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17)
2023(13953)
2022(11706)
2021(10617)
2020(8738)
2019(20092)
2018(20044)
2017(37996)
2016(21100)
2015(24172)
2014(24857)
2013(24471)
2012(23255)
2011(21036)
2010(21792)
2009(20216)
2008(20569)
2007(19069)
2006(17214)
2005(16160)
作者
(64632)
(53958)
(53862)
(51423)
(34470)
(25910)
(24653)
(20938)
(20505)
(19721)
(18473)
(18096)
(17605)
(17193)
(17026)
(16709)
(16490)
(15894)
(15727)
(15501)
(13751)
(13562)
(13378)
(12486)
(12356)
(12164)
(12118)
(12118)
(11136)
(10976)
学科
(93841)
经济(93729)
(56409)
管理(56300)
(42952)
企业(42952)
方法(32902)
中国(30819)
(29840)
数学(27917)
数学方法(27562)
地方(25698)
业经(22536)
(21885)
农业(20017)
(19652)
(19098)
(17243)
贸易(17227)
(17157)
银行(17117)
(16611)
(16439)
(16213)
金融(16211)
(15128)
理论(14434)
(14235)
环境(13972)
地方经济(13566)
机构
学院(310030)
大学(308129)
(126835)
经济(123854)
研究(113381)
管理(109817)
理学(91172)
理学院(90001)
管理学(88289)
中国(87780)
管理学院(87704)
科学(69739)
(68190)
(60656)
(60005)
(57856)
研究所(53639)
中心(52339)
(52337)
财经(46130)
业大(45720)
农业(44930)
(44309)
北京(44305)
师范(43847)
(41830)
(41439)
(40168)
经济学(38610)
(37835)
基金
项目(189999)
科学(146833)
研究(142245)
基金(132377)
(115743)
国家(114334)
科学基金(95453)
社会(87272)
社会科(82388)
社会科学(82363)
(76923)
基金项目(68969)
教育(65444)
(63956)
编号(60052)
自然(59049)
自然科(57559)
自然科学(57543)
自然科学基金(56476)
资助(54448)
成果(51095)
(46803)
重点(43672)
课题(43300)
(40947)
(38853)
发展(37705)
(37065)
创新(36326)
(36318)
期刊
(157559)
经济(157559)
研究(99183)
中国(73436)
(55508)
学报(49915)
(48285)
科学(44838)
管理(42318)
教育(42029)
大学(37179)
农业(36851)
学学(34392)
(34313)
金融(34313)
技术(29265)
业经(27197)
经济研究(24015)
财经(23081)
问题(21318)
(19991)
(19934)
图书(17961)
(16697)
技术经济(15984)
(15729)
世界(14739)
国际(14728)
商业(14711)
理论(14649)
共检索到5034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展祥  王秋石  李国民  
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去工业化进程明显,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理论和现实的考虑,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审时度势,进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最大化寻求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进程中的机会,实现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共享。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一鸣  
通过分析英、美、德、韩诸国的工业化过程特点,归纳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工业化过程的普遍规律:工业发展均遵循从轻工业阶段到重化工业阶段的阶段发展路线;工业化水平距先进水平的差距越大,政府的干预强度越大;重视教育和技术创新;工业化进程与市场化密不可分。阐明了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普遍规律及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威  
纵观欧美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虽然由于国情迥异而导致其工业化道路千差万别,但也有一些规律是相同的。这就是:农业的进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与加强以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贸易政策。充分认识并利用这些规律,对于今日我国的发展也不无裨益。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展祥  
基于不同角度,去工业化可以分为很多类别。英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两个典型代表。英国偏总量、整体性去工业化,从数量上看偏强去工业化,更多表现为生产率的去工业化;美国则偏结构性和区域性去工业化,从数量上看偏弱去工业化,更多表现为就业和产出的去工业化。从事后的观点来看,去工业化给英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偏消极,而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偏积极。当前中国似有去工业化的苗头,需要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上进行思路调整与改革,构建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发挥大国优势,充分利用区域去工业化和结构性去工业化的机会,从根本上提高社会整体劳动生产率,避免去工业化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大元  王昶  姚海琳  
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研究主要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发展路径,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论文在分析再工业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美国、英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实现路径,探讨了其对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启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儒煜  阎国来  关越佳  
