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2)
2023(1522)
2022(1283)
2021(1319)
2020(1030)
2019(2206)
2018(1885)
2017(3482)
2016(1903)
2015(2043)
2014(2013)
2013(1876)
2012(1798)
2011(1629)
2010(1672)
2009(1525)
2008(1478)
2007(1382)
2006(1300)
2005(1193)
作者
(5370)
(4481)
(4263)
(4194)
(2725)
(2015)
(1924)
(1711)
(1679)
(1624)
(1580)
(1444)
(1425)
(1377)
(1340)
(1286)
(1280)
(1239)
(1233)
(1227)
(1077)
(1037)
(1025)
(1022)
(990)
(962)
(954)
(917)
(877)
(857)
学科
(5970)
(4906)
经济(4881)
管理(4588)
(4006)
企业(4006)
(3728)
农业(2714)
(2213)
(2042)
中国(2008)
收入(2008)
教育(1871)
(1851)
贸易(1851)
(1844)
(1759)
分配(1695)
方法(1575)
体制(1502)
业经(1499)
(1414)
理论(1303)
(1220)
财务(1199)
财务管理(1198)
数学(1183)
电子(1172)
企业财务(1154)
网上(1141)
机构
大学(26033)
学院(25972)
研究(9132)
管理(8595)
(8322)
经济(8059)
理学(7400)
理学院(7251)
管理学(7027)
管理学院(6974)
中国(6850)
科学(5896)
(5806)
(4854)
师范(4822)
(4525)
中心(4457)
(4452)
研究所(4102)
(4027)
师范大学(3984)
(3918)
北京(3824)
业大(3801)
教育(3663)
(3504)
财经(3439)
(3373)
(3092)
技术(3025)
基金
项目(17333)
研究(13631)
科学(13547)
基金(12236)
(10852)
国家(10701)
科学基金(8941)
社会(8614)
社会科(8072)
社会科学(8071)
教育(6730)
(6530)
基金项目(6277)
编号(6093)
(5678)
成果(5483)
自然(5190)
自然科(5087)
自然科学(5086)
自然科学基金(5009)
资助(4645)
课题(4309)
重点(3926)
(3877)
(3792)
(3735)
项目编号(3722)
国家社会(3624)
(3611)
(3505)
期刊
(11319)
经济(11319)
研究(8044)
中国(6260)
教育(6035)
学报(4717)
科学(4640)
(4342)
大学(3865)
(3606)
学学(3558)
管理(3430)
农业(2707)
(2495)
金融(2495)
业经(2317)
技术(2142)
林业(2033)
(1778)
财经(1759)
职业(1630)
经济研究(1586)
(1489)
问题(1427)
图书(1369)
社会(1369)
(1345)
业大(1264)
(1230)
社会科(1214)
共检索到418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高德胜  
直接德育课程存在着理论上的重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提出了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德育教材是一个体系化的存在,如何落实回归生活的理念,依然是一个难题。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将叙事伦理学与理性理论学结合起来,以生活事件作为建构教材的原材料,对解决这一难题进行了创造性探索。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鹏飞  郭涛  郑显春  
尽管成人教育基本理论创新的蕴涵多元,但如何从伦理的思域去显扬它的内在品质,不仅是中国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成人教育学科应答中国文化复兴的必有之举。为此,如何从伦理视角探究成人教育基本理论的创新意义,如何从伦理和界面去阐述成人教育基本理论的创新表达,如何从伦理的维度去思考成人教育基本理论的拓展,就成为中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心路历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良华  
德育改革总会出现不同的主张。德育改革的冲突背后隐含了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伦理学分歧。情感主义伦理学强调德育的基础是个人的自然情感和个人的自然权利。立足于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德育改革重视个人的自然情感和自然权利的追求与满足。理性主义伦理学要么强调共同体的公共福祉要么重视个人的纯粹善良意志。理性主义伦理学主要适用于据乱世的德育意识形态;情感主义伦理学主要适用于太平世的德育意识形态。小康社会或升平世的德育往往选择中庸观念。中庸主义伦理学意味着既重视个人的自然情感和自然权利的满足,同时又强调以理制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政涛  
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以叙述教育事件的方式实现对叙事者自我精神生命重建的过程,是构建新的教育生活方式的过程。只有承担了伦理使命的教育叙事才是有深度的、好的教育叙事。这样的教育叙事超越了经验性、技术性的层面,成为一种具有伦理关怀和本体意味的生命实践的叙事。它需要承担存在之重、伦理之重,需要经历从无叙事伦理到有叙事伦理,进而又从叙事伦理到生存伦理的转变。好的教育叙事者需要具备宽广的精神维度,具备生命的广度和灵魂的深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蒋联江  何琛  赵以  
本文采用叙事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和符号学理论视角探讨了教师对教材图片资源的使用实践。通过分析叙事框架、个人访谈和有声思维等质性数据后,得出以下结论:(1)教师使用教材图片资源的实践源于吸引学生、课程内容教学和多元素质培养三大动机;(2)教师图片使用策略包括选用、更换、补充和编辑,体现出差异化的能动性;(3)影响教师能动性差异的因素既包括教师教学目标、多模态意识等个体因素,也包括应试等社会文化因素。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苗洪霞  徐瑞  
随着叙事研究逐渐透入教育研究领域,体悟教育生活、反思教育过程、沟通理论与实践成为教育叙事研究的理想追求。然而我国的教育叙事研究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叙事主体单一化、叙事视野狭窄化、叙事体悟肤浅化、叙事形式模式化等现实困境。转变传统思维方式、扩大学术视野是走出困境的关键,寻求叙事研究本真、确立基本定位则是走出困境的根本。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艳红  
