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56)
2023(8399)
2022(6919)
2021(6533)
2020(5066)
2019(11638)
2018(11722)
2017(19721)
2016(12193)
2015(14105)
2014(14391)
2013(13167)
2012(12876)
2011(11979)
2010(12565)
2009(11305)
2008(11346)
2007(10765)
2006(9879)
2005(9306)
作者
(33803)
(28170)
(27982)
(26560)
(17929)
(13582)
(12837)
(10979)
(10855)
(10440)
(9523)
(9472)
(9035)
(8966)
(8784)
(8666)
(8647)
(8466)
(8196)
(8149)
(7536)
(7119)
(6891)
(6863)
(6493)
(6307)
(6283)
(6240)
(5838)
(5724)
学科
(44909)
经济(44861)
管理(25911)
(22519)
中国(22333)
教育(21572)
地方(17134)
(16123)
企业(16123)
(13871)
(11566)
(11402)
业经(11178)
理论(11005)
方法(10873)
地方经济(9777)
农业(9520)
发展(9110)
(8982)
教学(8968)
(8781)
金融(8781)
(8712)
银行(8699)
数学(8573)
(8546)
数学方法(8354)
(8170)
技术(8110)
(7804)
机构
大学(168147)
学院(163656)
研究(64929)
(56322)
经济(54597)
管理(49841)
中国(44290)
理学(40450)
理学院(39762)
(39697)
科学(39460)
管理学(38647)
管理学院(38322)
(35845)
师范(35591)
教育(34136)
(33826)
研究所(30224)
(29395)
师范大学(28488)
中心(28245)
(27431)
北京(26848)
(26762)
(24059)
技术(23276)
(23185)
业大(21767)
农业(20551)
财经(19912)
基金
项目(95362)
研究(79997)
科学(74448)
基金(60739)
(51315)
国家(50605)
社会(45631)
教育(44768)
社会科(42793)
社会科学(42784)
科学基金(41757)
(41105)
编号(36662)
(35405)
成果(34658)
基金项目(30558)
课题(30191)
(27376)
(26000)
资助(24899)
自然(23481)
重点(23070)
自然科(22914)
自然科学(22910)
发展(22508)
自然科学基金(22446)
(22064)
规划(21813)
项目编号(21806)
(21396)
期刊
(76674)
经济(76674)
研究(64497)
教育(60105)
中国(52860)
(26416)
学报(24400)
科学(21579)
管理(20778)
(20521)
大学(20012)
技术(18778)
农业(18487)
(16521)
金融(16521)
学学(16143)
职业(14280)
业经(13361)
图书(13292)
经济研究(11301)
(10754)
论坛(10754)
财经(10012)
书馆(9952)
图书馆(9952)
(9941)
(9801)
问题(9188)
(8820)
技术教育(8773)
共检索到2890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全球化浪潮在推动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涤荡,我国高校大学生也因此面临着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冲击,这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并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挑战。鉴于此,为了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我国高校应扩大德育工作的空间,注重发展隐性教育。国外关于隐性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从隐性教育的政治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的维度来展开,理论研究趋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伟强  
隐性教育作为一种不露痕迹的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道德教育功能。高校德育应该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根据隐性教育载体的特征,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载体至少应该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文化、规章制度、网络空间、道德楷模五个方面。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赵梦影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隐性教育独特的理论视角、多元的教育载体也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培养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主体,拓展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载体,丰富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内容,形成二者结合的高职院校有效德育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曼  
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那些不直接暴露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体系,通过丰富多样的、尤其是隐蔽的教育载体,对教育对象施加多种影响,引导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健康发展。高校出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的需要、落实高校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需要,应在高校中通过寓教于管理、寓教于示范、寓教于文化、寓教于师生关系、寓教于网络平台等路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应用隐性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静  
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新要求。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不同模式,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要实现二者融通,就要求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准确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在课程、教师、学校、网络四个层面入手,探索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结合方式,从而进一步实现二者融通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斯霞  
中国传统文化既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的重要形式。其富有人生哲理的神话寓言、抒发情怀与理想的诗词歌赋、彰显人格魅力的伟岸身影、蕴含励志的动人事迹,这些无不在提供丰富德育思想的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的德育带来了多样的文化形式。传统文化与隐性教育方式的结合研究,在新时期的高校德育中以期能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曹小妹  王梦倩  
"隐性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潜移默化地让人们接受教育。隐性教育具有隐蔽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特点,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隐性教育的优势促进了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当前教育形式下,为提高我国高校教育的实效性,可以借鉴美国教育领域渗透性和潜隐性的教育思想,使教育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万启存  牛庆玮  张爱新  
针对高校校史研究中出现的文化缺失现象,本文以隐性教育理念及其对高校校史研究的启示为切入点,探讨隐性教育理念下高校校史研究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核心内容的高校校史研究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程新桂  
隐性教育作为一种非正面的、非直接的、非强制性的教育手法,具有显性教育所不具备的互补、育人、示范、导向等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实现隐性教育与高校在物质、精神等方面的结合,通过加强校园建设、教职工自身建设、把握好网络阵地和打造优质社团等途径,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国耀  米娟  
隐性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文章通过对隐性教育内涵、特点及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当前高职院校隐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改革创新显性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实施积极的隐性教育的建议。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袁强  
学校场域中的隐性教育歧视具有隐蔽性和非制度性的特点,对学生造成长久的弥散性伤害,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为了实现更为公平的学校教育,需要从文化传统、社会现实、教育制度以及学校办学思想和教师个人素质等多方面去探讨隐性教育歧视的形成机理和防范路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思越  
隐性教育相对于显性教育而提出,其教育目的和意图隐藏于显性事物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体育课是各类学校开设的基础学科,本文揭示了蕴藏在体育教学中的隐性教育资源,为体育教师如何利用与开发这一资源提供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小棉  
在教育改革实践中 ,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存在一些困难 ,其原因之一是具有基础地位与强势作用的教师隐性教育观念造成的认知与行为监控的盲点。更新教师隐性教育观念 ,需要教师把自己的言行作为研究对象 ,提高自我觉察的敏感性 ,并用语言表达使内隐的教育观念清晰化 ,进而对其进行梳理和更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雄  
高校德育工作以往对教育的内容研究较多,而对实施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研究不够。当前,研究青年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心理过程,从而确定普遍地易于学生所接受认可的工作策略是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通过隐性化德育教育的思考,提出了加强高校“隐性化”德育课程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鲁玙  
加强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性教育固然重要,隐性教育的辅助作用也不可忽视。文章在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背景和深刻内涵的前提下,基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对隐性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