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19)
2023(15255)
2022(13252)
2021(12384)
2020(10365)
2019(23958)
2018(23760)
2017(46132)
2016(24835)
2015(28035)
2014(28153)
2013(27105)
2012(24659)
2011(21873)
2010(21478)
2009(19386)
2008(18397)
2007(15859)
2006(13562)
2005(11162)
作者
(68816)
(57100)
(56693)
(54065)
(36183)
(27382)
(25933)
(22668)
(21790)
(19976)
(19469)
(19143)
(17982)
(17717)
(17599)
(17288)
(17054)
(17003)
(16282)
(16226)
(14036)
(13847)
(13769)
(13132)
(12833)
(12542)
(12516)
(12469)
(11393)
(11312)
学科
(94599)
经济(94402)
管理(70226)
(66073)
(54598)
企业(54598)
方法(46910)
数学(40239)
数学方法(39689)
(27167)
(26921)
中国(26412)
业经(21704)
(20986)
地方(18551)
农业(18232)
理论(18043)
(17236)
(16309)
(15536)
(15500)
贸易(15495)
财务(15453)
财务管理(15418)
(15035)
技术(15020)
企业财务(14554)
环境(14422)
(13387)
银行(13345)
机构
大学(341033)
学院(340148)
管理(137376)
(132635)
经济(129764)
理学(120481)
理学院(119204)
管理学(116930)
管理学院(116326)
研究(109157)
中国(78808)
(71212)
科学(68568)
(60468)
(53916)
(52884)
业大(51935)
中心(50163)
财经(49279)
研究所(48635)
(47723)
(45619)
师范(45153)
(45036)
北京(44147)
农业(42137)
(40291)
经济学(39949)
(38472)
财经大学(36984)
基金
项目(244030)
科学(192465)
研究(179352)
基金(177310)
(154051)
国家(152753)
科学基金(132227)
社会(113512)
社会科(106805)
社会科学(106772)
(95515)
基金项目(94430)
自然(86198)
自然科(84233)
自然科学(84210)
教育(83486)
自然科学基金(82675)
(80242)
编号(73728)
资助(72512)
成果(59019)
重点(54074)
(53896)
(50990)
(50752)
课题(50275)
创新(47237)
科研(46987)
教育部(46604)
国家社会(46239)
期刊
(137844)
经济(137844)
研究(95918)
中国(61570)
学报(54832)
科学(49696)
管理(48715)
(48571)
(46020)
大学(42363)
教育(41359)
学学(39828)
农业(33757)
技术(30517)
业经(23784)
(23595)
金融(23595)
财经(23368)
经济研究(22230)
(19977)
问题(17931)
图书(17790)
科技(16508)
(16430)
(16238)
理论(15826)
技术经济(15411)
商业(14644)
实践(14520)
(14520)
共检索到4760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增文  
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工资收入的巨大差距已成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而从社会救助群体来看,两种就业形式又成为影响其再就业收入多寡的根源。虽然受助群体多数从事于非正规部门或正规部门中的非正规就业,但其选择渠道却是双重的。因此,笔者对其再就业方程作了经验分析,用双重的样本选择变量对再就业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因子进行分解处理。结果显示,社会救助群体再就业选择行为与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的选择策略具有内在关联性。从分解结果来看,再就业选择调整项在社会救助群体再就业工资收入方程中通过了检验。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冀徽  贾丽凤  
文章对我国非就业群体的特征进行归纳,从该群体的特点、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上的差异等方面实证分析了我国非正规就业群体参加社会保障存在的困境。在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政策思路的设计方面,要注重其与就业形式相适应,要分类施策、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方面进行改革。文章最后提出对非正规就业群体加强教育培训,梯次推进制度建设步伐,规范工资递增制度,建立灵活多样的社会保障缴费制度,创新管理和服务机制等实施对策。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增文  邓大松  
本文利用博弈理论分析签订正规就业合同对社会救助再就业人员收入的影响效应,并经验验证签订就业合同能显著提高受助群体的收入。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签订就业合同需受助群体自身具备更高的技能。总的来看,签订就业合同的正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受助群体的再就业收入。就业合同的签订及合同长期可持续发挥效力的前提是对受助群体再就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的技能培训,政府可根据用人单位的属性采取购买服务的形式给予"订单式"培训。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增文  
文章分析了社会救助家庭再就业收入的决定因素及受助家庭再就业人员间的收入差距,采用Shapley值方法分解发现,社会网络对不同区域受助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因子约占1/5,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属于关键性因素。由于社会关系网络在有效扩大个体利益的同时,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公共利益,作者认为,一种良性的改革思路是促使其具备公共性,并向公共领域移动,使其能够在与公共利益重叠的领域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政府应确立正式的法律体制和公共管理机制,削弱社会关系网络的分配效应,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减弱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格局。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胡永远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对城镇社会救助再就业人群与城镇职工的工资差距进行研究。采用OLS的结果表明,一方面,工资差距来自于个体特征尤其是个人人力资本因素,社会救助再就业人群比城镇职工具有更低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工资差距来自于个人人力资本因素的回报系数差异,即特征价格差异或歧视。利用Oaxaca分解、JMP 1993分解和DFL分解三种方法的结果显示,个体特征不能解释的部分占总差距的40%~60%;同时,在高分位数和低分位数工资层面,歧视和不可观测个性特征对工资的影响程度更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静  何兴贵  金淑彬  
本文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方式,探索了城市农民工群体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存在的诸多特点,即职业层次化低、工作不稳定、劳动合同签约率低等,且呈短期化态势、缺少技能培训及职业晋升的机会、缺乏劳权保障以及劳动标准恶化、工会组织缺失、维权不到位、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建设不完善、劳资纠纷难以及时化解等,这些特点严重阻碍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文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创新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具体对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实,邓曲恒  
