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30)
2023(15539)
2022(12691)
2021(11516)
2020(9439)
2019(21019)
2018(20581)
2017(38876)
2016(20870)
2015(23292)
2014(23388)
2013(23196)
2012(21663)
2011(19582)
2010(20243)
2009(19111)
2008(19313)
2007(17752)
2006(16049)
2005(15302)
作者
(60723)
(50696)
(50477)
(47766)
(32692)
(24020)
(22899)
(19542)
(19270)
(18377)
(17394)
(17056)
(16513)
(16492)
(15973)
(15411)
(15110)
(14711)
(14609)
(14600)
(12810)
(12528)
(12213)
(11719)
(11526)
(11420)
(11314)
(11244)
(10130)
(10030)
学科
(94968)
经济(94820)
(89460)
(80453)
企业(80453)
管理(79293)
业经(32261)
方法(32060)
(30580)
(30271)
中国(28125)
(23734)
数学(22777)
技术(22723)
数学方法(22587)
地方(22252)
农业(21519)
(21349)
财务(21306)
财务管理(21275)
企业财务(20185)
(17460)
理论(17442)
(17340)
(17076)
贸易(17057)
(16896)
银行(16872)
(16606)
金融(16603)
机构
学院(310024)
大学(306100)
(133424)
经济(130754)
管理(121114)
研究(106752)
理学(101982)
理学院(100893)
管理学(99712)
管理学院(99094)
中国(84221)
(66247)
(65714)
科学(59933)
(53796)
(50505)
财经(50064)
(49237)
中心(47978)
研究所(47536)
(45235)
北京(42741)
业大(40600)
(40482)
师范(40144)
经济学(39831)
(39603)
(38336)
农业(37862)
财经大学(36602)
基金
项目(191116)
科学(152585)
研究(146885)
基金(138011)
(118449)
国家(117035)
科学基金(101547)
社会(95228)
社会科(90334)
社会科学(90313)
(75934)
基金项目(72191)
教育(66473)
(62361)
自然(62018)
自然科(60558)
自然科学(60543)
编号(59643)
自然科学基金(59542)
资助(55064)
成果(49397)
(45962)
(43387)
重点(42948)
(42700)
课题(42013)
(41405)
(40379)
创新(39724)
国家社会(39318)
期刊
(165656)
经济(165656)
研究(101397)
中国(71738)
(54524)
管理(53876)
(48111)
科学(41130)
学报(40608)
教育(38076)
(33763)
金融(33763)
农业(32938)
大学(32711)
技术(30650)
学学(30398)
业经(28534)
财经(25612)
经济研究(24950)
(22256)
问题(20884)
(19563)
技术经济(17945)
(17067)
世界(16805)
现代(15954)
国际(15895)
科技(15591)
商业(14934)
财会(14579)
共检索到5020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杜传忠  孙兴隆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基础研究对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技术水平提升和技术结构改善两条路径实现的。本文基于1998—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基础研究影响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机制与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基础研究都能明显提升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且时期越长,作用效果越显著。在区域层面,东部地区的基础研究对提升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较显著;中部地区的基础研究在长期对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显著,在短期内作用效果不明显;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因尚未跨越经济发展水平门槛和基础研究强度门槛,产业的技术进步更多依赖于技术引进而非基础研究。总体上看,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效应需要一定条件,主要包括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且研发投入需要达到一定强度等。以上研究结论对加强我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师元  
文章选用2013年全国各省市区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考虑发展规模、投入力度以及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对区域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的影响并进行排名。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整体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发展规模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值,且长江经济带内部各省市之间竞争力差距较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传均  何骐宇  
随着全球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研究全球价值链嵌入对高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前向分解测算高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建立指标体系,考察其对各国高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全球价值链嵌入对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正向影响。考察全球价值链嵌入与高级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链中学”效应由于易使得发展中国家嵌入“低端陷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国际竞争力提升;而在贸易中不断通过竞争效应提升自身经营水平等,对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促进作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马银戌  贾亚美  
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端核心技术的竞争。高技术制造业是制造业中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部分,是驱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近10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发展规模、产业扩张能力、创新投入及产出效益四方面构建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并结合BP神经网络建立的BP-DEMATEL模型,对我国四大区域及各省份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探析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不平衡,竞争力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竞争力较强;在影响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众多因素中,有效专利数是关键的原因型因素,出口是关键的结果型因素。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马银戌  贾亚美  
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端核心技术的竞争。高技术制造业是制造业中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部分,是驱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近10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发展规模、产业扩张能力、创新投入及产出效益四方面构建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并结合BP神经网络建立的BP-DEMATEL模型,对我国四大区域及各省份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探析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不平衡,竞争力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竞争力较强;在影响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众多因素中,有效专利数是关键的原因型因素,出口是关键的结果型因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秦臻  秦永和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先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结构优化指数等指标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再对出口竞争力、劳动生产率两指标进行协整检验和因果检验分析,最后指出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特点及问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唐红祥  张祥祯  吴艳  贺正楚  
