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86)
2023(17495)
2022(14861)
2021(13896)
2020(11363)
2019(25938)
2018(25452)
2017(48443)
2016(26347)
2015(29566)
2014(29277)
2013(28943)
2012(27479)
2011(25145)
2010(25631)
2009(23999)
2008(23689)
2007(21705)
2006(19326)
2005(17394)
作者
(76944)
(64283)
(64070)
(61089)
(40802)
(30991)
(29228)
(24898)
(24468)
(23089)
(21905)
(21590)
(20653)
(20256)
(20018)
(19870)
(19451)
(18847)
(18637)
(18605)
(16264)
(16063)
(15572)
(14754)
(14564)
(14513)
(14429)
(14288)
(12987)
(12900)
学科
(110094)
经济(109984)
(71206)
管理(70453)
(53759)
企业(53759)
(40560)
方法(39739)
数学(33920)
数学方法(33501)
中国(33372)
地方(30265)
农业(26803)
(26717)
业经(26558)
(25423)
(23012)
(20794)
贸易(20777)
(20047)
(18864)
银行(18827)
(18204)
金融(18201)
(18129)
环境(17535)
(17380)
理论(17011)
(16896)
(16609)
机构
学院(377125)
大学(374058)
(152867)
经济(149185)
管理(138604)
研究(135522)
理学(117054)
理学院(115573)
管理学(113526)
管理学院(112779)
中国(102690)
科学(82282)
(80387)
(71909)
(68934)
(68341)
中心(62300)
研究所(62033)
(61937)
财经(55333)
业大(55014)
(54651)
师范(54162)
农业(52563)
北京(50958)
(49794)
(49111)
(48967)
经济学(45993)
(43375)
基金
项目(241833)
科学(189233)
研究(181413)
基金(171222)
(148417)
国家(147057)
科学基金(124987)
社会(113232)
社会科(106919)
社会科学(106891)
(97223)
基金项目(90265)
教育(83452)
(80998)
自然(78647)
自然科(76666)
自然科学(76642)
编号(76463)
自然科学基金(75239)
资助(68885)
成果(63659)
(57086)
重点(54940)
课题(54062)
(52593)
(50040)
创新(46656)
发展(46003)
(45888)
国家社会(45745)
期刊
(185481)
经济(185481)
研究(116877)
中国(83532)
(66260)
学报(57418)
(55589)
科学(53996)
管理(50193)
教育(49050)
农业(44190)
大学(43061)
(40052)
金融(40052)
学学(39987)
业经(33106)
技术(32189)
经济研究(28084)
财经(26827)
问题(24340)
(23101)
(22520)
图书(20438)
(18982)
(18827)
技术经济(17945)
资源(17884)
现代(17244)
商业(17214)
(16932)
共检索到5896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许广通  何依  殷楠  孙亮  
文章以运河古村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类村落空间构成与演化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当前保护规划呈现的当前化、表象化与零散化问题,借鉴发生学研究方法,将运河古村历史环境视为动态建构的过程,从宗族社会与运河经济入手,对古村空间进行"还原"与"叠合",厘清村落演化的时间脉络与空间拓展过程,揭示两大作用的具体表现,从而充分认识运河古村的价值特色,探索具有针对性的运河古村空间精准保护策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琪悦  罗谦  
淮安是一个水网密集的城市,水系是淮安城市文化的起源。文化的缺失和场所记忆的丧失是当前淮安滨水空间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以里运河河下古镇段为例,研究在总结淮安不同文化类型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和多元文化规划理念,从运河文化、漕盐文化、市井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角度对里运河滨水空间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滨水空间文化风貌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俞孔坚  奚雪松  
遗产廊道是针对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途径。遗产廊道构成的确定是中国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与管理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发生学方法,通过历史模型的建构阐释了运河在各历史时期演变进程中构成要素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明确了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成及特征。大运河遗产廊道由自然系统、遗产系统与支持系统3大部分构成。作为大运河发生背景,与大运河生态功能维护相关的湿地、林地、农田等区域环境要素构成廊道的自然系统;与大运河漕运功能相关的水利工程遗产,与大运河发生发展历史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大运河无发生学关联,仅空间距离相关的其他非运河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廊道的遗产系统;游憩道、解说系统、公共服务设施构成廊道的支持系统。三者为沿运地区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自然资产、文化资产和社会资产。整合构成集生态与遗产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与教育为一体的大运河遗产廊道。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亚琛  马冬青  张兵华  
文章以鲁运河沿线七级古镇聚落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句法、饱和度层级分析的方法解析古镇聚落空间的发展演变特征,总结了七级古镇的空间发展演变规律,揭示了鲁运河沿线七级古镇空间演变发展的直接动因、核心动因和内生动因,提出基于文化传承、产业融合、技术创新和空间传承的适应性发展策略。研究以保障鲁运河沿线古镇聚落空间适应性、可持续性的稳步发展为目标,提出发展策略,以期对鲁运河沿线古镇聚落的发展提供指导。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京祥  刘雨平  
