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50)
2023(6521)
2022(5049)
2021(4681)
2020(3708)
2019(8473)
2018(8385)
2017(15876)
2016(8439)
2015(9850)
2014(9736)
2013(9534)
2012(8616)
2011(7949)
2010(7605)
2009(7136)
2008(6999)
2007(5994)
2006(5469)
2005(5285)
作者
(23396)
(19553)
(19501)
(18690)
(12519)
(9197)
(8821)
(7595)
(7576)
(6890)
(6742)
(6446)
(6412)
(6230)
(6158)
(6141)
(5919)
(5634)
(5606)
(5200)
(5055)
(4711)
(4632)
(4427)
(4392)
(4377)
(4281)
(4095)
(3937)
(3857)
学科
(42449)
经济(42413)
管理(20039)
(18976)
中国(16621)
方法(15994)
数学(14645)
数学方法(14595)
(13078)
企业(13078)
(11807)
(10303)
贸易(10296)
(10039)
业经(9004)
(7745)
(7617)
农业(7539)
(7164)
地方(6978)
(6753)
银行(6748)
(6591)
发展(6488)
(6481)
(6434)
金融(6433)
(6326)
环境(6290)
关系(6225)
机构
大学(125063)
学院(121920)
(63587)
经济(62811)
研究(50294)
管理(43517)
中国(39591)
理学(37097)
理学院(36664)
管理学(36213)
管理学院(35986)
(27562)
科学(27039)
(25902)
(24924)
研究所(22754)
经济学(22066)
财经(21158)
中心(21065)
经济学院(19912)
(19667)
(18216)
北京(18117)
(18048)
(16311)
(16028)
财经大学(15925)
师范(15909)
科学院(15679)
业大(14853)
基金
项目(80721)
科学(65176)
基金(62100)
研究(60335)
(54605)
国家(54245)
科学基金(45959)
社会(42467)
社会科(40429)
社会科学(40422)
基金项目(31648)
(26959)
自然(26737)
教育(26641)
自然科(26183)
自然科学(26177)
自然科学基金(25754)
资助(25378)
(24091)
编号(22184)
中国(20091)
国家社会(19810)
(19796)
重点(18735)
(18637)
成果(18476)
教育部(17256)
(16266)
人文(15952)
发展(15826)
期刊
(68704)
经济(68704)
研究(42063)
中国(25720)
(18115)
科学(18015)
(17797)
学报(17460)
管理(17395)
大学(13870)
学学(12927)
经济研究(12889)
(12533)
金融(12533)
农业(12507)
财经(11313)
教育(11101)
(10406)
(10019)
世界(10007)
问题(9879)
技术(9802)
国际(9777)
业经(8971)
(7830)
技术经济(6524)
经济问题(5784)
现代(5600)
资源(5580)
统计(5543)
共检索到190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梁若冰  
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口岸与铁路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利用准实验方法量化考察了口岸与铁路对工业企业建立的影响,一方面验证了Jia(2014)的口岸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发现铁路进一步强化了口岸的作用,而且上述结论在考虑选择偏误和遗漏变量偏误的情况下仍然稳健。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口岸与铁路促进工业化的主要途径,发现初始阶段主要是口岸对外资工业的影响,后期则是铁路与口岸同时影响外资与民营工业,但口岸和铁路并未显著促进工业部门形成产业链。最后,本文利用国际贸易与国内粮价数据,进一步发现口岸与铁路推动近代工业化的途径分别是促进国际贸易与整合国内市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春雷  王梅春  
中国的近代工业化经历了三次浪潮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通过对三次工业化浪潮的原因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战乱和社会的动荡并不必然导致经济的衰退,市场机制具有自我修复的特性;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越位比缺位的危害更严重。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于鹤  周黎安  
采用20世纪30年代中国县级工业数据与银行数据作为被解释变量,使用1920年公立小学学生数作为解释变量,根据"庙产兴学"的历史事件,采用1820年的寺庙数量作为衡量初等教育发展情况的工具变量,先后运用线性回归模型、Probit模型及二阶段Tobit模型,检验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对20世纪30年代工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20年的公立学校小学生入学数量对纺织厂数量、发电厂数量以及银行数量都有显著正向影响。新式初等教育为近代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准备,推动了近代工业化进程。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佛丁  
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为了使潜在的获利机会变成现实,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改革旧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压力下,中国政府从19世纪末期开始转变经济政策,参照西方各国的样板,制定一系列新的工业、商业、金融业、税收政策。这些新制度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使经济在20世纪早期有了较快的发展。由于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后来的国民政府在利益取向上与社会大多数人的偏离,以及传统意识形态与近代经济制度引进的冲突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近代的制度变迁是被动的,因而也是滞后和不彻底的,有些只是一纸空文。这是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比西方国家缓慢的基本原因。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冯小红  
从清末至抗战爆发前将近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高阳织布业创造了作为中国乡村工业化模式之一的“高阳模式”。具体而言,“高阳模式”是一种以大城市为依托,以农村为基地,以改造传统产业为出发点,以家庭工业和小工厂起步,以培养新型工商人才为持续动力,面向市场的区域专业化的乡村工业化模式。它对于中国的乡村工业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楼世洲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建立和发展伴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坎坷的发展历程。尽管在各个历史阶段的职业教育与工业的关系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但两者之间最本质的联系始终存在,而且这种关联对近代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作为国家教育制度中的职业教育是移植了西方国家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与我国的近代工业移植于欧美的发展之路基本相同;另一方面,大量存在于民间手工业中的传统学徒制和民族企业中的工厂学徒制,以及农村中的农业技术的传承方式,构成了近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形式。从职业教育与工业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在新的视野下认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既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现代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静  徐苏斌  
