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6)
- 2023(827)
- 2022(706)
- 2021(727)
- 2020(654)
- 2019(1317)
- 2018(1254)
- 2017(2238)
- 2016(1299)
- 2015(1507)
- 2014(1417)
- 2013(1347)
- 2012(1306)
- 2011(1196)
- 2010(1178)
- 2009(1188)
- 2008(1123)
- 2007(948)
- 2006(810)
- 2005(790)
- 学科
- 业(3581)
- 济(3530)
- 经济(3521)
- 企(3268)
- 企业(3268)
- 管理(3036)
- 制(1750)
- 学(1688)
- 体(1554)
- 体制(1358)
- 财(1353)
- 方法(1284)
- 中国(1283)
- 农(1047)
- 数学(955)
- 数学方法(937)
- 理论(926)
- 务(921)
- 财务(921)
- 财务管理(920)
- 企业财务(900)
- 教育(897)
- 地方(895)
- 业经(857)
- 法(769)
- 和(730)
- 农业(712)
- 技术(670)
- 策(651)
- 划(628)
- 机构
- 大学(18240)
- 学院(17216)
- 研究(6491)
- 管理(5571)
- 济(4905)
- 经济(4761)
- 理学(4729)
- 中国(4659)
- 科学(4645)
- 理学院(4613)
- 管理学(4522)
- 管理学院(4481)
- 京(4122)
- 农(3772)
- 所(3496)
- 研究所(3176)
- 业大(3108)
- 范(3019)
- 农业(2989)
- 师范(2978)
- 财(2913)
- 中心(2907)
- 江(2847)
- 北京(2541)
- 师范大学(2461)
- 院(2389)
- 财经(2196)
- 省(2176)
- 室(2113)
- 教育(2104)
共检索到27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立
被杀前获救故事类型渊源于佛经与史传,在汉译佛经及以此为摹本的文本故事中,此一母题则仅呈现出"宗教意义"的"语词"载体功能。在章回体通俗白话小说中,"被杀前获救"母题的意义指向趋于世俗化,折射出大众趋合大团圆结局的惯性思维。同时,也呈现出不同的叙事功能。在与白话通俗小说密切相关的说书艺术领域里,"被杀前获救"母题借助"延宕"叙事技巧,由原来的"艺术效果"而被转译为"艺术手段",从而营造出叙述主体与接收者之间共谋的一场"狂欢"。同时,"被杀前获救"的母题并非中国传统文学的专利,在外国叙事文学传统中,其也被认为
关键词:
被杀前获救 母题 转译 最后一分钟获救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连心达
叙事文化学在两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亦即对经验的高强度直接感知和对大结构、大关系的有机整体把握。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因子纽结",故事主题类型为旨在揭示民族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材料、新角度,开启了新可能。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齐洲
"中国叙事文化学"是新世纪中国叙事文学研究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中国学术界尤其是中国小说研究者的学术本位意识和文化担当精神,也是天时、地利、人和作用的结果。不过,这一理论尚需要更深入的论证,以确定其内涵与外延,还需要排除各种可能的误解,以减轻理论的阻力和压力。就中国叙事文学研究中的小说研究而言,20世纪的主要问题不是"作家作品研究"等研究范式的制约和影响的问题,而是西方现代小说观念所带来的对中国古代小说门类的扭曲与伤害的问题。如果"中国叙事文化学"是要回归中国叙事文化之"体",其所借用的"叙事学""主题学"等西方的理论只是研究这些本体之"用",并且尽量容纳一切能够阐明中国叙事文化特质的学术路径和研究方法,那么,"中国叙事文化学"就能够茁壮成长,成为21世纪研究中国叙事文学的成熟理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彦 王枬
教育叙事的兴起使叙事从文学世界走向了教育视野,教育叙事就是通过对人身上这种"能感觉到的东西"的深描、挖掘,通过对人内心深处的体验的描述,让这种"能感觉到的东西"自己站出来说话,即"让事实本身来说话"。本文即从谁在叙事、如何叙事、所叙何事三个难度对教育叙事做了较为深刻的分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西顺
德育叙事过程之前已经存在于师生心灵秩序之中的先在性的价值准备状态,即为德育叙事过程之"前视域"。"前视域"具备三种基本属性:兼具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功能的相反相成性、故事性以及知情意行的统和性。在"前视域"的结构中,终极价值观指涉人生终极意义,而工具价值观则为实现终极价值观提供做事原则及行为方式。在学校德育叙事的实际样态中,学生之"前视域"保证了德育叙事完整的本体性存在,教师之"前视域"直接影响着在学生的心灵之幕上所映射的叙事色彩及状态。研究德育叙事过程之"前视域",是德育叙事相关研究的前研究,具有前提性及奠基性。
关键词:
德育叙事 价值秩序 前视域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颖
叙事解读是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叙事理论的解读是英美文学作品解读的理论基础和能力前提。从叙事解读的主体内容来说,它主要包括对英美文学作品情节、人物、背景、思想主题、情感等方面的深度理解。近年来,英美文学叙事理论的研究反映了现代英美文学作品的叙事解读方法、文学批评策略和跨文化文学交流。由聂宝玉著的《英美文学叙事理论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基于当下多元化的研究视野进一步研究与构建了英美文学作品的叙事理论,将欧洲理性主义哲学传统、英美经验主义哲学传统和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整合,丰富了英美文学作品叙事研究的理论成果。该书理论脉络清晰明确,从理论到实践、从经典到后经典、从传统到现代,全方位展示了英美文学叙事解读的理论架构与实践方法。从整体上来看,该书具备以下三大亮点。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宁稼雨
