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68)
- 2023(9872)
- 2022(8201)
- 2021(7624)
- 2020(6205)
- 2019(13970)
- 2018(14083)
- 2017(25668)
- 2016(14436)
- 2015(15844)
- 2014(15937)
- 2013(15477)
- 2012(14590)
- 2011(13405)
- 2010(13805)
- 2009(13235)
- 2008(13492)
- 2007(12406)
- 2006(11449)
- 2005(10371)
- 学科
- 济(54668)
- 经济(54559)
- 管理(42577)
- 业(41429)
- 企(31648)
- 企业(31648)
- 农(27532)
- 制(20094)
- 财(18557)
- 中国(18542)
- 农业(18250)
- 方法(17838)
- 业经(17053)
- 数学(14838)
- 数学方法(14558)
- 体(13704)
- 学(12641)
- 银(11517)
- 银行(11485)
- 体制(11207)
- 行(11013)
- 融(10869)
- 金融(10867)
- 地方(10591)
- 务(9401)
- 财务(9375)
- 财务管理(9341)
- 策(9281)
- 发(9264)
- 度(9097)
- 机构
- 大学(207111)
- 学院(205599)
- 济(82046)
- 经济(80036)
- 研究(77310)
- 管理(71645)
- 理学(60030)
- 中国(59997)
- 理学院(59295)
- 管理学(58082)
- 管理学院(57702)
- 科学(46359)
- 京(45211)
- 财(43652)
- 农(43000)
- 所(40663)
- 研究所(36144)
- 中心(35213)
- 江(34392)
- 农业(32777)
- 财经(32071)
- 业大(31906)
- 经(28911)
- 北京(28806)
- 范(28143)
- 师范(27763)
- 院(27330)
- 省(27214)
- 州(26592)
- 经济学(25658)
- 基金
- 项目(130144)
- 科学(101623)
- 研究(95439)
- 基金(93772)
- 家(82959)
- 国家(82142)
- 科学基金(68852)
- 社会(61207)
- 社会科(57474)
- 社会科学(57460)
- 省(51012)
- 基金项目(48437)
- 教育(44187)
- 自然(43267)
- 划(43197)
- 自然科(42250)
- 自然科学(42234)
- 自然科学基金(41496)
- 编号(38600)
- 资助(38190)
- 成果(34006)
- 重点(29967)
- 制(29316)
- 部(29244)
- 课题(28278)
- 发(28223)
- 创(26521)
- 国家社会(25566)
- 性(25502)
- 创新(24921)
共检索到3381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树茁,朱楚珠
变革中的乡村妇女参与和人口控制新机制李树茁,朱楚珠一、引言中国农村正处在一个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这个变革以国家的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为主导,使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人口等领域发生着或即将发生不同程度的急剧转变。这种转变必将对农村人口控制...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梁燕
乡村振兴关乎国计民生,它的实施对于乡村的发展可谓是锦上添花。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体力量,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农村妇女所具有的自身独特性,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也无可替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发展,对妇女自身的发展同样也有新的要求。文章主要探讨新时代农村妇女在参与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赋能“她力量”带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妇女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发挥“半边天”的磅礴力量来有效促进乡村的全面建设。
关键词:
新时代 农村妇女 乡村振兴 发展路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龙良富
工作动机是指直接引起、推动并维持人的工作,以实现一定职业目标的内部动力。文章通过对中山市新伦村妇女参与乡村旅游的心理特征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当地妇女在参与乡村旅游过程中,由于受到家庭经济条件、地区经济环境、就业心理、地区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表现出为孩子树立榜样、逃避紧张工作、展示兴趣爱好、提高家庭收入等工作动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殊性。这些就业动机导致了当地妇女低层次、高流动率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升级与发展。
关键词:
工作动机 乡村旅游 经济发达地区 新伦村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国信
近三十年来,海内外学术界中国妇女史研究成果不断增多,据统计,国内每年发表的妇女史论文不下百篇,《历史研究》等重要史学期刊曾组织过多次关于妇女史研究的笔谈,妇女史研究的学术会议不断召开,以妇女或性别为主题的定期出版物创刊,妇女史研究论著选读早已出版。中国的妇女史学科也在一批女性学者的努力下初具雏形。根据妇女史学界学者们的总结,到目前为止的妇女史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即添补史、女性视角的妇女史和社会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国信
近三十年来,海内外学术界中国妇女史研究成果不断增多,据统计,国内每年发表的妇女史论文不下百篇,《历史研究》等重要史学期刊曾组织过多次关于妇女史研究的笔谈,妇女史研究的学术会议不断召开,以妇女或性别为主题的定期出版物创刊,妇女史研究论著选读早已出版。中国的妇女史学科也在一批女性学者的努力下初具雏形。根据妇女史学界学者们的总结,到目前为止的妇女史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即添补史、女性视角的妇女史和社会
关键词:
广东妇女 乡村妇女 妇女史 社会变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晓睿 曾雅婷
本文以集体土地所有制的特征为切入点,对农村妇女土地问题进行了讨论,将农村妇女土地问题分为真问题与伪问题两类,并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观察。调研地区未发现真妇女土地问题;通过对成员认定与股权管理规则的明确,可解决部分伪妇女土地问题;未来需在正视农村妇女土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在集体产权改革过程中重视性别平等、细化并明确规则,鼓励农民家庭中的财产转移与分配等方式为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提供保护。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笑寒 吴龙桓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流失现象正日益突出,而妇女进行土地维权受到了其自身受教育程度偏低、法律救济途径不通畅、维权成本过高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建立多元化的土地权利救济途径,积极探索妇女土地权利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许庆 刘进
