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18)
2023(4158)
2022(3519)
2021(3531)
2020(2868)
2019(6722)
2018(7055)
2017(11848)
2016(7442)
2015(8230)
2014(8478)
2013(7774)
2012(7400)
2011(6703)
2010(7206)
2009(6776)
2008(7048)
2007(6358)
2006(6033)
2005(5564)
作者
(20696)
(17470)
(17374)
(16902)
(11146)
(8483)
(7949)
(6839)
(6795)
(6404)
(6066)
(5978)
(5830)
(5741)
(5644)
(5414)
(5274)
(5183)
(5098)
(4990)
(4746)
(4479)
(4327)
(4160)
(3984)
(3943)
(3885)
(3874)
(3725)
(3563)
学科
(20453)
经济(20410)
管理(16449)
(14913)
(11855)
企业(11855)
教育(10424)
(10053)
中国(9330)
理论(8553)
(8411)
教学(8203)
(6694)
方法(6664)
(6378)
(6277)
研究(6025)
体制(5573)
农业(5421)
业经(5330)
学法(5247)
教学法(5247)
数学(5040)
(4971)
制度(4966)
数学方法(4810)
(4774)
(4732)
银行(4713)
(4527)
机构
大学(98882)
学院(96564)
研究(39389)
(32655)
经济(31428)
管理(29432)
中国(27449)
理学(23749)
科学(23476)
理学院(23361)
(23311)
管理学(22599)
管理学院(22409)
(20779)
(18595)
研究所(18403)
(18183)
(17895)
(17167)
师范(16984)
中心(16685)
教育(15725)
北京(15542)
技术(14350)
(14297)
业大(14262)
农业(14177)
(13733)
(13614)
师范大学(13612)
基金
项目(55982)
研究(44480)
科学(41987)
基金(35890)
(31678)
国家(31292)
科学基金(25290)
教育(24752)
社会(23990)
(23304)
社会科(22326)
社会科学(22318)
编号(20367)
(19902)
成果(18790)
基金项目(17817)
课题(16446)
自然(15622)
资助(15498)
自然科(15230)
自然科学(15223)
自然科学基金(14916)
(13721)
重点(13629)
(12348)
(11894)
(11846)
项目编号(11534)
(11485)
大学(11447)
期刊
(45837)
经济(45837)
研究(36995)
中国(34214)
教育(31350)
学报(17772)
(17743)
(15136)
科学(14710)
大学(13980)
管理(12928)
学学(12324)
农业(11677)
技术(11137)
(9571)
金融(9571)
职业(8557)
(8352)
财经(7069)
(6366)
(6258)
业经(6128)
经济研究(6064)
图书(5882)
(5774)
(5607)
论坛(5607)
技术教育(5567)
职业技术(5567)
职业技术教育(5567)
共检索到1721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袁本涛  杨佳乐  王传毅  
与本科生和博士生教育相比,目前针对硕士生培养目标还缺乏系统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第一,存在"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展"两种培养目标的操作性概念,二者各有利弊;第二,培养规模扩大、培养结构调整、知识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需求迭代均是推动硕士生培养目标变革的动因;第三,变革硕士生培养目标的行动包括通过招生改革提前引导生源分流,通过课程改革更新学生所需的能力素质,通过倾听多方声音保障变革的有效落实。未来在变革硕士生培养目标时可兼顾横纵两种概念,综合考虑内外部动力因素,从招生机制、课程教学和参与主体等方面着手,同时还需考虑培养目标的学科差异。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素芹  张晓明  
从理论上对我国硕士生培养目标的沿革、多样化的价值论基础、多样化的内涵和外延等进行了阐释,通过纯化语境、匡正认知的尝试,以利于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学位类型、不同个体在硕士生教育实践中实现各异的培养目标。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黄文伟  
通过对我国硕士生原有培养目标的分析,认为其在时代发展中已然陈旧,不能适应国家、社会与学习者个人三方面的要求。认同多种类型并举,提出应用型、复合型应为大多数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定位,认为培养部分教学科研专门人才与大量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应为新时期我国硕士生教育的目标。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袁祖望  
由于学科特点、导师治学方式存在差异等原因,文科硕士生培养理念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培养理念表现在学习目标、课程设置、学习方式、论文标准等四个方面。硕士生学习应该有质的变化,即接受科研训练而非继续灌输知识;科研训练过程重于结果,不可过于强调所谓的创新和突破。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弘弘  谭中平  
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既不同于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也不同于法学硕士研究生,但究竟如何定位,无论是在决策层还是在实务中都比较模糊。基于当前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节、法学教育过度扩张等现状,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培训,根据我们调研问卷的结果,将法律硕士(法学)人才定位为高层次、精英化、专业化、实务型法律职业人才是比较符合社会需要和法学教育的内在特点的。增加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这一类别有利于提升我国硕士法学教育,培养法律职业人。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文修  
1基本原则:《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是研究工程硕士生培养的根本根据与原则。第一,该文件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法定文件。第二,该文件是多年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试点工作经验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工程硕士生培养大规模开展以后还有许多问题要...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韩玉  
培养目标定位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研究生培养首先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回溯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历史,并从研究方向的变化观察该专业硕士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现状与问题。当前,应从确立目标定位的依据、完善目标基本定位、与其他培养阶段目标对接这三个方面进行目标定位的战略性调整。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卫嵘  陈平水  
自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以来,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通过对不同的培养目标的反思、评析,依据培养目标定位的客观依据——社会和个人的需求,笔者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为研究型的教育者,它具有中介性、反思性、合作性、渗透性四个特征。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何英惠  
基于教育硕士生自身的优势条件和承担教育硕士生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所具有的有利因素,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塑造名师。目前,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存在诸问题,不利于名师的培养。为此,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的时间环节。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民宪  丁康  
辨析了有关学制的几个概念,分析了我国现行研究生学制存在的问题,指出学制改革是树立全面质量观的客观要求和培养目标调整的必然结果。认为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的方向是实施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及学分制。指出实施弹性学制及学分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制度的相互配合和支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弹性的培养计划;改革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弹性学制的本质;创新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就业派遣制度的改革。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谈我国硕士学位的地位和硕士生培养年限徐忠勤强文鑫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基本上立足于国内”。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实现高层次专门...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黄华国  
从个人体会出发,讨论了青年教师从讲师迈入硕士生导师阶段的角色差异。认为年轻的硕士生导师应该学会找准定位,从个人单干的局面中解脱出来,运用合理有效的培养方法,组建研究生团队,突破当前发展瓶颈。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义伦  
为了科学地构建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几年来我们认真研究了工程硕士生自身条件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基地培养的特点,独创了工程硕士生培养的校企互动模式,其核心内容是:课程学习的校企互动,科学研究的校企互补,素质养成的校企互促。同时认为,要培养出合格的工程硕士,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创新培养模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对“缩短硕士生培养年限”的看法李素琴丁常富近年来,关于“缩短硕士生培养年限”和实行“硕博连续”的提法,屡次出现于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改革方案、工作设想、研究文章,有些单位已着手试行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缩短硕士生培养年限”和实行“硕博连读”...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林功实  
加速实现硕士生培养重心的调整林功实1995年11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提出:“硕士生培养的重心应加快调整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上来。”这是适应跨世纪国际经济激烈竞争的需求;是实现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