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59)
2023(8245)
2022(6661)
2021(6509)
2020(5273)
2019(12180)
2018(11926)
2017(22060)
2016(11297)
2015(13310)
2014(12962)
2013(12809)
2012(12453)
2011(11504)
2010(11268)
2009(10759)
2008(10701)
2007(9507)
2006(8573)
2005(7965)
作者
(34236)
(28873)
(28699)
(27233)
(18432)
(14013)
(13040)
(11245)
(10997)
(10247)
(10026)
(9797)
(9210)
(9000)
(8965)
(8762)
(8691)
(8460)
(8323)
(8288)
(7466)
(7066)
(6806)
(6559)
(6479)
(6401)
(6269)
(6241)
(5882)
(5755)
学科
(52638)
经济(52586)
管理(33401)
(31477)
(25223)
企业(25223)
方法(22582)
数学(19678)
数学方法(19441)
(17197)
中国(16770)
(14191)
业经(13637)
(12689)
贸易(12681)
(12277)
农业(11232)
(11201)
(10656)
(8571)
财务(8548)
财务管理(8535)
(8445)
企业财务(8148)
(8034)
银行(8017)
(7716)
(7607)
(7469)
理论(7438)
机构
大学(178406)
学院(174733)
(75729)
经济(74404)
管理(65098)
研究(64217)
理学(55477)
理学院(54796)
管理学(53880)
管理学院(53546)
中国(51281)
(39383)
科学(38334)
(34531)
(32587)
研究所(29640)
中心(29272)
(28255)
财经(27789)
北京(25576)
(25471)
经济学(24531)
(24294)
(23511)
业大(23484)
师范(23301)
(22672)
经济学院(22051)
农业(22001)
财经大学(20690)
基金
项目(114161)
科学(90743)
基金(86683)
研究(82612)
(76859)
国家(76322)
科学基金(64727)
社会(55119)
社会科(52140)
社会科学(52127)
基金项目(44776)
自然(40743)
自然科(39889)
自然科学(39879)
(39426)
自然科学基金(39236)
教育(36307)
资助(36023)
(34733)
编号(32776)
成果(27806)
(26503)
重点(25722)
国家社会(24676)
(23777)
中国(23715)
教育部(22773)
(22745)
大学(21827)
科研(21721)
期刊
(85252)
经济(85252)
研究(53328)
中国(36660)
学报(30249)
(28167)
科学(27467)
(26817)
管理(23375)
大学(22650)
学学(21021)
农业(19640)
经济研究(16116)
(15509)
金融(15509)
教育(15411)
财经(14488)
业经(14380)
图书(13553)
(12647)
技术(12421)
(11524)
世界(10812)
问题(10755)
(10377)
国际(10198)
书馆(9484)
图书馆(9484)
(9103)
情报(8808)
共检索到2684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郑松泰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虽然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带动另一部分人"的主张,但内陆和偏远地区尚未能享受到同样的经济发展成果,尤其是农民和非城市户籍的居民。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舒志武  袁炎林  
想家 ,思乡 ,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它深深的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 ,时时刻刻表露在我们的言行上 ,但前贤时彦似乎尚无学术的讨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后认为 :传统的农耕文明使中国人不愿意背井离乡 ;浓厚的亲情伦理使中国人不忍心背井离乡 ;缺乏探险精神使中国人不敢背井离乡 ;体质上的相对虚弱使中国人不能背井离乡。一旦不得不离开 ,就会情不自禁地思井怀乡。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富利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王兴亮  
本文简要说明了“乡土志”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分析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乡土志”收书范围过窄、年代断代失误问题,指出1905年《乡土志例目》颁布之后,“乡土志”才大量出现,因此1905年可以成为乡土志成书的一个断代参考。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吴邦红  
乡土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细胞,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在枯燥的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亲切感、认同感,不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家乡的历史文化,而且可以缩短教材知识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利用乡土历史进行教学,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巩固课程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还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李莉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是一个以乡村文明为主导的国家,那个时候的中国乡村是富足的。80年前,费孝通先生到他家乡的开弦弓村做考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历史上,江村的农民并不是全靠农田来维系生计的,他们有很发达的手工业,他们所生产的生丝和生丝原料,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用来做外贸商品的。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海运畅通,江村的土丝可以一直运到海外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李莉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是一个以乡村文明为主导的国家,那个时候的中国乡村是富足的。80年前,费孝通先生到他家乡的开弦弓村做考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历史上,江村的农民并不是全靠农田来维系生计的,他们有很发达的手工业,他们所生产的生丝和生丝原料,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用来做外贸商品的。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海运畅通,江村的土丝可以一直运到海外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李莉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是一个以乡村文明为主导的国家,那个时候的中国乡村是富足的。80年前,费孝通先生到他家乡的开弦弓村做考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历史上,江村的农民并不是全靠农田来维系生计的,他们有很发达的手工业,他们所生产的生丝和生丝原料,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用来做外贸商品的。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海运畅通,江村的土丝可以一直运到海外的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周亚  李旺  