农村妇女往往承担着家庭照料和挣取收入(包括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的双重角色,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农业劳动力趋向女性化发展的情况下,考察其劳动供给行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2011和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讨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妇女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新农合"乡级、县级、县外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和年度住院封顶线对农村妇女的劳动供给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既有利于弥补男性农业劳动力外出所致的农业劳动不足,也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因此,文章认为,在今后的政策安排中,需要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健全和完善"新农合"制度,提高农村妇女的健康福利及受益水平,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和保障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安全的双重政策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永安
伴随着取消农业税乃至直补农业、以及承包期长久稳定化政策,农村土地从"不值钱"到财产属性得到彰显。但有着"随夫居"传统的农村女土地权益问题反而更加突出。为此,必须构建具体到个人(包括妇女在内)的土地确权登记制度,形成农村妇女的自我组织,以及畅通农地市场化流转渠道,从而形成农村女土地权益保护机制。
关键词:
农村妇女 土地权益 确权 土地流转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秋
女性、民俗和政治,三者并不仅仅是由抽象概念构成的宏大叙事关系,而是在具体时空中彼此嵌入并有着明确指向的研究课题。城镇化进程中,普通农村妇女在民俗生活提供的各种可能渠道中参与村委选举、监督征地利益失衡、培育女性民间社会团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等,实践了一条独特的"村庄政治"参与模式。农村妇女"村庄政治"参与模式实质是城镇化带来的"民俗生活的政治化",女性民俗的社会理性凸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转型农村社区妇女生活"新传统"。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需重视引导"女性民俗"于农村妇女"村庄政治"参与模式的实践功能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妇女 女性民俗 村庄政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筱红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农村妇女参与村庄治理从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走到当下的村民自治,一路风雨兼程。国家致力于推动农村妇女参与村庄治理的行动,在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两种框架中不断地相互磨砺、相互补充、相互汇通,进行合乎理性的权衡和选择。虽然国家在某些阶段,工具合理性的选择更为优先,但男女平等的终极价值贯穿始终,"初心"始终未变。在两种行动合理性框架中分析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国家支持农村妇女参与村庄治理的行动,可以看到国家在面对和解决现代理性化社会的深刻矛盾时所走的"中国道路"。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谭琳
婚姻模式、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在家庭和婚姻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出现了世界性的变革。在变革过程中,妇女问题是最突出、最复杂的问题。本文比较分析世界各地的妇女婚龄模式及其变化、男女结婚率、离婚率的差异,以及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责任及地位的差异和变化。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马文珠 栗洪武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是在抗战救国状态下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运动。中共实行男女平等的核心在于消弭传统乡村社会中的性别差异,使广大乡村妇女获得与男性一样的受教育权、发展权,实现男女两性作为社会共同劳动者、生产者的身份构建与社会性别转换。边区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护乡村妇女切身利益、满足妇女具体需要的基础上,通过识字扫盲、废除缠足、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实行婚姻自由等,促进了边区妇女的自由与解放,也使“男女平等”的价值追求逐步内化为边区民众的思想意识与自觉行为,从而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制定和落实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海莉娟
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妇女的主体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受父权文化的影响,农村妇女通常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对陕南两县8名农村女性经济精英进入村庄权力中心、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进行考察,在"资源-文化"视角下分析她们如何从经济精英转变为治理精英并探讨其参与村庄治理的意义。结果发现: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引导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冲破传统性别文化束缚、改善不平等性别权力结构的关键。农村女性经济精英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性别优势在村庄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而推动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先春 孙志程
数字空间是数字技术在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全新的虚实共生空间,其互动性、融合性、扩展性、共生性等特质与社会关系的去中心性、目标的可及性、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动态演进性等运行机理,改变了乡村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与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构了依托信息技术推动发展的新型发展格局。数字空间是一把双刃剑,在动力、资源、组织等方面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也会由于信息资源的非均衡扩散、数字身份的符号化、部分主体参与能力的弱表现性等局限,难以为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多元动力系统、构建乡村社会文明秩序、促进乡村治理转型。理念、技术、政策是影响数字空间应用开发的核心要素,要深入实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树立以农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建立均衡、包容、共享的数字空间;提高信息技术的普及率及农民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在数字空间的渗透率;优化政策体系,为数字空间发展构建良性运行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数字空间与乡村振兴的适洽性,更好实现数字空间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效应。
关键词:
数字空间 乡村振兴 数字赋能 乡村重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