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9)
2023(506)
2022(394)
2021(396)
2020(302)
2019(693)
2018(764)
2017(1009)
2016(717)
2015(803)
2014(877)
2013(761)
2012(764)
2011(636)
2010(705)
2009(522)
2008(545)
2007(672)
2006(540)
2005(430)
作者
(1944)
(1626)
(1553)
(1517)
(989)
(732)
(723)
(631)
(602)
(576)
(571)
(551)
(522)
(513)
(492)
(492)
(490)
(484)
(479)
(442)
(441)
(435)
(413)
(408)
(393)
(376)
(359)
(356)
(345)
(334)
学科
教学(1392)
教育(1388)
理论(1272)
学法(1009)
教学法(1009)
学理(934)
学理论(934)
管理(841)
(782)
经济(782)
中国(751)
研究(674)
(595)
(518)
(482)
研究生(458)
技术(380)
(373)
贸易(373)
(370)
(344)
企业(344)
审计(332)
学校(319)
(308)
建设(279)
农业(275)
职业(268)
高等(268)
(255)
机构
大学(7928)
学院(7592)
研究(2969)
管理(2497)
工程(2489)
(2037)
教育(2027)
中国(2011)
技术(1835)
(1823)
公司(1809)
(1694)
经济(1684)
理学(1662)
职业(1662)
理学院(1646)
管理学(1596)
管理学院(1589)
科学(1579)
(1567)
师范(1550)
(1454)
(1434)
北京(1422)
研究所(1260)
业大(1212)
中心(1210)
(1186)
有限(1183)
职业技术(1179)
基金
项目(4548)
研究(4178)
科学(3202)
教育(2851)
基金(2270)
(2163)
编号(2035)
(1953)
国家(1922)
课题(1904)
(1865)
成果(1702)
(1661)
社会(1555)
科学基金(1502)
社会科(1415)
社会科学(1415)
(1247)
重点(1232)
规划(1166)
基金项目(1154)
项目编号(1093)
(1084)
工程(1079)
(1079)
资助(1026)
研究成果(1010)
自然(999)
(999)
大学(991)
期刊
(4763)
经济(4763)
教育(4311)
中国(3524)
研究(2558)
建筑(2075)
技术(1849)
职业(1510)
管理(1152)
技术教育(1044)
职业技术(1044)
职业技术教育(1044)
(995)
学报(979)
大学(955)
科学(827)
国际(782)
农业(772)
(757)
(711)
论坛(711)
国际经济(709)
合作(708)
经济合作(708)
学学(682)
高等(674)
图书(649)
会计(569)
(566)
(562)
共检索到158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余寿文  王孙禺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现代工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界对高等教育的期盼也愈加殷切,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能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手段在“大工程”的环境中从事具体的实践活动。这些工程实践活动不仅体现在满足特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林健  
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在阐述了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分析了国内外工程师分类的现状之后,首先提出了工程师分类的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将工程师分为服务工程师、生产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研发工程师四种类型;然后提出了工程师培养标准的构成和各类工程师的培养标准;最后讨论了各类工程师培养和成长的各种途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慧研  
工程文化教育强调以人与工程的关系、人对工程的态度等为出发点,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培养的工程师在道德伦理、知识能力、素质境界等各方面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黑龙江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立足自身人才培养历史传统优势和学科专业特点,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工程需要,着眼培养既具有一流工程实践能力,又具有优良综合素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查建中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1期撰文指出,作为专业教育,工程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形成能够胜任今后工作的能力,成为合格的公民和称职的产业人员。而我们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约翰·德·格瑞伍  
作者提出 ,高等工程教育必须从未来学习 ,确立建立在对立统一原则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战略 ,培养明日具有未来素质要求的工程师。文章还通过比利时鲁汶理工学院的例子 ,探讨了如何通过从未来学习来塑造学习型的工程大学 ,形成创新性的发展能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恩祥  方新  
提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培养工程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工科专业的标准与认证,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对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工程教育的现状进行比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学  
现场工程师作为一种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人才支撑。在价值意涵上,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类型性、创新性、高质量的体现与外显,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能级进阶和制造业数字化对接进阶。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还存在规模性困境、结构性困境、功能性困境、保障性困境等,需要职业教育持续加大现场工程师培养总量以满足产业人才增量要求,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培养效能,提升功能促进培养质量,强化保障以增强人才培养支持。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付达杰   张炜   唐琳  
面向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既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所需,亦是优化人才供给结构赋能制造强国建设、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所向,有其自身“可为”的逻辑遵循。在实践中,应当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基于专业群的现场工程师学院,推进数字赋能、创新基于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实施专业认证、构建“专业认证+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标准,强化关键能力、培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加强专题研究、夯实现场工程师教育理论与实践根基,以实际“作为”贡献职教智慧与工程力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培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而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于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中国已经有一些大学开始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那么,对于高校来说,工程师培养怎样才能算得上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林健  
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校方案应分为学校工作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两部分。本文在分析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所应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专业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培养标准的制定与实现以及企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以期为高校制定和实施"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借鉴与参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廖娟  李小忠  
美国的工程师培养涉及教育系统、政府、行业协会、企业4个方面。美国的工程教育重数学与科学理论知识,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注册工程师制度引导了工程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并使工程师的管理规范化;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加强美国的工程教育;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投入,保障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工程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有启示作用。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胡亮  车喜龙  
本文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背景,将计算机科学的内在特征概括为"算法工程",提出了"培养算法工程师"的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调整、专业实践体系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四个方面对高校教育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并针对"算法工程师"培养及认证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子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校企合作成为"卓越计划"成功的关键。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易受到企业、专业、教育体制限制等因素影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包括: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体现不足;培养方案有待完善;实习岗位多向高年级倾斜;"N+1"的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等。针对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建设周期长的实际,应从各角度全面推动校企合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史铭之  
高素质现场工程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能级提升亟需的人才,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人才培养类型。卓越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包括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意识、专业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国际合作交流能力等六个方面。校企联合是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基本途径,基于此,构建形成技术本科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通过应用导向的理论学习,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真实环境的实践应用,促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技术伦理的文化熏陶,强化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基于优势潜能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卓越人才的素质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