性并不是它突出的特色,也不是最根本的要素。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铁芳  
人文教育是以人格的养成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如何确立人自身在世间的存在地位,由此而让个体甄定自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文教育以人文知识为基础,以心智思维的历练也即人文思考为中介,以个体生命的融会贯通与整体提升也即人文精神的获致为目标,最终指向个体人生的幸福与社会整体的福祉。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思想遗产,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永恒的宝藏,人类生活的各种问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或启发,教育也不例外。古典作家眼中的教育,通常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与政治、人性、德性、艺术这些人生社会的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古典作家似乎很少专门讨论教育,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毕研文  
大众文化是一种具有教育属性的文化简化形式。现代语文教育不应仅停留在课堂导入环节。相较于语文教育过程中经典科目的知识传递,大众文化具有多元性、时代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应加强大众文化与现代语文教育的有机联系,让大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成为一种常态化手段,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语言文化,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朱丽  
通过内容分析和批判话语分析,发现在中国的大众话语中正在形成关于芬兰教育的双重"神话":一是对芬兰教育现状的神化,即所呈现的只是其与中国教育完全相反的一面,是完美无瑕的、理想的;二是对国际教育借鉴手段的神化,将芬兰路径视为能帮助其他国家摆脱教育困境的新路径。借助互文性,还发现中国的"芬兰教育神话"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芬兰教育部门和OECD的官方话语。"神话"盛行的背后,不仅是国内大众不满于教育现状的集体情绪表达、对远方乌托邦的浪漫诗意幻想,也是芬兰官方积极推进的品牌打造,还是教育全球化与产业化浪潮下的政治及经济力量推动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石月兰  
高职"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作为初等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教师讲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掌握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基准的宗旨,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改变这种不良的教学状态提供了支持。教师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探究式、协作式、个别化等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从而真正实现以学为主、加强实践性、突出能力培养的高职教学理念。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陆秀芬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学理论,中国诗歌的创作是和鉴赏理论达成统一认识的,因此"情景交融"往往成为诗人创作的审美取向,因而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表现样式。从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情与景物互动互应的审美观出发,中国诗歌形成了穷情写物、以秋为悲、乐景写哀、以情造景等相对固定的阐释模式。然而在探讨诗歌模式的同时,"情景交融"诗学理论的形成渊源和发展轨迹是值得关注的,它在中国诗歌创作进程中总结和推进了"情景交融"审美特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情景交融"诗学理论主要经历了"物感"、"情、物感发"、"心、物交融"、"情景相兼"、"情景交融"等发展阶段,这其间通过理论上的不断丰富和深化,从而使"情景交融...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铁芳  孙露  
就古典劳动诗歌来分析劳动教育的意蕴,意在回返个体成人的基础性视域,拓展劳动教育的文化意涵。个体在劳动之中,不仅仅是劳其筋骨,同时也是向着劳动之物打开自我身体官能,向着他人打开自我生命之爱与希望,向着天地四时打开自我生命节律,劳动教育的意涵乃是以劳动的方式引导个体融身天地他人之中。劳动的展开呈现出不同的年龄阶段特征,成年人的劳动更多地呈现为向着家庭的责任分担,儿童的劳动则更多地基于儿童天性。由此,劳动教育的意涵乃是以劳动的方式促成个体在天性与责任之间趋向个体成人。个体成人趋于完成阶段,则意味着个体对劳动之艰辛的勇敢担当。今日劳动教育应体现劳动形式的多样性与简朴劳动的基础性。在个体成人初始阶段体验人类初始性的生存方式,实际上就是把人类初始性的生存方式置于个体生存的基础性结构之中,以扩展个体生活的基本视域,扩展意义生活的可能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当下教育生活面临着平庸化的危机,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实际上迫切地需要以教育哲学意识的不断开启来促成教育实践者主体意识的上升。我们试图把教育哲学定义为理想教育的哲学辩护,意在保持对教育现实的必要距离,由此而激活教育想象的空间,以对理想教育的追寻来促成作为教育人的德性的生成。对于当下的教育而言,不断地探询教育实践的"本"与"源",以古典姿态守护现时代的教育,不失为一种培育教育精神底蕴、激活教育实践可能性的必要路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坤庆  陈亚凌  
在古典语境中,教育并未脱离哲学怀抱,它承载着哲学的理想与追求,此时的教育价值观是向外和向上的,知识的传递是帮助人回归精神家园。然而,在现代语境下,随着哲学的剧烈翻转和科技的狂飙突进,教育顺势成为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工具,教育价值观亦由此变成向内和向下的,几乎全是引导人向往物质与功利。就本质而言,当前的教育价值观已经失落了原初意蕴,并深陷困境中难以解脱。因此,有必要重新追溯到古典教育价值观的源头来厘清此问题,从而探讨走出困境的可能性。古典语境下的教育价值观为人们认识和解决当前教育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付昌玲  
文化研究以跨学科为方法论基础,在研究方向上实现了三重转向,分别是文化工业、文化社会学和文化政治学的转向。这三重转向最终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基本面貌,但也使得文化研究远离了文学文本,给当前文论带来危机。在文化研究转向的理论背景下,我们需要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读,恢复文学文本所具有的诗性,回归文学文本的诗学构建,在文化研究和文本研究之间寻找交叉的缝隙,重建文本诗学。这对纠正当前由文化研究所带来的诸种文论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桂芹  
竟陵派以“厚”作为诗学审美理想。文章讨论了“厚”的审美内涵,以及“厚”和“灵”、“学”之间的关系,并且认为“厚”是竟陵派用来医治公安末流和自己诗病的药方。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小东  
女性的自我觉醒首先在文学中得到张扬。中国百年文学中,大量女作家涌现和大量妇女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文学关注,大量两性关系的乡村化都市化和欲望化的多重叙述与多元描写,女性从肉体哲学到灵魂鞭笞,从“拷红”到“审男”乃至于阿Q与吴妈的原初欲念都一一在这种差异中显示着文学的诗学表达,显示着两性文学关系中的深度差异,正在成为文学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