中国叙事文化学是针对以小说戏曲为主的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提出并实践的一种新方法。这一研究范式以故事类型为研究中国叙事文学的出发点,在梳理中国叙事文学故事类型的基础上,对其中重要个案类型做系统深入研究。相关理论提出和实践前后历经近三十年,已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尽管经过长期的操作实践证明这一范式具有学理性和可行性,但从全面调整和更新20世纪以来中国叙事文学研究"西学中用"研究范式的格局上看,显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
中国叙事文化学 回顾 述评 展望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宗红
晚清大量的白话宣讲小说,充满了深切的生命关怀与社会关怀。在末世的恐慌下,叙述者反复诉说个体与群体之“劫”,谆谆教导民众如何“救劫”,夸饰圣谕宣讲的神圣性,并在故事中大量植入神灵、神谕、死而复生、附体等,将其作为对下层民众教化、规训时所采取的策略。契合圣谕主旨的善与善行在“救劫”过程中促进了凡圣之间的交流、沟通、转换。作为宣传圣谕的“案证”,即便叙事有些雷同化,却因融合了“记实性”与神异性而为民众所喜爱,成为清后期重要的弘道方式。
关键词:
劫难 圣谕 神异 教化 宣讲小说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训华
"教育生活叙事"是根据国内外叙事研究方法现状,融合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等手段,以建构具体实用的教育叙事方法为重要目标指向的方法理论体系。"呈现——分析——揭示"是教育生活叙事的核心架构。呈现即是真实、真情、有章法地"原生态"再现人类所经历的教育生活状态;分析是指通过时间、空间、心理、情感、图像等维度对叙事文本的有方法的深度解读;揭示是指通过动态编码、静态编码等方式来寻找叙事文本中的"言外之意"。教育生活叙事与传统教育叙事方法和理论形成了路径上的差异与转向。本文从叙事的对象、空间、着力点、目的、方法、效果等角度,比较了教育生活叙事与叙事探究的异同,并提出了现阶段教育生活叙事的相关研究领域。
关键词:
教育 生活 叙事 方法 写作 编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石亚兵
"情节"是叙事作品的核心,它内在地制约着作品的信度、效度和品质。因而,有必要对教育叙事"情节"做出如下发问:教育叙事"情节"是"真实"抑或"虚构"?是"好莱坞化"抑或"平淡无奇"?是"片段剪辑"抑或"全景呈现"?回答这三个疑问的关键在于辨别教育叙事与文学叙事、教育叙事与电影叙事之间的不同。可以说,回答教育叙事"情节"三问,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叙事者来说,建构科学的教育叙事"情节"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整体性"规划;对"典型性"事件的选择;"情节"对人物的服从。
关键词:
教育叙事 “情节” 写作手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建文 许蕊
叙事不仅是人们的生存方式、艺术方式和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叙事的教育意涵表现在于,叙事教育在传统的"言传身教"教育过程中发挥基本的教育功能,也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叙事发挥教育功能具有明确的认知、动机和记忆等心理学理论基础,叙事教育功能的有效实现有赖于对深入人心的叙事加工心理机制的把握和对叙事传输影响因素的控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楠 刘乃芳 石国栋
叙事与设计相结合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叙事空间设计。本文分析了叙事空间设计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叙事空间设计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叙事学 叙事空间 城市设计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傅修延
叙事热兴起的根源,在于今人对叙事的本质与功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一些人甚至建议把人类的物种学名由“智人”改为“叙事人”。叙事的主体为有伦理立场的人,叙事因此必然体现或促成某种价值观,而叙事带来的价值认同又能凝聚起分散的个人力量,形成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可思议之力”。“叙事帝国主义”一词显示叙事非少数人文学科所能专美,许多学科和行业都把讲故事当作一项至关重要的本领,时下最精彩的叙事可能还不在文学领域。柏拉图从一开始就提醒我们:叙事负有传承文明的使命,不能“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今天的叙事学仍应保持这种对流行叙事的警惕。叙事学家不能脱离书斋之外生动活泼的大众叙事实践,要学会透过纷纭复杂的日常话语去把握社会脉动。叙事学在当今须博采众长方能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叙事 叙事学 “叙事人” 价值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施铁如
在实证主义摇篮成长的科学心理学以自然科学分支为模板建立自己的理论,表现出在揭示社会生活意义方面的乏力。叙事心理学作为另种方法取向出现的重要渊源在于意识、思维与情绪的发生过程以及人格的建构都扎根于叙事土壤。这些事实使得心理的研究也必然离不开叙事的方式。叙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主要表现在收集资料以及作为干预变量方面。
关键词:
叙事 叙事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 实证主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