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是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法、意等欧洲主要国家在其去工业化过程中,转移低端制造业而保持高端制造业,但不乏"空心化"等负面影响。为应对石油危机、提升国际竞争力,欧美发达国家在"去工业化"的同时,在个别产业领域断断续续推进了"再工业化"。1991~2013年欧洲主要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去工业化通过产业结构服务化,推动经济增长的逻辑是荒谬的,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其对再工业化的间接支持。而对去工业化作用的困惑,主要是因为一些学者从就业结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的研究范式缺乏科学性。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胡俊芳   蒯迪梦   张珏  
生产总是在特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但历史上任何生产方式都不曾以纯粹的状态存在过,通常的情况则是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和联结在其周围的一组生产方式同时并存。这是由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包含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从而决定了该社会形态的性质。这种关系延伸到世界范围内也同样适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完成了手工业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转变并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从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统治地位,世界经济体系在实质上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在本质上有一种不断向外扩张的倾向,它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导形式,从国际贸...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成林  乔晓楠  
自非工业化问题进入学术界的视野以来,围绕着非工业化的讨论存在着持续的争论。主流观点认为,非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然表现,因为,非工业化是经济内部原因驱动的结果。然而,发达经济体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实践、2008年经济金融危机以及新近发生的主权国家债务危机都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因而,在梳理和评述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理解经济的非工业化进程,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了解这一动态进程,挖掘出现有研究的缺点与不足,并提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晨栋  宋德勇  
基于对主要发达国家1850~2005年工业化以及碳排放的历史数据,考察了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碳排放的演变趋势,从中得出碳排放和一国工业化进程间的规律性。使用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三个指标多角度分析了碳排放的演变特性与规律,分析了各国碳排放周期,指出了工业发展中碳排放倒U型发展模式,并将整个周期划分为五个不同阶段。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针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有效降低碳排放的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海啸  康振宇  
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伴随而来的欧债危机,使去工业化由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的表现,变成了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的罪魁祸首。这一转向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文章在理解这两种对去工业化问题的认识的基础上,从去工业化现象产生的现实前提与发展逻辑出发,对去工业化问题进行了再思考。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月友  刘丹鹭  周经  
基于22国1995—2005年投入产出表,考察发达国家产业关联现状和时序变化,及其与服务业比重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中存在产业互促不断增强的趋势;发达国家的经济服务化,不仅可以通过"去工业化"实现,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通过"再工业化",其高服务业比重还能继续得以巩固。结果表明,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再工业化"重振实体经济的愿望很难实现。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蒋程虹  李锦明  
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份额和就业份额已经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展现出了“过早”、“过快”去工业化的发展态势,中央为此提出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发展要求。文章通过对15个去工业化国家的投入产出分解分析,将制造业增加值份额的下降分为了相对增加值率、国内供给率、生产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和最终需求量五个因素所引起的变化。分解发现,国内供给率、生产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因素是导致大部分国家去工业化的主要原因,而生产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和最终需求量因素是导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份额下降的原因。中国最终需求中对制造业需求降低是由于消费结构中制造业份额下降和出口需求降低。为此,要确保中国制造业份额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扩大国际国内制造业市场;提升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创造制造业新需求;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缓解去工业化导致的经济增长放缓。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德敏  池尔敏  李世龙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城乡结构和就业结构5个方面入手,对重庆市工业化所处阶段进行判定,得出了重庆市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的结论。针对该结论以及重庆市工业化进程中现行阶段存在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以及区域发展不协调等结构性问题,结合新型工业化要求,有针对性地对重庆市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几点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