通过查阅山东近代史、志等文献资料,梳理出山东近代工业发展的5个阶段,以及形成的特有的产业链体系。通过采集现有文保单位名录中的山东近代工业遗产,建立GIS数据库,并与历史时期的工业化进程相对比,发现山东境内现有遗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多始建于创始起步期和快速发展期,以清末民初为主;行业类型覆盖近代工业产业链体系中的多个行业,其中以交通运输业与采煤业遗产数量最多;空间分布上形成了胶济铁路沿线、津浦铁路沿线、烟台-威海北部沿海3大遗产带。通过山东工业遗产的基本特征提取可以为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方向性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前期遗产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楼世洲  
中国近代的工业化实际上是沿着两条轨迹发展,即移植西方的现代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的进化并存。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实业学堂的兴办”——“实业教育制度的确立”——“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三个大的过程。而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是沿着:现代工业移植——手工业改造——区域性的产业集聚的道路演变的。因此,近代职业教育制度嬗变对近代工业化进程有明显的“路径依赖”。近代职业教育嬗变的第一个层面是职业学校的演变,第二个层面是传统手工业的师徒制向工厂师徒制和职业补习教育的演变过程。影响这种路径选择的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力结构和就业方式;二是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构成;三是职业分化和社会分层。推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董智勇  张国安  
人口迁移理论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转移。本文以历史的视角,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天津近代工业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结论认为天津近代的人口迁入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经典理论的观点。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玉菇  
中国较早的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集团,这个集团及其所代表的阶层有其独立的利益,所以政府的制度安排主要是以这个集团及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这个集团及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利益目标与其它社会阶层的利益目标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偏差日益扩大。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集团首先考虑的往往不是国家财富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等社会各个利益集团共同和长远的利益目标,而是政治的目标(如政权的稳定、传统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的维持等等)、这就使其在制度供给方面往往不能满足其他利益集团的要求,甚至成为制度变迁的对立物。近代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特征对国家的工业化是十分不利的。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顺力  
铁路是近代西方科技文明的产物。建筑铁路本来是一种简单的、文明的事业,可是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情况则要复杂的多,它从一开始就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外交、社会诸方面均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铁路史研究历来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深受学者重视的一个领域。以往研究者或侧重于列强国家在争夺铁路修建权问题上对华关系的研究,如李国祁先生的《中国早期的铁路经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1年),或注重全面揭示列强通过铁路对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宓汝成  
历史人物的活动,既有如所预期产生预期出现的事情,也经常会未如预期而没有竟成事实的。就对一种活动来说,这些只不过是一物的正反两面。探索历史,如果单注意于既成的事实,忽视、漠视没有竟成实际的活动,难免流于片面,对客观的历史来说,则是留下了不应留下的空白。在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上,最早一条铁路是商办的,最后一条经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全民所有也是商办(或作民业)的。单凭这两点,商办民业铁路在整个发展史上就值得一记。何况,在中国的近代这个“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民间的创业活动,虽历遭摧折,毕竟曾经“鸡鸣不已”!探索这些活动经过,也许兼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之有所发展而终未能顺利发展的缘由,能够获得某些补充...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佛丁  
中国近代工商制度的转变──中西工商制度比较研究论纲(下)刘佛丁像大多数后发展国家一样,中国近代工商组织和制度的建立,不是自发的在传统社会内部进行的,而是在外来因素的影响下,由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移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方面和以"抑商"为核心的经济思想...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方书生  
有关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的关键点,无论是从时空演变还是长时段估值或分段考察的研究均存在模糊不实之处,原因主要在于各方所讨论的时间、空间、逻辑并不对等,这是由于中国地理范围广大、近代时期时间跨度较长且属于后发追赶型国家之所致。对标全球工业化演进的三个阶段及其表现,从空间和时间二个维度解析近代中国工业化,从中可以发现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的关键在于“变化”的方向和力度。在全球工业化三重浪潮的经验示范和国际竞争中,近代中国能否及时有效地实现合适的工业化渐变和突变,并形成具体可行的方案,有效地加入全球工业竞争并实现赶超,成为衡量近代中国工业化成效的一个新标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一翔  
银行与企业的关系问题,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运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国实现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银企之间的关系是相生相息、密不可分的.近代中国的银行业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成分,在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与新式产业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不密切逐步变得密切起来的演进过程,并在两者发展形成一定程度集中的基础上,出现了初步的溶合趋势,从而对中国工业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