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26)
2023(2236)
2022(1820)
2021(1524)
2020(1093)
2019(2189)
2018(2041)
2017(3822)
2016(1912)
2015(2053)
2014(2013)
2013(2063)
2012(2039)
2011(1930)
2010(2001)
2009(1663)
2008(1617)
2007(1411)
2006(1304)
2005(1257)
作者
(6980)
(5891)
(5880)
(5573)
(3711)
(2822)
(2692)
(2327)
(2215)
(2142)
(2078)
(1995)
(1954)
(1947)
(1936)
(1873)
(1821)
(1740)
(1721)
(1644)
(1506)
(1498)
(1406)
(1354)
(1330)
(1274)
(1264)
(1225)
(1222)
(1218)
学科
(8120)
经济(8112)
管理(7467)
(6264)
(4970)
企业(4970)
环境(4121)
方法(3002)
(2727)
数学(2695)
数学方法(2643)
(2492)
(2477)
(2462)
中国(2459)
(2430)
金融(2430)
(2298)
银行(2290)
(2209)
规划(1988)
资源(1988)
环境规划(1939)
(1871)
农业(1849)
地方(1729)
(1718)
业经(1694)
财务(1687)
财务管理(1687)
机构
大学(30515)
学院(30378)
(12667)
经济(12417)
研究(12111)
管理(10865)
理学(9391)
中国(9303)
理学院(9278)
管理学(9009)
管理学院(8953)
科学(7962)
(6895)
(6662)
(6393)
业大(6284)
研究所(5867)
(5737)
中心(5563)
农业(5407)
(4749)
(4703)
财经(4463)
北京(4216)
(4105)
(3974)
研究院(3836)
经济学(3811)
(3619)
(3515)
基金
项目(21848)
科学(17132)
基金(16243)
(15019)
国家(14910)
研究(14238)
科学基金(12588)
社会(9389)
社会科(8992)
社会科学(8987)
(8883)
自然(8606)
自然科(8413)
自然科学(8409)
基金项目(8352)
自然科学基金(8247)
(7328)
资助(6472)
教育(6014)
重点(5042)
(4847)
(4618)
计划(4591)
科研(4440)
创新(4412)
编号(4387)
(4366)
国家社会(4214)
科技(4093)
(3955)
期刊
(13792)
经济(13792)
研究(8329)
学报(7189)
中国(6257)
(6090)
科学(5971)
大学(5433)
学学(5266)
(4524)
管理(4339)
农业(4032)
(3988)
金融(3988)
林业(2972)
技术(2547)
业大(2266)
教育(2222)
财经(2185)
(2173)
经济研究(2098)
业经(2008)
(1873)
科技(1866)
(1851)
问题(1607)
农业大学(1600)
统计(1570)
(1556)
理论(1516)
共检索到472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许雅雅  常德龙  楚杰  胡伟华  黄文豪  张云岭  陈妮  谢非凡  
【目的】探究脱色伴随的变色泡桐木材材色、组分结构和热稳定性变化特点,旨在为泡桐脱色工艺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以兰考泡桐变色木材为试验材料,通过构建脱色处理体系(过氧化氢H_2O_2、次氯酸钠Na Cl O、亚氯酸钠Na Cl O_2为脱色剂,30、50、70℃为温度条件),分析脱色前后样品的色差指标和化学组分变化,采用热重分析仪分析脱色前后样品的热稳定性。【结果】H_2O_2脱色后色差值达到了23.84,亮度和白度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H_2O_2脱色后纤维素含量达到了63.62%,增加了15.72%,抽提物由3.18%减少至0.12%;Na Cl O_2脱色后,木质素含量降低了4.78%;Na Cl O脱色后纤维素含量为51.02%,仅增加了4.02%,木质素共减少了2.15%,抽提物含量为2.75%,仅减少了0.43%。温度变化条件下,亮度和色差均在70℃时达到最大。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显示,在不同脱色条件下,纤维素的红外吸收特征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脱色样品中半纤维素的特征吸收峰羰基的C=O伸缩振动峰明显减弱,证明脱色一定程度降解了半纤维素,Na Cl O_2脱色后木质素酚醚键C—O—C的伸缩振动峰减弱,进一步验证了木质素含量降低的结果。TG和DTG曲线显示脱色前后以及不同脱色条件获得的样品热解特性有差异,H_2O_2和Na Cl O脱色后热解起始温度高于未处理材,Na Cl O_2脱色后热解起始温度低于未处理材,50℃条件下脱色后样品的热解起始温度略高于30℃和70℃条件下。【结论】不同脱色剂脱色条件下,H_2O_2脱色效果最佳;温度变化条件下,Na Cl O_2在70℃时脱色效果最好;脱色后纤维素相对含量大幅增加,木质素和抽提物相对含量减少;傅里叶红外光谱验证了脱色材主成分的变化,从基团变化的角度揭示材色变化的机理;H_2O_2和Na Cl O脱色的样品热稳定性有所提升,Na Cl O_2脱色使得热稳定性略有下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祖勃荪  周勤  
