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96)
- 2023(7522)
- 2022(6210)
- 2021(6244)
- 2020(5255)
- 2019(12045)
- 2018(12026)
- 2017(21820)
- 2016(12664)
- 2015(14908)
- 2014(14847)
- 2013(14174)
- 2012(13596)
- 2011(12539)
- 2010(13134)
- 2009(12094)
- 2008(12250)
- 2007(11400)
- 2006(10323)
- 2005(9421)
- 学科
- 济(41183)
- 经济(41105)
- 管理(32921)
- 业(29202)
- 企(24888)
- 企业(24888)
- 方法(15689)
- 学(14652)
- 中国(14206)
- 农(12595)
- 数学(11893)
- 理论(11877)
- 数学方法(11581)
- 教育(10813)
- 业经(10271)
- 财(10023)
- 制(9921)
- 和(8342)
- 教学(8279)
- 农业(8205)
- 贸(8112)
- 贸易(8104)
- 技术(7878)
- 易(7851)
- 银(7807)
- 银行(7764)
- 融(7651)
- 金融(7649)
- 地方(7630)
- 行(7445)
- 机构
- 大学(190009)
- 学院(181645)
- 研究(68965)
- 济(61412)
- 管理(60999)
- 经济(59594)
- 理学(51203)
- 中国(50405)
- 理学院(50399)
- 管理学(48962)
- 管理学院(48671)
- 科学(45970)
- 京(42932)
- 所(37404)
- 农(36543)
- 研究所(34073)
- 中心(30590)
- 江(30503)
- 范(30268)
- 财(30162)
- 师范(29857)
- 业大(29502)
- 农业(29322)
- 北京(27467)
- 院(24592)
- 师范大学(24129)
- 州(24048)
- 财经(23106)
- 技术(22388)
- 教育(22217)
- 基金
- 项目(115598)
- 科学(88785)
- 研究(83283)
- 基金(80502)
- 家(72797)
- 国家(72144)
- 科学基金(58849)
- 社会(48506)
- 社会科(45435)
- 社会科学(45416)
- 省(45390)
- 基金项目(41702)
- 教育(41172)
- 划(40126)
- 自然(39456)
- 自然科(38569)
- 自然科学(38549)
- 自然科学基金(37827)
- 编号(35164)
- 资助(33487)
- 成果(32659)
- 重点(27153)
- 课题(26032)
- 部(25241)
- 发(24313)
- 创(24279)
- 大学(23366)
- 创新(22527)
- 计划(22494)
- 科研(21945)
共检索到2934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尹建锋 吕晓燕
从西方大学章程的历史演变来看,大学知识范式及权力在不断变迁与建构:中世纪中晚期的经院哲学知识神权化建构、文艺复兴之后的人文与科学知识王权化建构、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知识法权化建构、二战之后的科技知识商权化建构。其当代启示是:新型知识范式仍需在大学权力与社会权力相互耦合的秩序空间里获得发展;章程文本成为秩序空间载体与话语权场域;知识商权化倾向值得批判;我国章程建设应坚持知识法权化道路。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于海洋
在解释国际秩序的构成上,现实主义传统强调权力的基础地位,自由主义传统认为权力不能单独起作用,哈贝马斯的协商理论则重视"说服与承认"关系在秩序建构中的作用。东亚区域国际秩序的发展与西方存在巨大差别,中华帝国(1)长期拥有权力优势和慎重使用权力的传统,并在东亚区域中心和边缘地区形成了明确的秩序原则和灵活的妥协空间。权力结构——协商规范间的平衡共存使古典东亚区域秩序长期维系。西方殖民列强打破东亚区域的隔绝性后,传统帝国秩序下的中心—边缘权力结构解体,既有协商规范也失去了吸引力,协商规范与权力结构的关系也由平衡转向依附。权力结构与协商规范没有找到新的平衡,使东北亚区域格局陷入长期动荡。如何在权力结构与协商规范间找到平衡,成为解释东北亚区域秩序发展的重要视角。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马启民
“seminar”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的重要形式。它的出现 ,引起了西方大学文科教学范式的重大变化 ,即由过去“讲授式”变为“讲授—讨论”的二元结构模式 ,这一变革 ,促使西方大学文科教学向以学生自主型学习的方向发展 ,并使“研究性”学习成为西方大学文科教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
教学范式 文科教学 结构 功能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小强 黄知弦 蒋喜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知识与经济的深度"握手"和"联姻"推动知识和经济的双重转型,也推动了中世纪大学继19世纪承担起知识创造使命之后的又一次学术革命。大学的第二次革命不但重塑了大学的未来形态,也为一流大学建设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范式。1990年代末以来,在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提出了"全球知识企业"发展愿景,在走向创业型大学的同时实现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为我国当前一流大学建设提供诸多启示:知识和经济的双重转型要求一流大学建设范式转变,一流大学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一流,创业型大学要高度重视创业精神的培养,一流创业型大学需要进行组织和文化的再造。
关键词:
知识转型 经济转型 一流大学 创业型大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马云鹏 吕立杰
近现代课程研究历经了课程目标的逻辑推演时期、课程研究的科学化时期、量化与质化研究多元共存时期等几次更迭、汰变 ,是库恩所言的范式的革命。这种变化与人类思想的跃迁轨迹相呼应 ,在未来的课程研究中质化方法会更加受到重视。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结论、给人以启示 ,方法论原则的转向在于保持方法论上的必要的张力。
关键词:
方法 方法论 课程研究 范式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烨 李传昭
企业转型作为企业变革的最高模式,是当今世界最为突出的企业管理主题之一。本文在剖析了企业转型内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自20世纪80年代来西方企业的几次主流转型模式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并指出了其对当前我国企业实施转型的相应启示。
