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66)
- 2023(2351)
- 2022(1817)
- 2021(2036)
- 2020(1431)
- 2019(3475)
- 2018(3604)
- 2017(4781)
- 2016(3791)
- 2015(4326)
- 2014(4471)
- 2013(3512)
- 2012(3262)
- 2011(3118)
- 2010(3367)
- 2009(2766)
- 2008(2588)
- 2007(2507)
- 2006(2361)
- 2005(2125)
- 学科
- 教育(18428)
- 中国(8787)
- 理论(5580)
- 教学(5339)
- 学(4217)
- 济(3636)
- 经济(3632)
- 革(3444)
- 思想(3437)
- 政治(3420)
- 发(3235)
- 发展(3165)
- 改革(3110)
- 研究(3049)
- 展(3043)
- 高等(3001)
- 思想政治(2975)
- 政治教育(2975)
- 治教(2975)
- 德育(2952)
- 管理(2805)
- 教育改革(2766)
- 学校(2470)
- 学法(2372)
- 教学法(2372)
- 生(2269)
- 教育学(2207)
- 计算(2202)
- 算机(2191)
- 计算机(2191)
- 机构
- 大学(44790)
- 学院(39598)
- 教育(25260)
- 研究(18289)
- 范(17578)
- 师范(17553)
- 师范大学(14857)
- 京(11446)
- 职业(10111)
- 科学(10105)
- 教育学(9852)
- 技术(8790)
- 所(8776)
- 北京(8353)
- 研究所(8014)
- 江(7674)
- 济(7305)
- 教育学院(7229)
- 管理(6946)
- 职业技术(6890)
- 经济(6854)
- 中心(6639)
- 院(6587)
- 中国(6545)
- 州(5765)
- 技术学院(5754)
- 理学(5734)
- 理学院(5515)
- 研究院(5391)
- 管理学(5222)
共检索到725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古典共和主义是基于古希腊城邦的生活而产生的公民思想,它奠定了公民身份的基本路向。古典共和主义以城邦公共生活为基点,强调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城邦是一个道德共同体,公共生活是以公民美德来维系的,因此,古典共和主义把公民美德培养作为核心,同时辅以法律和制度对公民私利的约束。古典共和主义重视教育在形塑公民中的作用,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公民,核心是公民德性的养成。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是基于多元文化的诉求,在批判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普适性基础上提出的差异公民身份。它以族群差异为基点,强调少数族群的特殊权利和对族群的文化认同,培养公民的多元文化身份。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公民的差异性和多元文化身份,但不排斥公民的统一性和国家公民身份。所以,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需要处理好平等与差异、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族群的多样性,又保持国家认同的统一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文娟
西方古典共和传统中的公民教育,从教育目标上讲是一种旨在培养良善公民的德性教育。从实施途径来讲,包括公共教育和家庭教育两种模式。在当今社会,古典共和传统的公民教育对于反思西方现代所谓"民主教育"之弊端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
共和主义 公民教育 德性教育 民主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巨光
晏阳初对共和主义的理解是公民都担负起国家社会的各种责任,共同民主治理国家社会,这可谓之公民共和主义。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定县的公民教育研究与实验是以这种公民共和主义理念为指导的。对责任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强调是定县公民教育实验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公民教育自我创造是其富有成效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平教总会 公民共和主义 公民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长伟
目的论是古典政治哲人解释人事的基本原理,也是古典公民教育得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在古典目的论看来,人有其内在的目的;人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属于城邦的公民;公民内在目的的实现依赖于公民教育。在古典目的论的谱系中,苏格拉底是奠基者,他最早提出了目的论,将公民视为向善的存在,并由此规定了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公民德性,使公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柏拉图是古典目的论的发展者,他明确提出了"善的理念",并认为它是理想公民的真正之爱,理想的公民教育在于引导公民转离幽暗洞穴,朝向善的理念。亚里士多德是古典目的论的最好阐释者,公民所爱欲的善不再是形而上的,而是实践的,公民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培育良好的习惯,促进公民善的实...