从兰考泡桐(PaulowniaelongataS.Y.Hu)木材的含水甲醇浸提物分离出梓醇、泡桐素和芝麻素三种成分,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模拟变色试验。结果显示,pH值是影响梓醇变色的主要因素,光照和氧气同时作用可导致泡桐素和芝麻素变色。温度和湿度变化对兰考泡桐木材成分变色也有显著影响。泡桐木材变色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了这些成分在变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常德龙  宋湛谦  黄文豪  胡伟华  李福海  张全来  
为弄清真菌对变色泡桐木材成分与结构的影响,更加有效防治泡桐木材变色,该文对真菌引起的变色泡桐木材成分含量及其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变色前后泡桐木材化学成分分析及红外谱图(FTIR)和光电子能谱(ESCA)分析,发现热水抽提物由5.01%增加到5.87%,冷水抽提物由2.10%增加到3.47%,1%NaOH抽提物由18.19%增加到20.48%,木质素基本未变,综纤维素由77.60%变为76.10%,其中综纤维素中α--纤维素基本未变,而戊聚糖由26.13%减小至22.75%,半纤维素含量降低.FTIR表明,与正常材相比,变色泡桐木材的与羰基C O振动相关的红外吸收谱峰1 744、1 734 c...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丹宁  熊耀国  宋露露  
利用5个地点11个泡桐无性系6年生测定林的生长资料,进行了G×E互作分析。采用Eberhart等人的性状回归参数bi和Sd~2,T_(al)氏的结构模型参数αi和λi,测定了表型稳定性、遗传稳定性和生长适应性,两种分析结果基本相同。同时也预测了各地点的适生无性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书磊  张红  李一博  袁洁莹  谢非凡  王寒星  楚杰  余瑞金  
【目的】探讨二代生物复合酶对桐木的漂白效果和影响规律,为桐木脱色和生物学改良及桐木制浆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以兰考泡桐为试验材料,采用纤维素二代生物复合酶CTEC2进行预处理,控制预处理时间(60、75、90和105 min)、温度(30、50和70℃)和pH(3、5和7)等因素,分析预处理前后样品色差、化学组分等变化;利用TGA/DSC3型热重同步分析仪探究泡桐木材热降解性能;使用电镜扫描(SEM)观察预处理前后样品纤维微观形态变化;通过X射线衍射测定预处理泡桐木材结晶度,分析不同预处理条件对样品结晶的影响。【结果】1)颜色测定表明,在温度50℃、pH为7的条件下,CTEC2预处理105 min泡桐木材漂白脱色效果最好,亮度和白度均有所提高,且随着预处理时间延长,漂白效果更好;2)组分测定表明,在温度50℃、pH为7的条件下,CTEC2预处理泡桐木材效果最好,纤维素相对含量增加10.76%、半纤维素含量减少11.13%、酸溶木质素含量减少3.05%、酸不溶木质素含量减少4.22%、抽提物含量减少1.15%;3)从TGA曲线可知,经预处理的泡桐木材最大质量损失速率对应的温度有所增加,热稳定性有所上升;从SEM图像可知,预处理可有效破坏木质纤维素结构;从XRD可知,经预处理的泡桐木材纤维素结晶度有所提高。【结论】纤维素二代生物复合酶CTEC2可使泡桐木材主要化学组分发生变化,降低木质素、半纤维素和抽提物等含量,从而达到漂白脱色效果。泡桐木材漂白预处理的最佳条件为温度50℃、pH 7、预处理时间105 min。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洪武  刘毅  付展  胡极航  张帆  
【目的】探讨乙酰化处理对人工林木材耐光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为木材颜色调控技术及高耐光染色木材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樟子松木粉为试样,加入乙酸酐和二甲苯溶液,在120℃条件下分别反应5,10,20,40,60 min,测试乙酰化处理时间对木粉增重率的影响;分别称取1 g经不同时间乙酰化处理的木粉和未处理木粉,置于UV老化试验箱内辐射100 h,利用红外光谱分析UV辐射前后乙酰化木粉化学官能团的变化,通过热重和扫描电镜分析乙酰化木粉的热稳定性及其形貌变化。【结果】随着乙酰化处理时间的延长,樟子松木粉的增重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处理40 min时木粉增重率最大;乙酰化木粉在1 741 ...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武应霞  张玉洁  董小云  李书民  
泡桐材色在树干或侧枝圆盘年龄上从里向外呈现"深 浅 深"的径向变化形式。在不同高度上,泡桐材色随树高增加逐渐变浅,在靠近梢部时又有变深的趋势;泡桐枝材的材色变化规律与干材相似,可以用6年生的成熟枝材来评估干材材色。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王桂文  邹函君  张慧娟  
通过固相熔融法制备了黝铜矿合金材料。采用XRD、FTIR、DSC等技术手段研究不同过渡元素对黝铜矿合金材料物相组成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母体Cu_(12)Sb_4S_(13)样品含有两相杂质Cu_(1.5)Sb_(0.5)S_2和Cu_3SbS_4;过渡元素引入后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溶出形成2个黝铜矿相,合金材料的杂质含量大大减少,仅含少量的Cu_(1.5)Sb_(0.5)S_2,过渡元素的引入有利于单相黝铜矿合金材料的合成;在加热过程中,母体Cu_(12)Sb_4S_(13)样品变化复杂,会发生分解、S单质挥发,最终变成单相的Cu_3SbS_3;不同过渡元素的掺杂可以减少或避免黝铜矿合金材料在高温下的分解,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中海  马湘涛  
