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41)
2023(10395)
2022(8694)
2021(7984)
2020(6312)
2019(13963)
2018(13546)
2017(24938)
2016(13410)
2015(14706)
2014(14184)
2013(13911)
2012(13055)
2011(12007)
2010(12109)
2009(11312)
2008(10698)
2007(9356)
2006(8426)
2005(7824)
作者
(38947)
(32469)
(32306)
(30489)
(20336)
(15596)
(14456)
(12689)
(12444)
(11352)
(11081)
(10711)
(10291)
(10201)
(10099)
(9975)
(9607)
(9603)
(9407)
(9120)
(8250)
(8247)
(7839)
(7485)
(7360)
(7359)
(7215)
(6993)
(6689)
(6589)
学科
(55503)
经济(55450)
管理(32728)
(31762)
(23853)
企业(23853)
中国(19993)
地方(19164)
(17604)
(14564)
业经(14530)
方法(13909)
农业(12172)
(11228)
(11132)
数学(10922)
数学方法(10782)
(10570)
地方经济(10524)
教育(10439)
(10426)
金融(10425)
(10269)
银行(10246)
(10010)
(10004)
贸易(9993)
环境(9598)
(9580)
理论(9343)
机构
学院(185532)
大学(181925)
(72473)
研究(71201)
经济(70648)
管理(63749)
理学(53018)
理学院(52338)
中国(51861)
管理学(51369)
管理学院(51032)
科学(43819)
(39616)
(36421)
(33704)
(33452)
研究所(32868)
中心(31266)
(29756)
(28580)
师范(28262)
业大(26535)
(26266)
农业(26074)
财经(25544)
北京(25420)
(24858)
(23398)
(23006)
师范大学(22363)
基金
项目(120509)
科学(93958)
研究(92066)
基金(82812)
(72523)
国家(71814)
科学基金(60378)
社会(56699)
社会科(53568)
社会科学(53561)
(50712)
基金项目(42899)
教育(42442)
(41805)
编号(38889)
自然(36951)
自然科(36009)
自然科学(35997)
自然科学基金(35287)
(32808)
资助(32692)
成果(31866)
课题(28702)
重点(28175)
发展(26381)
(25994)
(25910)
(25001)
创新(24144)
(24014)
期刊
(93818)
经济(93818)
研究(60939)
中国(45884)
(32926)
教育(30497)
学报(29677)
科学(26925)
管理(24777)
(24765)
农业(22912)
大学(21654)
学学(20036)
(18929)
金融(18929)
业经(17759)
技术(16044)
经济研究(14932)
财经(12239)
(11830)
问题(11189)
(10705)
图书(10078)
商业(9192)
(8992)
科技(8904)
(8779)
论坛(8779)
(8768)
(8708)
共检索到297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俞孔坚  奚雪松  
遗产廊道是针对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途径。遗产廊道构成的确定是中国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与管理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发生学方法,通过历史模型的建构阐释了运河在各历史时期演变进程中构成要素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明确了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成及特征。大运河遗产廊道由自然系统、遗产系统与支持系统3大部分构成。作为大运河发生背景,与大运河生态功能维护相关的湿地、林地、农田等区域环境要素构成廊道的自然系统;与大运河漕运功能相关的水利工程遗产,与大运河发生发展历史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大运河无发生学关联,仅空间距离相关的其他非运河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廊道的遗产系统;游憩道、解说系统、公共服务设施构成廊道的支持系统。三者为沿运地区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自然资产、文化资产和社会资产。整合构成集生态与遗产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与教育为一体的大运河遗产廊道。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伟  俞孔坚  李迪华  
遗产廊道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 ,不仅强调了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 ,而且强调了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性。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 ,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 ,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 ,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 ,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春波  朱强  
以京杭大运河天津段为例,利用GIS作为分析工具,对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遗产分布与运河位置相对关系的规律性,即京杭大运河天津段遗产靠近运河分布比远离运河稍有密集的趋势,且与运河紧密相关的文化遗产此种趋势更加明显。基于上述分析,从遗产保护的高效性原则出发,认为大运河遗产廊道的理想宽度应为单侧2-2.5公里。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必虎  程静  
苗疆边墙体系是明清政府为防御并管辖腊尔山苗民而在湘黔边境地区构筑起的一套建筑体系。苗疆边墙体系不仅见证了苗汉人民斗争与融合的历史,也反映了当时的军事制度、风水理念及建筑技艺,具有较高的价值。作为跨区域的线性遗产,苗疆边墙体系的保护与旅游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通过构建遗产廊道,能够有效保护遗产和进行旅游开发。遗产廊道主要分为三个系统:保护系统、旅游系统及支持系统。三个系统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苗疆边墙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框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龚道德  袁晓园  张青萍  
首先从模式的管理框架、管理目标、行动策略、运行保障机制四方面对美国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的运作机理做了较为深入的剖析。然后,将保护工作本身提升到文化的高度,从保护技术、组织管理、精神理念三层面分别论述了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模式对我国大型线性遗产保护的启示。最后,对我国"遗产保护文化"建设提出呼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龙  黄震方  
遗产廊道是目前保护线性文化遗产的一种新趋势。我国拥有丰富的线性文化遗产,准确地评价其旅游价值,对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遗产廊道自身的特殊性和整体性,尝试从廊道资源条件、区域社会条件、廊道生境条件和旅游保障条件及发展潜力等方面建立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从廊道整体效应出发评价其旅游价值。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非法(Delphi)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体系各因子的权重。并以古运河江苏段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评价结果与古运河江苏段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说明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定青  王海荣  曹象明  
