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12)
2023(11919)
2022(10509)
2021(10101)
2020(8440)
2019(19362)
2018(19342)
2017(37011)
2016(20411)
2015(23073)
2014(23200)
2013(22697)
2012(20875)
2011(18625)
2010(18555)
2009(16774)
2008(16449)
2007(14521)
2006(12487)
2005(10799)
作者
(59690)
(49471)
(49058)
(46807)
(31494)
(23898)
(22434)
(19577)
(18710)
(17802)
(17007)
(16563)
(15580)
(15524)
(15281)
(15212)
(15107)
(14807)
(14106)
(14030)
(12360)
(12047)
(11968)
(11216)
(11173)
(11061)
(11020)
(10836)
(10083)
(9863)
学科
(75225)
经济(75133)
管理(58318)
(55260)
(47197)
企业(47197)
方法(36908)
数学(31643)
数学方法(31135)
(19855)
(19306)
中国(19138)
(19131)
业经(16715)
理论(16073)
地方(14643)
(14253)
(13303)
财务(13237)
财务管理(13211)
(13180)
贸易(13174)
技术(12920)
农业(12792)
(12789)
(12786)
企业财务(12589)
教育(12051)
教学(11870)
环境(11478)
机构
大学(288791)
学院(286692)
管理(112798)
(104459)
经济(101901)
理学(98553)
理学院(97366)
管理学(95342)
管理学院(94831)
研究(93285)
中国(67346)
科学(61706)
(61672)
(48312)
(47503)
(47401)
业大(45177)
研究所(43561)
中心(42485)
(40887)
(39720)
财经(39344)
师范(39262)
北京(38822)
农业(37500)
(35818)
(33910)
(33881)
技术(32385)
师范大学(31700)
基金
项目(200226)
科学(155786)
研究(144318)
基金(143712)
(126005)
国家(124943)
科学基金(106905)
社会(87669)
社会科(82894)
社会科学(82871)
(78871)
基金项目(77035)
自然(71846)
自然科(70219)
自然科学(70201)
自然科学基金(68929)
教育(67951)
(66476)
资助(59606)
编号(59109)
成果(48173)
重点(44565)
(43594)
(41301)
(41101)
课题(40988)
科研(38534)
创新(38418)
大学(37889)
教育部(37157)
期刊
(111850)
经济(111850)
研究(82143)
中国(54366)
学报(50423)
科学(44690)
(42873)
管理(41587)
教育(39790)
大学(37822)
(36518)
学学(35373)
农业(30239)
技术(26095)
(21411)
金融(21411)
财经(19021)
业经(18123)
经济研究(17380)
图书(16419)
(16108)
(15351)
科技(14680)
(14329)
理论(14271)
问题(14234)
技术经济(13328)
实践(13289)
(13289)
业大(13216)
共检索到4085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璜  
叙事是一个多功能的概念,当叙事被研究者用来探究教师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时,它的多功能性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困惑。教育论述中普遍存在的是两种功能模式的叙事:强制性叙事和解放性叙事。前者是说服性的,后者则是表达性的。本文从叙事出现的背景出发,阐述叙事双重作用的内涵及其对教学研究的启示。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宋宁远  王晓光  
叙事性文本是对现实世界的记录,也是人文学者的研究对象与基础,对叙事性文本的阐释更是人文学术研究的基本任务。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人文学者对远距离阅读与策略型阅读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构成叙事性文本的基本单元,事件和情节是文本解读的重点。为了更好地适应人文学者阅读需求的转变,建构叙事性文本智慧数据,支撑数字人文研究,以情节为视角,以事件为基础,对广泛存在的叙事性文本进行深层次语义表示与结构化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但现阶段较为成熟的文本表示方法更适用于结构相对清晰、统一的科学文本,不能很好地表示叙事性文本中存在的复杂叙事结构,因此,以知识表示与知识组织为出发点,构建符合叙事性文本特征的语义结构化表示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梳理叙事学基本理论与概念,以及事件知识表示、事件本体与叙事本体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叙事文本中存在的事件、事件间关系进行语义建模与表示,同时完善了对情节的定义,构建了基于事件的情节本体EBPO,提出了叙事性文本的"层次—网络"结构模型,用以实现对叙事性文本的语义结构化表示。初步标注的实验结果表明,借助情节本体及结构模型,可以实现对叙事性文本的语义结构化处理。图8。表4。参考文献61。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雨茜  
胡适及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自不必说,胡适主张新诗"诗体大解放""作诗如作文""口语入诗",并穷毕生之力创作和实践白话新诗。文章拟从胡适诗歌中的叙事性因素探究胡适新诗的思想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杰   王纯朴  
文章以徐州为例,研究大运河文化流域的乐舞画像石典型图像案例,解读和分析其内容要素、修辞要素、配置要素的叙事内涵,发现其视觉要素蕴含的符号象征、修辞性、顷刻与并置叙事策略,进而提出其具有叙事层次聚焦叙事主题、渲染叙事情感、增加叙事互动等功能,为理解乐舞画像石中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提供了更为全面深刻的新视角,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设计提供新的路径。
[期刊] 求索  [作者] 杨道麟  
