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24)
2023(9213)
2022(7769)
2021(7278)
2020(5909)
2019(13430)
2018(13644)
2017(25779)
2016(14443)
2015(16669)
2014(17085)
2013(17011)
2012(16486)
2011(15376)
2010(15947)
2009(15047)
2008(15025)
2007(13883)
2006(12845)
2005(12226)
作者
(44451)
(36622)
(36426)
(34786)
(23384)
(17502)
(16841)
(14195)
(14041)
(13583)
(12613)
(12327)
(12101)
(11910)
(11503)
(11212)
(11050)
(10698)
(10635)
(10576)
(9761)
(9166)
(8950)
(8652)
(8464)
(8260)
(8247)
(8232)
(7648)
(7399)
学科
(63257)
经济(63192)
管理(37592)
(34480)
(25248)
企业(25248)
中国(24019)
(19524)
地方(19417)
方法(18343)
(15258)
业经(14955)
数学(14940)
数学方法(14799)
(14236)
(13526)
银行(13505)
(13491)
(13145)
农业(12979)
(12195)
金融(12193)
(12074)
(11875)
贸易(11860)
(11430)
(10991)
理论(10750)
地方经济(10712)
环境(10399)
机构
学院(215641)
大学(213007)
(85307)
经济(83071)
研究(79004)
管理(73154)
中国(62367)
理学(59433)
理学院(58657)
管理学(57654)
管理学院(57244)
(48275)
科学(47929)
(43346)
(42340)
研究所(37433)
(36746)
(36071)
中心(35664)
(33104)
师范(32785)
财经(32470)
北京(32160)
(30500)
(29014)
业大(28180)
农业(27907)
(27873)
(26346)
经济学(25961)
基金
项目(122774)
研究(96509)
科学(92942)
基金(81511)
(70069)
国家(69306)
社会(57107)
科学基金(56493)
社会科(53768)
社会科学(53755)
(50720)
教育(44844)
编号(42893)
基金项目(42118)
(41800)
成果(37962)
资助(34037)
自然(32967)
(32938)
自然科(31900)
自然科学(31890)
自然科学基金(31271)
课题(31256)
重点(28195)
发展(26656)
(26478)
(26181)
(25989)
项目编号(25200)
(25168)
期刊
(112959)
经济(112959)
研究(72903)
中国(54075)
教育(35227)
(34803)
(32531)
学报(32355)
管理(29549)
科学(28679)
(25561)
金融(25561)
农业(23821)
大学(23437)
学学(21026)
业经(20193)
技术(20133)
经济研究(17199)
图书(16388)
财经(16164)
问题(15155)
(14048)
(12248)
(12165)
书馆(12146)
图书馆(12146)
(11325)
论坛(11325)
商业(10989)
理论(10898)
共检索到3632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徐欣欣   谭必勇  
建设我国特色的档案学话语体系不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当前的实践状况和需求提炼生成新的话语,调查梳理已有的本土话语资源也是极为重要的路径,因为本土话语究竟是“匮乏”还是“未被识别”“不凸显”,决定着我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应如何发力。本文以主客体全宗,档案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档案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农村档案、民生档案和档案治理等概念、范畴为例,说明我国当代档案学确有特色的本土话语、但这些话语在国际国内不够凸显的事实,并从国力的先发与后发态势、文化的坚守与扩散、学术和实践的关系、话语的生成及运作以及是否满足知识供需规则五个方面分析了背后的成因。参考文献44。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菲  
随着"真实性"讨论在国内学术界的引入和持续升温,需要看到",真实性"的设问本质上表达了西方世界关于何为"真实"的主导观念及权威话语。在当代旅游研究中",真实性"概念被广泛用于分析从西方到非西方不同社会语境中的旅游现象,而其移用过程本身尚未得到充分反思。因此,在前现代的"游"向现代"旅游"转型的过程中,共时维度语境挪移的"真实性"概念仍需重返历时维度的本土观念和实践传统方能得到落实。基于对"名实观"历史、文化、哲学内涵的追溯辨析以及对徐霞客、李时珍身心之"游"的个案讨论,文章通过"名实观"的引入,揭示出本土之"游"以身正名、求实体真的实践伦理面向,首先旨在反思"真实性"普遍话语的理论限度并设定参照维度;进而尝试建立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框架,在"名-实"关联的社会历史建构视野中,将"真实性"的一般化讨论导向"真实化"的过程态考察,由此检视"真实性"概念嵌入本土话语场和实践场的复杂动因。
[期刊] 档案学研究  [作者] 罗宝勇  陆璐  
档案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是档案学就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就业单位性质、岗位类型、专业对口率和职业认同感等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中美档案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从家庭、学校及社会三个层次,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应拓展课程设置、理性提升职业认同感、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服务体系等方式促进我国档案学专业教育与就业稳步发展。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夏义堃  
本文从西方国家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就业职位、职业认同感以及性别差异和就业形式等角度入手全面介绍了西方国家档案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分析了高校和协会组织为推动档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而采取的各项对策。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董中印  
运用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哲学辩证逻辑法,思辨地论证了当代中国档案学的"是"与"所是",阐释了当代中国档案学"是论"的基本涵义和当代中国档案学的逻辑开端,并逐一揭示了当代中国档案学"是论"的偶性范畴、实体范畴、因果范畴和现象范畴等四种范畴的逻辑规定性。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谭必勇  许文迪  
