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41)
2023(12584)
2022(10592)
2021(9965)
2020(7904)
2019(17960)
2018(17683)
2017(32973)
2016(18159)
2015(20292)
2014(20055)
2013(19908)
2012(19262)
2011(17454)
2010(17857)
2009(16307)
2008(15923)
2007(14542)
2006(13245)
2005(12046)
作者
(53701)
(45444)
(45015)
(42322)
(28661)
(22000)
(20193)
(17497)
(17419)
(16286)
(15557)
(15385)
(14814)
(14173)
(14165)
(13569)
(13454)
(13036)
(13026)
(13003)
(11526)
(11382)
(10950)
(10825)
(10273)
(10261)
(10229)
(9873)
(9295)
(9269)
学科
(78562)
经济(78470)
(51516)
(51089)
管理(38418)
农业(34292)
(27402)
企业(27402)
地方(26925)
中国(26700)
业经(22161)
方法(21010)
数学(17837)
数学方法(17629)
(16529)
(16086)
(15434)
(15183)
(13339)
金融(13335)
(13140)
贸易(13127)
(13028)
银行(12994)
地方经济(12922)
农业经济(12889)
(12680)
发展(12657)
(12626)
(12623)
机构
学院(257257)
大学(252061)
(103972)
经济(101609)
研究(98527)
管理(91407)
理学(77548)
理学院(76439)
管理学(75075)
中国(75044)
管理学院(74600)
(66964)
科学(62343)
(55214)
(51601)
农业(51258)
研究所(46790)
(45690)
业大(45659)
中心(45556)
(43099)
(39507)
师范(39138)
(35780)
财经(34686)
(34648)
北京(34448)
(33847)
农业大学(31753)
(31405)
基金
项目(169907)
科学(133017)
研究(127536)
基金(119739)
(105683)
国家(104308)
科学基金(87137)
社会(79889)
社会科(74980)
社会科学(74959)
(71114)
基金项目(64168)
(57748)
教育(55998)
自然(54123)
编号(53579)
自然科(52706)
自然科学(52690)
自然科学基金(51688)
资助(46094)
成果(44318)
(43615)
重点(38568)
课题(37823)
(36430)
(36392)
(35172)
发展(35146)
(34540)
创新(32873)
期刊
(134130)
经济(134130)
研究(77638)
(71571)
中国(65325)
农业(48693)
学报(44777)
科学(41828)
大学(34136)
(32333)
学学(32132)
教育(31395)
管理(30306)
(28434)
金融(28434)
业经(28267)
(23518)
技术(21223)
问题(18767)
经济研究(17625)
(16177)
财经(15968)
资源(15749)
农业经济(15630)
农村(15533)
(15533)
世界(14976)
(13794)
经济问题(13333)
业大(13330)
共检索到4140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晓艳  李作威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已成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本文概括分析了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并结合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特点,探寻适合湖南省自己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史保金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借鉴英国、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合理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农业内部转移为基础,积极引导农业“兼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来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珂  金梦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本文综述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并深入分析了这些发达国家在转移过程中的基本经验、伴随的问题和政府干预情况,以期对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孟令国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向城市转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和基本规律。中国在近20年来也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浪潮,尽管中国在人口供给规模、市场发育状况、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和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决定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他们会有所不同。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清民  黄娟  
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成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对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很多因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别从工业化的进程、农业自身的发展、政府行为、劳动者素质等角度,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经验总结。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赖明勇  彭冲  王腊芳  肖皓  
本文基于1978—2008年湖南省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数据,从总量生产函数入手,通过分解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了湖南省31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农村劳动力从低边际生产率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具备高边际生产率的现代非农业部门引致的资源配置效应为0.90%,对总量劳动力生产率和GDP增长率的贡献分别达到了7.85%和10.93%。显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宋云文  
汉寿县现有耕地面积84.3万亩,总人口77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农村劳动力39.3万。截至2006年底,全县通过多种渠道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2%,实现劳务收入9.9亿元,人均劳务收入6000元,为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3171元的1.9倍。近年来,全县城镇新增人口中,85%以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中  
本文在对湖南省2 536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与土地资源处置方式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与土地资源处置方式的社会化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非农就业状况对其处置土地资源方式的影响最大,对非同一地点转移的程度影响较轻,对农村家庭剩余劳动力转移比率的影响最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宏伟  
本文运用总量生产函数,通过分解全要素生产率,以湖北省为例,估算了湖北省1990~2012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驱动力在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还具有明显的时间和产业异质性特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翠红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产业转移、区域转移和身份转换三种形式,文中所用的转移主要指前两种形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能有效地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本次全球经济危机造成我省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对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挑战,从长期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促进我省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因而应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工作,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钱忠好  张骏  
本文在对农村教育投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江苏省的数据、运用Granger模型检验江苏省农村教育投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运用Logit模型分析江苏省农村教育投资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农村教育投资增长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但是,农村教育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导致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没有随着农村教育投资的增加而增长。江苏省的经验带来的政策启示:要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而且要调整和优化农村教育投资结构。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李成虎  
从刘易斯经典的"二元结构"人口流动模型到托达罗的三部门人口流动模型,对劳动力在部门间流动的研究都是在工业化迅速扩张、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很大的背景下进行的。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依靠城市很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阶段,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主要从农业内部空间的扩张着手,形成通过农业产业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丁艳平  
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事关农民收入增加、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总结出加快工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消除制度性障碍,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是中国实现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有效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