关键词:
变革 企业转型 模式 变迁 启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朱家德
提高大学治理的有效性是各国政府和大学的追求,完善治理结构和优化治理过程是大学实现有效治理的必要条件。西方大学以参与原则回应校内外利益相关者的民主诉求,从形式上保障大学有效治理;以效率原则重构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界定大学决策机构的规模和议事程序,从实质上保障大学有效治理。提高中国大学治理的有效性应重点解决四个关键问题:一是扩大党委会委员构成,二是明确党委会议事程序,三是改革学术委员会委员构成并明确其议事程序,四是明确校长办公会议事程序。
关键词:
大学治理 有效治理 形式有效 实质有效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朱和平
市场权力表示经济主体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和控制程度。市场权力是功大于弊,还是过大于功,经济理论界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和争论。笔者认为,从来就没有超然的市场权力遏制或放纵,在经济发展史上,市场权力遏制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阶段性、相对性和民族性特征。因此,对市场权力及其遏制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其特定的时空范畴,而应该从其特殊的背景开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立鹏 张建新 陶智
制定并完善学校章程,依据章程加强和规范学校管理,是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明确要求,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然而,与此不相称的是,我国大学章程制定工作没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卓泽林
自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来,其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经历了由"模式1"到"模式2",再到"模式3"的发展路径。模式1知识生产模式因其无法满足社会转型的需求而陷入困境,不得不转向模式2;模式2知识生产理论为突破学科界限,促使大学知识生产走向社会,强调大学、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因其忽略了公民社会实体等因素使其难以成为理想的知识生产模式;模式3知识生产理论以创新网络和知识集群为衍生基础,依托"四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为适应情境,以多节点、多边界、多层次、多形态为特征,嵌入联合演进、联合专属和共同竞合的逻辑运行机制,并以学术性企业为努力方向构成了动态,融合的知识生产创新系统。大学知识生产应该尽快...
关键词:
大学 模式2 模式3 知识生产 转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侯佳 司晓宏
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大学章程建设,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章程无疑对我们具有启迪意义。斯坦福大学章程在该校办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章程依法颁布,修订与时俱进;政府宏观指导,大学自主管理;条款详尽细致,操作有章可循;办学特色鲜明,彰显独特理念。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应增强对大学章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章程制定应依法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章程的文本内容应充分体现本校的办学特色并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
大学章程 斯坦福大学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侯佳 司晓宏
民国时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完备的大学章程文本为大学的迅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正值我国大学章程全面建设时期,回顾和借鉴民国时期优秀的大学章程文本显得颇具现实意义。民国时期大学章程文本的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初现了"学院制"的管理模式,体现了"教授治校"的办学理念,凸显出对"办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章程应界定学院"职、责、权"的范围,应彰显"教授治学"的大学理念,应根据学校特色确定"办学目标"。
关键词:
大学章程 要素 民国时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石连海
大学章程执行力是指大学章程能够发挥的管理效率和效力。国外的大学章程建设比较成熟,其执行力分为行政外推和组织内生两种模式。国外大学章程多元化的执行主体、明晰的权责分配、法制化的执行程序、完善的监督制度、良好的执行文化所构成的完善的运行机制保证了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大学章程执行力须处理好大学治理与权力的关系以及制度规约与文化塑造的关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柳园
制定大学章程,让政府的归政府,大学的归大学,就为建设一流大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既是与世界潮流的接轨,也是对中国传统的继承,更是在中国大学一波三折的发展中,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回归。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胡剑光 辛星 张奎
数字与人文的结合从学科上代表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从研究内容上是技术与人文的统一,从方法论上是定量与定性的统一。学科交叉、创新思维的研究范式,对大学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具有示范借鉴意义。从馆藏布局、时空管理、资源建设、知识挖掘与利用、技术支持和知识服务人员等六个方面,详细阐述转型需要应对的挑战,以及数字人文理念带给大学图书馆发展的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