以2017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World Report)公布的美国"档案与保护"领域排名前10的院校为研究对象,从研究方向与学位授予权、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三方面对美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美国最顶尖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均隶属于iSchools联盟院校;以iSchools联盟的图书情报学科和信息技术优势为依托,美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形成了层次分明的核心课程体系和个性化、针对性的选修课程体系,且均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业务实践素养;师资队伍呈现多学科交叉、理论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谭必勇  许文迪  
以2017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World Report)公布的美国"档案与保护"领域排名前10的院校为研究对象,从研究方向与学位授予权、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三方面对美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美国最顶尖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均隶属于iSchools联盟院校;以iSchools联盟的图书情报学科和信息技术优势为依托,美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形成了层次分明的核心课程体系和个性化、针对性的选修课程体系,且均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业务实践素养;师资队伍呈现多学科交叉、理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振之  陈谨  
旅游地形象策划是旅游地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了旅游地形象策划的核心理论———“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 ,构建了旅游地策划和旅游地形象策划的理论框架 ,对产生“形象遮蔽”和“形象叠加”的原因、形象遮蔽的表现形式、作用机制、空间影响力和如何避免形象遮蔽 ,产生形象叠加效应等方面 ,结合作者在规划编制中的案例 ,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实证研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茂森  曹丹丹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如何凸显积极真实的教师自我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由于教师作为执行者的复杂情结、个人话语明显乏力以及自我批判意识严重不足,遮蔽了教师自我的存在性价值和意义。为此,从教师自我的道德意义出发,自觉地追求精神层面的自我,积极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并形成一种自我负责的专业生活方式,将有助于实现教师自我的意识觉醒与内在超越。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伍远岳  
在个体的学习活动中,由于课程知识的过程性存在、学习主体的复杂性、学习过程的丰富性及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使得学习具有过程属性,学习的过程价值表现为其生成性与发展性。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属性,使得知识学习对象化、教学过程流程化、学习结果单一化,为彰显学习的过程属性,实现学习的过程价值,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方式,用过程思维、复杂思维和关系思维来思考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价值,丰富学习过程。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伍远岳  
在个体的学习活动中,由于课程知识的过程性存在、学习主体的复杂性、学习过程的丰富性及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使得学习具有过程属性,学习的过程价值表现为其生成性与发展性。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属性,使得知识学习对象化、教学过程流程化、学习结果单一化,为彰显学习的过程属性,实现学习的过程价值,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方式,用过程思维、复杂思维和关系思维来思考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价值,丰富学习过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朱文辉  
"有效教学"脱胎之时便饱含着强烈的工具理性基质,它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愈益呈现出阻抑智慧、束缚个性的病态,导致对有效教学的虚假注释。生成性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住了现代教学从标准化大规模量的扩张到多样化个性的张扬这一变革脉络,把对有效教学的平面化静态描述发展到立体性动态建构,并对教学中人的生存样态怀揣深切关怀,这是对有效教学认识视角的转换和伦理使命的升华,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文化范式的重要变革。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忠鹏  
产业竞争在本质上是创新驱动的过程,作为产业分析核心工具的"五力模型"因其静态性而必然遮蔽由创新引致的产业演变。"五力模型"以产业竞争的本质固定、市场界域一定、产品与服务范畴既定为前提,而创新却能够将其改变、甚至颠覆。"五力模型"内含产业边界明晰的假设,而创新则使产业边界模糊化。完全以简单的产业分析作为战略规划的基础,不仅将局限产业未来的发展,更会妨碍创新机会的识别和捕捉。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舒远招  
精神文化消费与人文精神的遮蔽舒远招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正如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相对应的概念.精神消费的对象是精神文化产品,精神消费的过程,是主体(人)的精神需要通过"消费"精神产品而得到满足的过程。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根本区别,在于消费对象、消...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凯   周欣茹  
道德自我是道德行为所以可能的前提,是道德完善的出发点,因而师德发展应表现为教师道德自我的建构过程。教师道德自我是开放和发展的自我,在他律与自律的共同作用中发展,是教师教育实践的道德风貌。然而,长期以来师德建设重视规范性师德,导致教师道德自我被遮蔽,师德建构抽离生命历程,缺失内生动力,个体合理需求被忽视。因此,有必要回归实践,在行动中发现教师道德自我;重建规范,在互动中导引教师道德自我;直面问题,在探究中提升教师道德自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