对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的互动机理进行分析,结合现代化经济体系理论和国际竞争力理论,从供给侧、需求侧的角度探索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互动的结构和内容。制造业发展质量系统包括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三个子系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系统包括出口竞争、市场份额和产业内贸易三个子系统,依据这两个系统,评价和测度了制造业发展质量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发展水平,并根据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来实现两个系统之间的互动发展。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构建互动指标和耦合的互动模型,采集2001-201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两类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皆呈现先快速增长后略微下降的发展趋势,系统之间的互动发展呈现"倒U"型模式,目前属于中级协调阶段,制造业发展质量系统在金融危机过后发展较为平稳,但国际竞争力系统易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2)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增量的综合发展水平,呈现较明显的"强-弱-强"M型小波动趋势,系统之间的互动发展呈现很明显的"倒U"型模式,相较国际竞争力,制造业发展质量目前改变了依靠增量推动的经济模式,进入较为平稳的"保质"发展模式。(3)预测结果显示,要坚持"保质"的经济模式,实现互动发展的稳中有增。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黄剑辉  
"十四五"规划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2021年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供应链韧性。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慧  刘应宗  
文章将模糊理论引入到层次分析法中,构建了高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决策模型的层次结构,用三角模糊变量表示由专家用自然语言确定的高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准则和各层因素的权重,克服了基于专家的经验和判断的层次分析法中用数字来表示准则和属性的权重的不精确性,利用模糊模拟技术计算被评对象关于评价总目标的权重的期望值,获得较精确的评估结果。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胡国良  
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印度已经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中国与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制度环境、不同的产业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和提升其竞争力,需要借鉴印度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来带动和提升现代制造业。而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除了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效率,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这样两国的制造业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发展。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魏作磊  李丹芝  
以珠三角9城市2000年~2010年的面板数据研究生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发展生产服务业对珠三角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与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均具有正相关关系。因而这些城市应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服务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家庭  王璇  
本文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首先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从发展规模及速度、出口能力、生产能力、吸引外资情况四个方面肯定了中国制造业,又从出口份额和结构、制造业科技水平、企业规模和品牌、制造业外商投资趋向四个方面分析了制造业发展的问题。然后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绝对竞争力和相对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之后在现实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论中得出中国制造业是依靠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最后从相应的四个方向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胡哲力   廖桂铭   吴滨  
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体现。本文以国家级高新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是否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与没有设立国家级高新区的城市相比,国家级高新区所带来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显著促进区域内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数量与质量,该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非资源型城市中更为明显,但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资源型城市的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并不能带来相同的功效。机制检验发现,东部与中部地区的国家级高新区通过集聚人力资本、优化产业结构渠道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但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国家级高新区难以形成人力资本集聚效应与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从而导致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无法有效赋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升级。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芷晴  
本文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竞争力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基于国别比较的质量竞争力测评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中国、美国、法国、日本、德国、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泰国、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瑞典、瑞士等15个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70%以上国家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实际测度。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排名第13位,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差距较大;(2)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与一国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3)制造业质量要素的生产效率极大地影响一国制造业质量竞争能力。基于此,本文建议,中国应着力发展以质量服务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政府应注重营造发展环境而非干预微观经济,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