经典小说孕育着丰厚的文化,是中西经典文学中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长篇小说宏大而浩繁,中篇小说丰赡而富丽,短篇小说简约而集中,微型小说凝练而精巧。经典小说所具有的凸显生存境遇的"叙事性"就是作家通过生活的种种独特形态、时代的种种矛盾纠葛的叙写而形成的强烈责任与关怀意识,一般按照人事纷呈、情境创构、具象再现等来凸显人物复杂的思想倾向与人生终极的精神追求等生存境遇,因而要求欣赏者务必注意它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美学特征的区别,以期又好又快地成为欣赏经典小说这一艺术样式的行家里手。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周琼  蔡迎春  欧阳剑  
数字叙事是开展数字人文教育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意识、学术、技术和社会成果等方面具有有优越性。文章通过探讨数字叙事的定义、理论基础和形式,以及实证研究对应形式的教学案例,归纳出数字叙事在数字人文教育中的特点,提出数字叙事运用在数字人文教育中的教学设计和策略。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忠晖  李有增  
教师教育思想史的研究,是对教师教育思想领域历史发展和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也是在本领域未来开展研究和创新的基础。本文讨论了教师教育思想学派的历时性发展脉络,各种学派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语境和主要特征,主要教育命题之间的内在逻辑、未来发展趋势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傅明根  
文学名著成功地改编为电影经典的个案不在少数。在小说《十日淡》改编为影片《十日淡》时,两种文本之间存在"互证"、"互释"。导演帕索里尼以"一"当"十",在忠实于原著故事情节的同时,又在"序列"、"背景"、"主题"、"结构"等方面的叙事性转换过程中,进行了再创造,使小说对人性悖论的揭示转化为电影对宗教悖论的讽刺,以此达到了对宗教文化的一种解构性效果。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德云  
本文在分析教育中叙事研究案例的基础上,论述了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叙事研究,做出结论:教育研究者对教师的叙事性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对实践的反思。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颖  
叙事解读是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叙事理论的解读是英美文学作品解读的理论基础和能力前提。从叙事解读的主体内容来说,它主要包括对英美文学作品情节、人物、背景、思想主题、情感等方面的深度理解。近年来,英美文学叙事理论的研究反映了现代英美文学作品的叙事解读方法、文学批评策略和跨文化文学交流。由聂宝玉著的《英美文学叙事理论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基于当下多元化的研究视野进一步研究与构建了英美文学作品的叙事理论,将欧洲理性主义哲学传统、英美经验主义哲学传统和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整合,丰富了英美文学作品叙事研究的理论成果。该书理论脉络清晰明确,从理论到实践、从经典到后经典、从传统到现代,全方位展示了英美文学叙事解读的理论架构与实践方法。从整体上来看,该书具备以下三大亮点。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枬  
教师的叙事研究是描述教师真实生活的"从下到上"的研究。它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重在对教师行为内含意义的揭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富人情味、极具人文关怀、极有情感魅力的领域。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侯志军  
大学叙事是院校发展经验的真实表达,具有真实性、具体性和经验性三个特征。院校研究中的问题、思路甚至研究方法与成果都必须在研究者获得真实的在场经验之后才能产生,也只有建立在"本土经验"基础之上的院校研究方案才更具信度和魅力。叙事研究回到现场的策略和对现场文本与研究文本的分析对院校研究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大学叙事应当成为院校研究的重要内容,叙事研究方法应当成为院校研究的重要方法。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韩一睿  
雪漠的长篇小说《野狐岭》交替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采用了以倒叙和预叙为主的多种叙事方式。这些叙事方式,与小说故事内容相得益彰,既是对传统艺术手法的继承,更是基于传统艺术手法的艺术创新。《野狐岭》叙事人称的合理运用,以及叙事时间的巧妙处理,值得叙事学研究者和学习者关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双泉  马昱  朱光亚  
巴别塔隐喻着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在神性的时代,人们将认知有限性的原因归之于上帝。然而,理性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挤压神性的空间,代表着人类对无限性领域的开拓。但是,由于人类认知有限性的存在,理性大厦始终未能找到自己稳固的根基,尤其是到了后现代,理性大厦逐渐崩塌,人类仿佛又回到了神性的时代。其实,人类不是回到了神性的时代,而是走向了诗性的时代,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由神话叙事转向了语言叙事。在语言叙事中,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发现,人类失去了对真的追求,那么所有的语言叙事就失去了“能指”,他们无可奈何的将哲学诉诸于“偶然性”去重建知识的大厦,哲学似乎不再需要根基而只需要“想象力”,而全部哲学的努力,也似乎只是为人类寻求诗意的栖居。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米卫文  
叙事教学作为传统外语教学的补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和表达水平的提高。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叙事这一独特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摄取能力和语言加工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