在我国关于新闻语言学研究起步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不多,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语言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学者关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我国很多高校开始成立了新闻专业,也带动了新闻学专业教材的编写与出版,那么如何才能编写出一部适合新闻学专业方向需要的教材,既能体现出新闻学专业教学要求,又能符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成为编写教材人员多年来的困扰。由崔梅和周芸教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编写出版了《新闻语言教程》,对新闻语言教育理论教学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作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本文对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目录学教学小组进行目录学教材体系化建设作了系统的理论总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菲  张恩健  
结合对我国中部地区Z村的调查,从伦理学视角对精准扶贫实践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工具理性超越价值理性是导致精准扶贫基层实践困境的重要原因。工具理性的形式合理性导致了在农村场域中扶贫干部与贫困户关系松散的境地。政策的效率优先逻辑弱化了政策的公平属性,考核的数字化挤压了扶贫干部的工作成效,政策的形式合理性以及政策的工具化认知,致使精准扶贫陷入实践困境,出现了地方政府、村干部与贫困户共谋和贫困户对政策的福利依赖,精准扶贫实践困境进一步凸显。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国家政策嵌入到农村社区网络的过程中,谨防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弱化工具理性是精准扶贫高效实践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农村社区治理良性运作的重要途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廖飞  茅宁  
信息是有成本的,信息是企业的资产,信息的有效流动、积累和使用对企业的价值创造有着直接的关键影响,那么保证信息的流动、积累、使用就成为每一个组织成员的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信息的困境”,即组织的人们有意或者无意地阻碍着信息的流动、积累、使用信息。本文从伦理视角对“信息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阻碍信息的流动、积累、使用这类行为是一种非伦理行为,因为这些行为事实上正在损害组织的信息资产。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梁修德  
信息伦理学首先是对人们在信息活动中进行善恶选择的系统性探究,它系统研究人类普遍的"善"是如何在信息活动中体现的,也就是说信息活动是否符合普遍的"善"或"应当"的要求,它研究信息活动主体在信息活动中如何认识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如何做出决择等问题;其次,信息伦理学以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为指向,界定或建构那些与信息活动实践相关的,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再次,信息伦理学必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信息活动中的道德危机和伦理困境等问题及形而上因素。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宋杰  
本文通过引入论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分析涉税举报行为的性质,认为举报行为可以归纳为损人利己型和完全害他型两类;涉税举报的效应可以分为经济上的效应和伦理上的效应两类。同时文章提出,随着税收收入的逐年增加,通过受理涉税举报而实现的查补收入占工商税收总额的比例将呈逐年加速下降的趋势,而由此带来的经济特别是伦理道德上的负效应却在增加。为了使无法通过其他渠道伸张正义者有一个伸张正义的途径,税务机关可以允许涉税举报,但为了不使非正义的行为泛滥,税务机关不应该鼓励这一行为。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文哲  
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代表作《无声告白》就是一部关乎家庭伦理的文学作品。文章从家庭伦理的视角出发,从夫妻关系伦理、父母与子女关系伦理两个方面,深入解读小说中的夫妻、亲子关系,结合当时社会发展状况,对小说中的家庭伦理关系进行分析解读,揭示作品中的家庭成员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以及所做出的艰难的伦理选择,阐释作者想要表达的伦理关切,为剖析作品蕴含的伦理价值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书峰  
"人该如何生活"或"何谓好的生活"是苏格拉底伦理学中的核心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关切的基本视域。通过与对话者一连串的叩问和对谈、诘难和训诫,苏格拉底所说的"好的生活"的整全面貌也就慢慢呈现出来:第一,"好的生活"必然开始于对德性的追求,这就是"德性转向",即从对外在的自然事物的关心转向到对内在的灵魂德性的关心;第二,"好的生活"始于对自我的认识,而本真的自我是理性,它不存在于生灭不定的感觉世界(Werden),而是存在于依赖理性的实存世界或本体世界(Sein);第三,苏格拉底对于"好的生活"或德性的理解并不是一种技艺性的知识(technical knowledge),因为技艺都是价值中立的或有两面性,可被用于好的和坏的目的,而有关德性或"好的生活"的知识一定只能被运用到善的目的上,德性绝对会达致善;第四,"好的生活"必然需要实践智慧,因为智慧是对人的所有类型的价值和善的某种整全理解,并且包含运用到所有情境中的能力,但是,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不能看透所有事物之间的全部的内在联系,所以,苏格拉底至死持守自己的"无知之知"的信条。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施铁如  
在实证主义摇篮成长的科学心理学以自然科学分支为模板建立自己的理论,表现出在揭示社会生活意义方面的乏力。叙事心理学作为另种方法取向出现的重要渊源在于意识、思维与情绪的发生过程以及人格的建构都扎根于叙事土壤。这些事实使得心理的研究也必然离不开叙事的方式。叙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主要表现在收集资料以及作为干预变量方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