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2)
2023(529)
2022(479)
2021(384)
2020(283)
2019(658)
2018(645)
2017(1337)
2016(673)
2015(800)
2014(792)
2013(846)
2012(854)
2011(803)
2010(773)
2009(610)
2008(650)
2007(598)
2006(517)
2005(437)
作者
(2008)
(1711)
(1659)
(1619)
(1075)
(769)
(764)
(653)
(641)
(638)
(572)
(556)
(545)
(535)
(531)
(519)
(510)
(493)
(486)
(454)
(448)
(431)
(425)
(390)
(385)
(368)
(360)
(355)
(349)
(340)
学科
(4924)
经济(4922)
(2391)
地方(2202)
产业(2124)
业经(1584)
(1507)
企业(1507)
(1490)
地方经济(1484)
管理(1292)
技术(1203)
农业(1117)
中国(1005)
方法(944)
结构(929)
新技术(845)
高新(845)
高新技术(845)
数学(776)
数学方法(776)
(768)
文化(753)
市场(741)
文化产业(682)
文化市场(682)
农业经济(669)
产业结构(637)
信息(605)
服务(597)
机构
学院(11020)
大学(9863)
(5695)
经济(5634)
管理(4351)
研究(4094)
理学(3701)
理学院(3670)
管理学(3641)
管理学院(3623)
中国(2694)
科学(2368)
(2100)
(2025)
中心(1857)
(1835)
研究所(1813)
经济学(1717)
(1702)
(1583)
经济学院(1562)
财经(1471)
(1445)
(1444)
(1441)
科学院(1430)
业大(1372)
北京(1341)
经济管理(1336)
农业(1304)
基金
项目(7090)
研究(5738)
科学(5594)
基金(4650)
(3855)
国家(3819)
社会(3795)
社会科(3631)
社会科学(3631)
科学基金(3278)
(3232)
(2644)
基金项目(2537)
(2469)
发展(2392)
(2360)
编号(2344)
产业(2180)
教育(2034)
资助(1749)
成果(1680)
自然(1666)
课题(1648)
(1626)
自然科(1605)
自然科学(1605)
自然科学基金(1570)
重点(1532)
国家社会(1500)
创新(1489)
期刊
(7509)
经济(7509)
研究(3259)
中国(2004)
(1937)
业经(1834)
管理(1818)
农业(1469)
科学(1302)
经济研究(1249)
(1121)
学报(999)
技术(982)
问题(975)
商业(894)
学学(835)
大学(830)
科技(758)
改革(731)
(731)
财经(728)
经济问题(715)
经济管理(713)
技术经济(704)
(690)
现代(688)
农业经济(687)
(673)
(653)
金融(653)
共检索到163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闫慧琴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省际区域合作,不断增强内在发展动力,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把握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设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批复》机遇,严格按照批复要求,指导临汾、运城两市依托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快速发展。同时发挥山西省丰富的矿产资源、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等优势,全力夯实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基础,加快推动山西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但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还需在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外开放格局、优化产业承接环境等方面发力,更好地助力山西省经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国政  
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产业转移有其客观规律。虽然学界对于高梯度地区的产业转向低梯度地区的可行性存在争论,但梯度转移的趋势是客观存在的。四川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既存在着资源、市场、灾后重建契机等明显优势,又面临着市场化水平不高、居民收入低下、产业发展缺乏长效机制等若干挑战。文章对此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飞  管丽华  李建雄  
在新一轮扩大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形势下,国内区际产业转移已势不可挡。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益完善,资源能源丰富,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较低,区位优势明显,是吸引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培育丰富的人力资本是西部地区今后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对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志珍  
一经济要起飞,必须依靠主导产业来带动,这是事实得出的正确结论。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着力选择适当的支柱产业,以此为主导,带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实现专业化大生产,实现技术、管理现代化,如美国,特别是德、意、日等战败国,在恢复经济、重振国际经济地位的苦斗中,选择了适当的主导产业,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晓梅  
振兴山西经济,必须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山西产业结构。在发掘山西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的同时,也要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山西传统产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新的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在把外资引进来的同时,山西企业也要走出山西,走向世界。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俊江  李一鸣  
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新趋势:承接产业由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ODI)、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离岸外包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路径,产业转移由垂直分工向垂直与水平复合型分工方式发展。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更加积极,由被动地接受边缘产业或环节向主动"走出去"转变。同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行业的市场竞争力,避免海外高新技术在我国市场形成垄断;重视独立自主研发,提高在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琪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下,我国新一轮区域产业转移渐成规模,并呈现出由东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较为明显的梯度性态势,由此也引发了中西部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2011年我国中西部18个省(市、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竞争力进行评价,根据结果把这些地区划分为强竞争力、较强竞争力、中竞争力、较弱竞争力和极弱竞争力5种类型,且竞争力布局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性、区域圈层性等特征。顺应区域竞合关系的演变,探寻优化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格局的可靠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胡森林  侯路瑶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下游2省1市产业转移的态势和中上游7省1市产业承接的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下游2省1市大部分工业行业缺乏竞争力优势,产业转移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2长江经济带中上游7省1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能力差异显著,但在各个单要素评价指标方面,不同的省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表现不尽相同。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对中上游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任莉  金哲松  韦苏倢  
国际产业转移历来都具有机遇与挑战的两重性,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规划,为中国西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中国西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和进程进行全面的分析,理清思路、拓宽渠道,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西部承接产业的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雨明  
本文通过对湖南永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调查,分析了后发展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既有现行金融制度的障碍,也有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应从健全金融体系、构建担保机构、完善信贷制度、创新业务品种等方面着手,发展金融服务和配套建设,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效融合,进而推动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春妮  
服务业离岸外移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抓住机遇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提升自身的产业结构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对华服务业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力资本存量是影响中国吸引服务业直接投资的重要区位因素。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亨明  
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从东部向中西部集中转移,且转移方式多元化,"抱团转移"趋势明显;转移产业的层次提高,技术资本转移的趋势加大,产业转移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宏观引导也得到加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正逢国内外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历史契机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应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和科教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好等优势,把握产业转移的趋势,科学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政府应强化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导作用,加大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宇华  
湖北承接产业转移既面临重大机遇,同时存在一些障碍因素。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招商引资工作、解决要素制约问题、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对外开放工作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文龙  
由于新兴市场兴起与竞争的加剧,世界顶级航空工业厂商开始将部分生产与研发活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推动航空工业产业转移的主要是主系统集成商,转移的方式是转包生产、风险合作伙伴等。中国承接世界航空工业产业转移,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市场规模、良好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并改善投资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