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92)
2023(6903)
2022(5840)
2021(5959)
2020(4881)
2019(11362)
2018(11497)
2017(20610)
2016(11769)
2015(13934)
2014(13826)
2013(12803)
2012(12093)
2011(11223)
2010(11404)
2009(10685)
2008(10753)
2007(9546)
2006(8779)
2005(8228)
作者
(31176)
(26177)
(26170)
(25234)
(16825)
(12674)
(11950)
(10172)
(10122)
(9351)
(9049)
(8821)
(8624)
(8347)
(8330)
(7959)
(7929)
(7588)
(7514)
(7431)
(6907)
(6333)
(6212)
(5972)
(5914)
(5812)
(5778)
(5733)
(5325)
(5282)
学科
(44811)
经济(44753)
管理(29793)
(23075)
中国(19520)
方法(18624)
(18480)
企业(18480)
数学(16533)
数学方法(16277)
(11892)
(11479)
环境(11325)
(11120)
贸易(11114)
(10959)
(10742)
教育(10388)
(9164)
(9158)
业经(8408)
(8216)
银行(8210)
理论(8054)
(8010)
(7973)
(7772)
金融(7772)
体制(7499)
教学(7246)
机构
大学(168698)
学院(160036)
(72042)
经济(70760)
研究(64013)
管理(54116)
中国(48790)
理学(45652)
理学院(45022)
管理学(44097)
管理学院(43799)
(38234)
科学(35689)
(33817)
(32258)
研究所(29112)
中心(27308)
财经(26088)
北京(25690)
(25564)
师范(25383)
(24038)
经济学(23999)
(23912)
(23499)
(22876)
经济学院(21466)
师范大学(20946)
业大(19690)
财经大学(19354)
基金
项目(99572)
科学(79020)
研究(77450)
基金(72744)
(63103)
国家(62567)
科学基金(52575)
社会(50338)
社会科(47558)
社会科学(47545)
教育(38494)
基金项目(36682)
(35224)
(31413)
资助(30915)
自然(30837)
编号(30598)
自然科(30117)
自然科学(30108)
自然科学基金(29586)
成果(28103)
(24539)
课题(23270)
重点(23082)
大学(22541)
中国(22420)
国家社会(21899)
教育部(21605)
(21232)
(20399)
期刊
(81718)
经济(81718)
研究(59859)
中国(43755)
教育(35127)
(25757)
学报(24585)
科学(22871)
(21738)
管理(21573)
大学(20703)
学学(17564)
(15471)
金融(15471)
农业(15019)
财经(14417)
经济研究(14050)
技术(13604)
(12751)
(11963)
问题(10963)
国际(10833)
世界(10731)
业经(9645)
图书(9241)
(9001)
职业(7700)
(7596)
论坛(7596)
技术经济(7391)
共检索到266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曾湘泉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文献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 ,从就业制度的演变、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动、个人就业意愿和行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和国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等方面 ,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章认为 ,目前大学生就业确有困难的表现。不过 ,由于初次就业率统计指标设计的局限 ,客观上也夸大了这种困难的程度。文章对缓解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困难 ,特别是降低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调查情况概述本次调查对象为2011届毕业生。通过对省、高校、学生三级进行分层抽样,确定各省各调查学校的调查样本。调查的内容涵盖求职基本情况、就业满意度、就业影响因素、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就业政策以及创业情况等6个方面。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贾有姣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离开校园,成为就业市场的主力军。然而,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的相对滞后,毕业生就业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存在的诸如信息不对称、政府职责缺失、劳动力市场划分不明确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崔志颖  
如何将经济增长和就业更好地结合起来,一直就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经济快速稳步增长,另一方面,就业问题却日益严峻。本文研究1999年实行"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经济因素,进而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敬宝  
一、大学生就业状况(一)全国性的调查研究。《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根据高校上报给教育部的就业数据而形成的统计报告。2004~2008年总体初次就业率分别为77.5%、72.8%、78.8%、78.1%和81.3%。2008年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0.2%、82.3%、84.2%和84.1%;985院校、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初次就业率为89.4%、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代懋  王子成  
本文从就业匹配度出发,通过电子问卷调查搜集数据,采用自评估法、岗位分析法和统计测量法对中国大学生教育匹配、专业匹配和能力匹配进行了测量,以探寻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结果发现,在中国大学毕业生中,1/3教育过度,1/3专业不匹配,46%高能低配,人力资本浪费、所学非所用、高能低配等情况日益增多。面对这种情况,需要高校、企业和大学生三方协作,建立高质量就业匹配的长效机制。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邱晓蕾  李美珠  