文章利用2002年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和经济计量模型,对城镇户口劳动力的失业概率及其原因进行了经验分析,从中发现那些就职于经营不善的地方国有或集体企业,或者具有文化程度低、身体健康差、年龄偏大、女性等特征的人员,是城镇下岗失业大潮中的主要受害者,她们下岗失业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其他人员。文章还对失业人员的非正式再就业机会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估计。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朱海华  张卫  
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两期的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外资进入对非正规与正规就业者小时工资与年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进入有助于提升劳动者的小时工资;相比正规就业者,外资进入对非正规就业者小时工资的提升作用整体较小;在融资约束强、创业活力低的地区,二者的小时工资差距受外资进入的影响程度更大。机制分析发现,外资进入降低了非正规就业的规模和概率,但对非正规就业者的年劳动时间提升作用更大。在外资进入对小时工资和年劳动时间的综合影响下,外资进入对二者年收入的促进作用较为一致。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陈洋  穆怀中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席艳乐  张一诺  曹亮  
本文以外资管制放松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1997—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微观数据库样本,采用三重差分法,系统研究了外资进入对中国正规与非正规就业者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比受外资进入影响较小的地区及正规就业,外资进入政策对受其影响较大地区非正规就业者的工资收入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显著扩大了二者的工资收入差距。在经过一系列有效性检验及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外资进入对该收入差距的政策效应因地理区位、非正规就业类型及企业规模而异。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证明,外资进入通过人力资本及以家庭背景、户籍类型为代表的信息获取渠道扩大了该工资收入差距。本研究为客观评估中国近年来外资进入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微观证据,对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安全性的改革调整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屈小博  
本文使用CHNS 1997-2006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收入不平等分解结果表明,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之间存在显著的工资收入差距,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的转变,两类就业者由于就业类别差异导致的"收入差异"呈缩减的趋势;受教育水平和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特征是两类就业者决定工资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他们之间工资收入差距变化的主要贡献因素。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静  金淑彬  杨眉  
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的目的是实现劳动者充分的劳动权、就业平等权、社会保障权和社会对话权等方面的劳动权益保障,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文章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城镇农民工群体非正规就业的体面劳动的目标进行三级分类并作了实证调研,文章分析了调研结果产生的原因,探索如何实现城镇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体面劳动的对策思考。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薛进军  高文书  
文章利用全国普查性数据描述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的规模和特征,并分析其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2005年,非正规就业已占中国城镇就业的58.85%,正规与非正规就业者之间的小时收入差距达到1.65倍,其中约有1/4是由劳动力市场歧视造成的。与此同时,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很高,对总体收入不平等的贡献达到51.09%,而正规和非正规就业的组间收入差距,对总体收入不平等的贡献达到13.68%。文章的主要观点是:非正规就业已成为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来源,因此,实现非正规就业的正规化,是缩小中国收入差距的有效政策之一。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丹  吕鑫萌  
文章选取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微观层面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方法(PSM-DID)实证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非正规就业的冲击效应。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扩张了非正规就业规模,该结论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平抑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降低双边贸易成本提升了覆盖地区的非正规就业规模;非正规就业的扩张在企业类型、地区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得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显著提高了我国非正规就业规模,并且缩小了非正规就业者与正规就业者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玉奎  冯乾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农村正规金融及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理论上,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间长期呈倒U型关系;实证上,综合农村正规金融及农村非正规金融相关指标,利用我国1980—2011年相关数据检验显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间符合库兹涅茨效应假说,但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间尚不满足倒U型关系,而更倾向正相关关系;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收入分配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上述结论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农村金融规模较小且效率较低,农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实际,因此二者关系应还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