随着发展环境的变迁,京杭大运河的功能与价值发生了新的转换,其在国家经济、交通、文化等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显著。文章以大运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扬州段为研究实证,论述了沿运河开发的意义、内涵和总体要求,针对当前沿运河地区空间发展的突出矛盾,提出了产业、空间、环境管制等相关战略,为全国其他沿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提供了全面、典型的借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金阳   张蕴涵   侯兵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任务,优化和创新遗产资源的旅游利用则是关键突破口。基于此,文章以中国大运河江浙段沿线13座城市为研究区域,以2010—2023年的政策文本为主要数据源,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和修正后的“起点-动力”假说,系统探究了大运河遗产旅游利用的演化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利用路径体系由基于“文旅融合特点-遗产特点-地方特点”3个维度构成,与学术研究中的“旅游化-遗产化-全球地方化”形成逻辑共鸣;2)旅游利用路径的演进逻辑存在明显异质性,且在演化方向上出现了路径分异,表现为高赋存城市进入了路径创造,低赋存城市更易陷入路径依赖,但其中的绍兴和湖州实现了路径创造;3)演化机制上,遗产赋存构成了旅游利用的“起点”因素,城河空间关系、文旅融合发展能力、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是“动力”因素,申遗成功是外部冲击。“起点”对路径分异具有核心作用,并通过与“动力”的互补效应使得高赋存城市更有可能进入路径创造。“动力”具有能动性,不同“动力”间的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强化了高赋存城市的路径延续,并解释了低赋存城市实现路径创造的原因。申遗成功事件则通过调节作用促进了旅游利用的路径创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滕珊珊  吴晓  王承慧  
本文以常州市孟河镇为例,以城河关系的演化剖析为主线,同时从运河水系、聚落形态、文化特色三方面展开并联式研究,叠合和映射不同阶段、不同特色文化的衍生与演化轨迹,并由此将其大致划分为运河创建期、运河完善期、运河发展期和运河转型期四个阶段,在解析古镇历史演化的基础上,从运河古镇和整体格局两方面得到其价值特色的研判。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彭伟  
影像是信息时代文化传播、表现和建构的重要媒介与形式,作为配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而创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大运河》,正是以影像的方式完成了对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全面展示、形象构建与视觉传播。文章主要研究该片对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影像构建与叙事策略,寻求大运河主题影像创作与运河文化建构的有效路径,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纪录片创作有所裨益。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航  刘琳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地不断向外扩张,位于边缘区的传统村落越发面临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以深圳凤凰古村为例,将共生理论引入并构建古村与城市的共生系统,明确传统村落与城市共生的三要素内涵,在此理论研究基础上,对凤凰古村的共生三要素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优化共生模式、强化共生环境和协调共生单元三大策略,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性更新策略,以有助于完善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理论的研究,并为类似的位于城市边缘区的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兵  金阳  胡美娟  
遗产重生是强化遗产价值认知、促进遗产保护与传承、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空间生产理论在审视社会空间形态与文化生产演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分析遗产重生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了解读视角。大运河作为一类巨型的线性文化遗产,难以全景分析遗产格局状态和演化机制,针对其中节点开展空间生产演化研究,是揭示遗产重生过程与机制的基础性工作。以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为例,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和GIS技术,从空间形态层面刻画遗产重生的物理形变过程与特点,进一步通过查阅志书和访谈分析探究遗产文化生产变迁历程,从空间生产视角揭示遗产重生机制。结果表明:(1)遗产重生过程分为农居空间、工业空间以及生态文化空间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功能区布局和空间形态规律不一。(2)遗产空间形态的变化,反映了遗产地不同阶段文化脉络及空间生产方式与内容的差异化特征,空间嬗变具有不同属性的特征。(3)遗产空间在工业化阶段出现断层,而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下,空间生产的三元主体共同作用,推动了运河遗产重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何雨  王长松  
京杭运河沿线古镇的发展正面临文化同质化的困境,为了切合城镇整体发展脉络,以进行保护利用的实践,迫切需要理论依据。康泽恩城市形态理论能对此提供有力的借鉴。选择淮安河下古镇为研究对象,运用康泽恩城市形态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形态演变过程,总结其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通过城镇形态演变透视城水关系,试图在城镇的历史形态分析与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间搭建桥梁。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汪二董  吴衍发  
隋唐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让这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的保护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隋唐大运河安徽段作为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保护也成为近年来讨论的重要话题。文章结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渊源,对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大运河安徽段在保护层面的不足之处。从生态旅游视域探讨了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价值,并基于大运河安徽段整体性、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提出适应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策略,以期为隋唐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和未来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项文惠  王伟  刘春蕙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推进,京杭大运河的使用功能日趋多样化,除运输、灌溉外,土地、文化、旅游等价值也不断扩张。本文以大运河(杭州段)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前期保护及其旅游开发取得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级保护、建设廊道的建议;同时,以构建旅游产品体系为重点,研究旅游的进一步开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