中韩两国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受经济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实施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矛盾越来越突出。本文从两国经济与失业状况的比较入手,全面考察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形成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了经济与高教发展对学生就业的正负面作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蒋晓蝶   阙明坤   王芳  
源于长期知识生产与经验累积,大学生就业能力总体研究走向成熟,在此基础上深入微观走向分类视角,是相关领域学理创生与实践拓展的又一起点。依托“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研究(NCSS)”大规模数据,多重呈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分类特征:基于外部身份属性的自然性分类线索,以个体特征和院校因素为坐标的大学生类别群体在“元-专-通”要素指标上总体表现层叠分化现象;基于内部能力型构的实证化分类线索,聚类判别就业能力结构异质的分类群体,在横向上相对联结不同就业能力表现,呈现“全面型>通用型>专精型>游离型”的发展格局,在纵向层面体现趋于“整全”取向的变化趋势以及就业能力总体提升,反映分类群体的可变性和可塑性,深化高校教育的可为空间。对此应深化分类范式变革,强调因材施教,促进针对性的分类培养,实现合和共生。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杨一平  
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在政府部门努力扩展就业渠道的同时 ,高校在提高大学生求职成功率方面是否可以有所作为 ?本文认为 ,与仅仅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成品包装”的就业指导模式相比 ,促进大学生的生涯发展辅导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可就业性” ,有助于实现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金麟  
我国大学生就业因生源、身体、性别、学历、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而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大学生就业不公平不利于消除腐败、不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社会效率的提高、不利于个人(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公平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必须建立健全优质的大学生劳动力市场、营造公平就业的企业制度环境、缓解劳动力的供需矛盾、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构建公平就业的法制环境。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艳萍  
本文在详细分析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不足,借鉴其优势,为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提出相关措施。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阳  陈怡  刘晓婕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将有利于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实现收益,有利于高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有利于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因此,微观个体、中观环境和宏观政策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培养其就业能力应是一个由个体、家庭和学校、政府参与的系统过程。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欣  
随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就业竞争愈来愈激烈,就业与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本文从分布结构的不平衡、毕业流向的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复合化、就业岗位的大众化四个方面,探求了大学生就业走势,并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代懋  王子成  杨伟国  
文章从就业匹配的3个角度出发,探寻中国大学生就业匹配现状,并通过电子问卷调查方式搜集数据,采用Logit模型对中国大学生教育匹配、专业匹配和能力匹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大学毕业生中,1/3教育过度,1/3专业不匹配,46%存在高能低配的情况。其中,教育匹配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于毕业生学历水平、成绩、学校的声誉、职业类型和单位规模等;专业本身、学校就业指导课、学校招聘信息渠道则可以有效地提高专业匹配程度;性别、学历、社会实践、找工作渠道会影响大学生能力匹配。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文章从毕业生和高校角度分别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杨钋  程飞  
本文利用2009年北京大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及2008年麦可思公司的"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将行业分割纳入对中国大学毕业生性别工资差距的研究。本研究主要利用布朗-穆恩-扎罗斯全因素分解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行业中都存在性别收入差距,该差距随着个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大。性别收入差距主要由行业内的性别收入差别导致,而非行业间的收入差异。此外,行业内的性别收入差别在本科毕业生群体中主要来源于行业内的性别歧视,硕士毕业生中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性别间的个人特征差异所引起。因此,为了促进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平等,政府应当首先考虑利用那些能改善行业内部性别歧视情况的政策工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