应用电导法研究了不同抗热性的柑橘品种在高温条件下其细胞膜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高温处理时间相同时,随着处理温度的增高,柑橘叶片细胞膜的热稳定性降低,其伤害率的变化符合Logistic 方程所描述的曲线,该曲线的拐点温度与柑橘的抗热性相一致;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叶片细胞膜的伤害率随热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其热稳定性逐渐降低。从而证明柑橘叶片细胞膜的热稳定性与其抗热性密切相关,可以用电导法来鉴定柑橘的抗热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寅  王海晖  朱凤  战婧  
采用多组分平行反应模型并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技术,对树叶在惰性氛围中的热重(TG)试验结果进行动力学过程的解析,理论上跟踪各组分的热解特性和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提升,树叶经历脱水、挥发油类物质析出、半纤维素、纤维素以及木质素的依次降解并形成焦炭(即固定碳)等过程。温度150℃后树叶的热失重速率(DTG)曲线的变化特征主要由半纤维素、纤维素以及木质素的热解叠加而成,与木材中主要成分的热解现象相似。半纤维素热解几乎完全生成气体,对碳形成的贡献很小;纤维素则稍有不同。木质素对固定碳的含量贡献最大。相应地,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份额对应工业分析中的挥发分含量,而固定碳含量则取决于木质素所占的比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邱乾栋  莫文娟  王楠  叶金山  乔杰  李芳东  
泡桐(Paulownia sp.)为良好的用材林树种,其材质轻软,易加工和干燥,尺寸稳定性好,很少开裂和变形,材质浅白,且有独特的丝绢光泽,但其缺点是生材锯解后,在存放、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其表面经常出现深褐色或黑褐色色斑,严重损害了成材和制品的外观质量,对其经济价值会造成很大影响[1-3]。因此,对其材色性状进行改善,对于提高桐材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吴再兴  陈玉和  马灵飞  李能  邹怡佳  
染色是丰富竹材色彩提高竹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技术手段,染色竹材的色彩稳定性关系到其装饰效果,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不同处理的染色竹材在紫外辐照400 h后的色彩变化以及染料种类对色彩稳定性的影响。在试验考察的因素水平内,仅染料种类对400 h后的色彩变化(△E、△L*、△a*、△b*表征)的影响显著,模型通过残差正态性等检验;染料种类对不同的色彩指标的影响不同,从总色差ΔE指标看,染色有利于提高色彩稳定性,其中蓝色试样的总色差最小,但从L*、a*、b*等3个色度指标分别看,不同色彩的试样在不同的指标上稳定性不同,没有发现3个色度指标稳定性均最佳的色彩。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显斌  樊庆鲁  黄芊  凌炎  陈玉冲  邓力华  陈芬  翁绿水  龙丽萍  黄凤宽  罗群昌  肖国樱  
关键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章建新  赵明  苏宝林  王美云  
以冬小麦农大93(单核期花药)为实验材料,运用 Mg~(2+)-ATP 酶电镜细胞化学定位方法对高温(45±0.5)C 处理(0~30min)后花药的 Mg~(2+)-ATP 酶变化特点观察结果表明:单核期花药中不同部位的 Mg~(2+)-ATP 酶活性表现为绒毡层细胞酶活性>乌氏体和小孢子外壁及其内膜>表皮、内壁和中层。高温处理绒毡层细胞、小孢子质膜和细胞器膜最易破碎,并伴随 ATP 酶活性下降,其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由此可见,绒毡层细胞和小孢子的 Mg~(2+)-ATP 酶活性及膜结构对高温比花药的表皮、内壁和中层敏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翁武银  刘光明  苏文金  大迫一史  曹敏杰  
利用鲨鱼皮明胶制备蛋白可食膜,测定了成膜液蛋白浓度、甘油含量对明胶蛋白膜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环境湿度对膜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利用鲨鱼皮明胶可以制备成无色透明的蛋白可食膜,成膜液蛋白浓度对明胶蛋白膜的断裂延伸率(EAB)、水蒸气透过率(WVP)以及透明度值有一定的影响,对拉伸强度(TS)没有发生显著影响,但甘油含量从10%增加到70%时蛋白膜的TS逐渐降低。利用DSC对膜的热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水分活度(Aw)<0.33时,明胶蛋白膜在常温下可以处于玻璃态,机械性质能够保持稳定。然而,当Aw超过0.44后,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起始点低于25℃,膜的EAB上升,TS出现显著下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