村史馆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一般意义上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某些特点与功能,同时又具有独立性。村史馆的价值主要包括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并具体表现为收藏与展陈、教育与娱乐、保存与传承、公共空间、认同构建、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功能。其中,文化价值是其核心价值,社会价值是衍生价值,经济价值是附加价值。应着力发挥村史馆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开发其经济价值。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陈冬华  李真  
经验主义认为,认识产生于经验。基于经验主义的实证会计研究,其最直接最准确的经验来源是基于中国本乡本土的认识,这也符合知识创造与传播的供求规律。由于现代化的进程、路径和结果之间的差异,作为转型中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中国)与后现代新兴国家(美国)在学术的诉求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对会计学术的要求提出了不同的挑战。我国会计学者应回归乡土经验,建设属于自己的学术城邦。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研究被美国的会计研究所裹挟,变成了以美国旨趣和需求为取向的会计学研究。这既非我们的比较优势,也不合我们的学术使命。旧模式仍在延续,且有进一步发展的态势,新模式尚在襁褓酝酿,步履维艰。何去何从,如何破局,本文作者不揣冒...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饶旭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传统农村"乡土社会"迅速转向"新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具有乡土依赖、聚村而居、家族归属等显著特点。在向"新乡土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居民的乡土依赖性降低、乡土意识逐渐式微、家庭规模小型化且发生了功能转向。这一社会转型过程是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前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琼  
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置于深重的危机时,中华民族的精英就开始向世界寻求古老中国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灵丹妙药,在当时涌现出一大批用英文写就的经典著述,幽默风趣的笔调与睿智流畅的语言将中国的道德精神、生活情趣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如林语堂的《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20世纪40年代后期,费孝通先生应《世纪评论》之约,根据其在西南联大与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成良  
项目制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旨在用程序化的资金分配及使用方式解决公共服务问题,但在自上而下不同层级的不同制度逻辑和行动策略中,项目制的初衷发生扭曲,从而使得项目在基层实践出现较大的效果差异,文章通过对于项目制在基层运作过程的三个阶段:项目争取与闪躲、项目落地与实施、项目实效发挥与维护的分析,认为基层组织困境是导致"项目进村"实践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而带来农民被排除在项目运作过程之外、需求无法表达,资源下乡滋生分利秩序,项目实效难以持续发挥等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守英  王一鸽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百年结构转变及其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与乡村制度变革,得出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阶段,一方面是农民的高度异质化及其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分野,农二代引发代际革命,农业走向劳动集约和多功能化;另一方面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活跃,城乡分工与融合增强,乡村在分化的同时也迈向业态、产业、功能多样化。在历史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城乡中国"有必要成为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都不利于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包艳杰  
在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概念里,人们读出了“土”的重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费孝通所说的“土”是进入农业生产的土,是包含了水肥、有着丰产能力的土。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同,适宜的植物各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农民祖祖辈辈在土地上劳动,靠土吃饭,为了从土壤中获得生存,民间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性为核心的传统土壤认知体系。在农田的营造过程中,治水是一项核心内容。那么围绕这项劳动不同地方的人们获得了各异的“共同领会”,继而在定居的家园中认同了“自我”,区分了“他者”,但不同文化类型中的人地连接仍是紧密的。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土分离日益成为一种乡村事实,这样的时代背景,不断促使时人去重读乡土中国,并深思其中的文化意义和时代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