遗产廊道是源于美国的一种针对线性遗产区域保护的方法,追求遗产保护和自然保护以及开发利用的共赢。我国拥有大量线性遗产有待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遗产廊道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从基础性研究、专项研究及应用研究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遗产廊道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遗产廊道的不同类型,总结不同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重点关注遗产廊道构建和保护规划的探讨,为今后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提供借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金阳   张蕴涵   侯兵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任务,优化和创新遗产资源的旅游利用则是关键突破口。基于此,文章以中国大运河江浙段沿线13座城市为研究区域,以2010—2023年的政策文本为主要数据源,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和修正后的“起点-动力”假说,系统探究了大运河遗产旅游利用的演化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利用路径体系由基于“文旅融合特点-遗产特点-地方特点”3个维度构成,与学术研究中的“旅游化-遗产化-全球地方化”形成逻辑共鸣;2)旅游利用路径的演进逻辑存在明显异质性,且在演化方向上出现了路径分异,表现为高赋存城市进入了路径创造,低赋存城市更易陷入路径依赖,但其中的绍兴和湖州实现了路径创造;3)演化机制上,遗产赋存构成了旅游利用的“起点”因素,城河空间关系、文旅融合发展能力、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是“动力”因素,申遗成功是外部冲击。“起点”对路径分异具有核心作用,并通过与“动力”的互补效应使得高赋存城市更有可能进入路径创造。“动力”具有能动性,不同“动力”间的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强化了高赋存城市的路径延续,并解释了低赋存城市实现路径创造的原因。申遗成功事件则通过调节作用促进了旅游利用的路径创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晓  王艳红  高军军  吴友奇  
在申遗背景下,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是一项具有学科交叉特征、需要众多专业协作的繁复工程。其中,遗产价值特色的评估作为规划的重点环节,实质上为遗产的合理划分层级、编制保护区划、制定多元策略和管控要求提供了核心依据与前提保障。为把握"价值判研"的科学合理性,本文结合常州段的河道类遗产保护,尝试着采取"横向+纵向"、时空维度相结合的判研策略,一方面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针对其地理状况做出横向比较和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则是以时间为纵轴,针对河道本体的变迁做出历史性推演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推进和完成大运河及相关河道的待评筛查、评估分级和价值判定工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兵  金阳  胡美娟  
遗产重生是强化遗产价值认知、促进遗产保护与传承、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空间生产理论在审视社会空间形态与文化生产演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分析遗产重生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了解读视角。大运河作为一类巨型的线性文化遗产,难以全景分析遗产格局状态和演化机制,针对其中节点开展空间生产演化研究,是揭示遗产重生过程与机制的基础性工作。以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为例,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和GIS技术,从空间形态层面刻画遗产重生的物理形变过程与特点,进一步通过查阅志书和访谈分析探究遗产文化生产变迁历程,从空间生产视角揭示遗产重生机制。结果表明:(1)遗产重生过程分为农居空间、工业空间以及生态文化空间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功能区布局和空间形态规律不一。(2)遗产空间形态的变化,反映了遗产地不同阶段文化脉络及空间生产方式与内容的差异化特征,空间嬗变具有不同属性的特征。(3)遗产空间在工业化阶段出现断层,而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下,空间生产的三元主体共同作用,推动了运河遗产重生。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邵秀英  张金瑞  邬超  
竞合是区域旅游发展共赢的经济行为,客观存在的竞争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主观合作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河西走廊遗产廊道资源品质高,旅游市场潜力大,区域合作基础好,采用竞合模式发展旅游,有利于提升廊道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文章在对河西遗产廊道的旅游吸引物、旅游市场、旅游基础设施及旅游发展情况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点—轴"发展模式的河西遗产廊道旅游竞合空间结构,最后提出了河西遗产廊道旅游发展的竞合路径:整合资源,统一旅游规划,打造廊道精品旅游线路;联合宣传促销,塑造河西遗产廊道旅游竞合新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凌燕  
当今,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市场化经营道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以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音乐舞蹈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其创意产业开发的有效途径,使"江苏模式"的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国样板区和示范带。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音乐舞蹈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的开发应遵循金字塔式分层开发原则、特色文化版块统筹规划原则、主力产业推动原则。认为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音乐舞蹈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的开发战略重点,应包括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音乐舞蹈文化遗产的旅游产业开发、演艺产业开发以及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开发。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高安琪   李杨  
文章基于大运河常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现状,以金坛刻纸为例,探讨其缘起、工艺与价值,认为金坛刻纸在发展中存在传承人出现断层、实用性减弱、地方特色不够突出、现代设计感不足等问题,应通过挖掘金坛刻纸题材内容中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符号、分层次融入不同层面的课程体系、与不同载体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等措施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金坛刻纸的工艺技巧和文化内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