关键词:
目的论 德性 好人 公民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叶飞
民国初期以来,公民观念和公民教育理念已在中国社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人们对于公民身份的认同一度出现了偏离,这导致公民教育理念也产生了偏离。在民国初期,公民身份认同偏向于"国民"身份,从而形成了以"国民伦理"为核心的公民教育理念。建国以后直到"文革"时期,公民身份又偏向了"人民"身份,学校公民教育也逐渐"异化"为革命伦理教育。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公民身份认同才逐渐获得了现代性的特征,公民教育理念也转向以公共伦理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具有主体性、权利性和公共性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
公民 公民身份 公民身份认同 公民教育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丹
发轫于古希腊城邦时期的主动公民身份思想,随着近现代亲密性社会的兴起而日渐式微。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民主的赤字、社会资本的销蚀和共享价值的迷失都是主动公民身份消解的后果。为了有效地应对主动公民身份消解带来的危机,西方公民教育界开展了政治性描述、理论性界定和经验性分析三种研究路径。在实践中,以"全校策略"框架为代表的主动公民身份再造运动更是风起云涌。然而,由于主动公民身份的再造是一个动态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其再造之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主动公民身份 公民教育 全校策略 再造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丛立新
公民教育在中国正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在公民教育中应当倡导什么样的思想和观点、学生从公民教育中应当获得什么样的概念和技能体系,迄今认识比较笼统模糊。为建立公民教育所需的理论基础,研究、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思想和理论,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英国学者T.H.马歇尔是公民理论的自由主义传统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代表作《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中,提出和论证了公民身份的三个组成部分:公民的要素、政治的要素、社会的要素;阐释了三者各自的发展过程;讨论了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马歇尔的理论不仅在西方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和建设公民教育同样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公民教育 公民身份 权利 义务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柴楠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诉求催生了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和期待,公民教育是中国现代化背景下的时代性话语。公民本质上是政治公民,公民教育的中国立场因此显得必要而紧迫,中国立场意味着理论创造的中国意识和中国式思考。随着全球化日益深入,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也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维度。世界公民应该是心灵自由、态度开放、具有博雅胸襟的公民。《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一书所要做的便是探索公民教育的当代中国形态,塑造具有时代意识、国家立场和世界眼光的当代公民。
关键词:
公民教育 时代精神 中国立场 世界公民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班建武
公民是基于权利的义务自觉承担者,其身份的核心要素乃在于权利与义务。在信息即现实的媒介社会,公民的权利表达由于建立在被操控的媒介信息基础之上,其权利不可避免地沦为了被媒介操控的对象。与此同时,现代媒介通过操纵各种符号,营造出指向个体欲望的诱人的"丰裕社会",将个体从对他者和社会的义务承诺中拉回自身,消解了个体承担公民义务的自觉意识。权利的被操控和义务的被消解,从根本上瓦解了公民身份。捍卫公民身份的完整性,一是要帮助个体通过多角度的识读媒介信息,使其从媒介信息的操控中解放出来;二是要帮助个体认识和洞悉媒介信息所包含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克服自我欲望的局限而走向对他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深切关...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海莹 吴明海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世界公民教育是在共同的国家认同的前提下对族群身份的认同方式,实现在统一中尊重多元,在多元中追求统一。世界公民教育必须倡导平等、尊重、宽容和理解的价值观。我国的世界公民教育应该是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意识形态统一的前提下,寻求族群认同和差异的平衡。
关键词:
多元文化主义 世界公民教育 和而不同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红艳
道德相对主义取代道德普遍主义有着某种历史合理性,促进了道德自由和道德宽容,但瓦解了道德共识,中断了道德对话。道德相对主义对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影响也非全然消极,它要求将文化多元、价值多元视角纳入公民德育,从道德权利的视角重新审视道德规范的合法性。需要在道德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之间达成平衡:用道德普遍主义规制普遍人权范围,保障人类基本道德权利;用伦理多元主义来规范公民发展性权利问题,保障价值多元。为此,学校德育不仅需要培养理解本土文化的国家公民,更需要培养具有文化移情能力和文化对话能力的全球公民。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金生鈜
公民是积极参与公共实践、具有公共理性、承担公共伦理义务、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主体,其根本特征是具有公共认同、公共理性、公共风范等构成的公共精神。政治是公民合作的实践体系,其目的是追求公共福祉,政治通过法治与制度实践,提升公民技能;教育通过学校生活形式,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教育培养伦理型公民,才能把人的健全发展与社会的良好建构统合起来。当代教育需要走出对个人谋取市场化利益的工具性职能训练,在制度、目标、内容、结构的全方位改革中转向公民精神的培育。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立春
生态公民身份的伦理认同本质上是公民如何意识到与自然的共生性,由此形成对生态共同体的理解、坚守、认同和回归,进而将其内化为个体观念和行为依据,养成一种内生型德性品质和生态自觉精神。生态公民的德性实现过程就是公民对生态共同体及其理念的内化和分享过程,其首要德性是关爱,关爱不仅可以实现全球伦理的生态共享,还能唤醒主体的道德良知,表现为自觉的伦理行动。
关键词:
生态公民 伦理认同 生态德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蔡迎旗 唐克军
学校的本质与公民教育密切相连。学校理当是培养公民的场所,也就是具有爱、社群意识和民主特征的共同体。学校应是爱的家园,关爱学生并被学生理解和接纳,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有能力关爱他人、充满爱和可爱的人,具备创造民主正义世界的内在动力;学校应是一个道德的、关心每一个人需要的和分享其传统的社群,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公民美德;学校实施民主管理,尽可能地为所有学生提供发展潜能的条件,让学生协商与对话,积极参与改善学校和周边社区环境,才能让学生获得参与民主的经验与能力,成长为民主社会的未来主体。
关键词:
学校本质 公民教育 社群意识 民主共同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