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92)
2023(7263)
2022(6039)
2021(5349)
2020(4079)
2019(9455)
2018(8930)
2017(17316)
2016(9354)
2015(10476)
2014(10462)
2013(10560)
2012(10328)
2011(9504)
2010(9815)
2009(9098)
2008(8984)
2007(8398)
2006(7817)
2005(7600)
作者
(28743)
(24021)
(23700)
(22453)
(15264)
(11495)
(10721)
(9257)
(9130)
(8739)
(8311)
(8138)
(7812)
(7669)
(7565)
(7517)
(6995)
(6969)
(6935)
(6621)
(6205)
(5961)
(5815)
(5593)
(5413)
(5394)
(5372)
(5263)
(4918)
(4693)
学科
(50091)
经济(50049)
(25285)
管理(22805)
中国(18891)
地方(17580)
(16787)
企业(16787)
(15795)
方法(13806)
数学(11859)
业经(11792)
数学方法(11774)
农业(11282)
(10445)
金融(10445)
地方经济(9983)
(9801)
银行(9792)
(9647)
(9506)
(8876)
(8575)
贸易(8561)
(8157)
(8082)
(7766)
环境(7518)
发展(7084)
(7058)
机构
学院(140492)
大学(138368)
(63943)
经济(62642)
研究(55711)
管理(50306)
中国(44342)
理学(41206)
理学院(40664)
管理学(40075)
管理学院(39796)
科学(31522)
(31226)
(29387)
(28890)
研究所(25516)
中心(24798)
(24195)
(23487)
财经(22231)
北京(20726)
(20383)
师范(20187)
(20038)
(19974)
经济学(19842)
(19012)
农业(18455)
(18293)
业大(18151)
基金
项目(83713)
科学(66495)
研究(63392)
基金(59629)
(51548)
国家(51063)
科学基金(43549)
社会(41116)
社会科(39022)
社会科学(39014)
(33120)
基金项目(30664)
教育(28121)
(27750)
自然(26232)
自然科(25647)
自然科学(25643)
编号(25584)
自然科学基金(25171)
(24778)
资助(24484)
成果(21133)
发展(20412)
(20053)
重点(19144)
课题(19108)
(18211)
(17338)
国家社会(16947)
创新(16284)
期刊
(83323)
经济(83323)
研究(49551)
中国(37628)
(23991)
管理(21453)
(21275)
(20516)
金融(20516)
科学(19345)
学报(18908)
教育(17240)
农业(16352)
大学(14785)
业经(14759)
学学(13779)
经济研究(13103)
技术(12684)
财经(11872)
问题(10706)
(10285)
(8418)
(8399)
世界(7985)
国际(7858)
商业(7686)
技术经济(7429)
(7195)
经济问题(7092)
经济管理(6955)
共检索到2423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昉  
在任何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劳动力市场都处于不断的演变过程中。而在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折点上,劳动力市场演变则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本文从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特点出发,结合劳动经济学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揭示劳动力市场演变的规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黄海燕  王金哲  
伴随着劳动力市场转折,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际经验表明,中等收入阶段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中国劳动力市场转折呈现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的态势,对中等收入阶段发展既构成了弱化国内制造业竞争力、增大通货膨胀压力、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减少外资流入等诸多挑战,也为其创造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刺激内需、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缓解贫富分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重大机遇。在中等收入阶段,应把握好劳动力市场转折带来的机遇,同时采取措施应对其挑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昉  
一、引言阿瑟·刘易斯(Lewis, 1954)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区分为两个部门,即传统农业为主的"维持生计的部门"和现代工业为主的"资本主义部门"。在传统经济部门中,相对于资本和自然资源来说,人口众多从而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或者说,在这个部门中,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十分低下。由于这个部门的存在,现代经济部门在增长和扩大的过程中,可以用不变的工资水平不受限制地获得所需要的劳动力供给。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吴要武  
本文从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出发,推论“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后应该发生的社会经济现象,然后从非技术劳动者的工资变化、非正规就业规模变化等角度检验了这些推论。证据显示,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我们应该调整教育结构,增加培训投入,提高职工的知识技能,以应对产业升级的需要。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都阳  
在合宜的经济制度下,人口因素也可能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由于迅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共同作用,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迅速进入了人口红利期,但由于生育率水平下降迅速,相对于其他很多国家,中国的人口红利期短,并行将进入人口负债期。低生育率水平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则已经显现,集中体现为人口结构变化成为推动中国劳动力市场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重要因素。因应人口转变和劳动力市场转折,人口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人力资本积累政策都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
[期刊] 改革  [作者] 许召元  
根据刘易斯转折点到来时的多个典型特征,利用宏观数据并结合中国家庭营养与健康调查的微观数据,基于多个判断标准,对我国何时跨越刘易斯转折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直到2008年前后才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与经典刘易斯模型及其他国家经验不同的是,在到达刘易斯转折点时,我国仍然有9000万左右的富余劳动力。今后的劳动力转移将呈现以较高教育程度的年青人转移为主和中西部就近转移的新模式,劳动力转移数量不再主要由工资差距决定是转移新模式的最主要特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肖卫  向国成  朱有志  
文章以中国经济出现刘易斯转折点与库兹涅茨假说的基本特征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逻辑起点,构建一个以结构理论和空间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理论模型,分析二元经济转化过程中农民工在区域之间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理性分流规律。文章认为农民工作为现代产业中最具流动性的劳动力,适时在区域之间和部门之间做出基于市场机制的理性选择,进行"二次流动",是当前"调结构、转方式"过程中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且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曹斌  
二元经济理论是发展经济学中非常著名,也比较重要的理论。但这个经济理论是有缺陷的理论,这表现在其赖以建立的基础并不坚实,其分析的逻辑存在漏洞,其使用的概念极为含糊,以及这个理论很难被应用到实践中去。正是理论上的缺陷以及在发展中国家实践中的失败,最终使得这个理论退出了发展经济学的主流。试图对二元经济理论的这些缺陷进行探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朝晖  
自2004年"民工荒"发生后,与农村仍存在大量边际产出低下的剩余劳动力相伴随,工业部门却出现了明显的劳动力供给短缺,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刘易斯转折点"问题的关注。根据刘易斯模型,目前形成争议的转折点问题,准确地说应当是劳动力从无限剩余转向有限剩余的"刘易斯第一转折点"。本文围绕农业劳动力剩余总量、人口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等评判"刘易斯转折点"相关问题的指标,针对当前出现的劳动力供求关系逆转、农民工工资普遍上涨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稳定等几大焦点问题进行了综述。结论认为,在中国,"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尚未来临,但中国劳动力供给形势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未来发展趋势,关...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焦音学   柏培文  
在中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探讨劳动收入占比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研究显示,劳动收入占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U型变化,与收入差距具有负向线性关系,并且目前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主要来源于中部与西部地区。叠加影响后,劳动收入占比对经济发展质量具有正向的经济效应,提高劳动收入占比有利于发展质量提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宁光杰  
本文运用2008年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村中老年剩余劳动力本地就业和外出就业的影响因素,并在考虑就业区域选择偏差的基础上,分析农民在不同地域就业的收入差异。结果表明,年龄、教育、健康、培训、以前的迁移经历等因素会影响农民外出就业。考虑就业区域的选择偏差和劳动者的不可观测特征后,外出就业(无论是本省流动还是跨省流动)的收入显著高于在本地就业的收入,这说明对于低技能的农村中老年劳动力来说,外出就业仍可获得可观的收益,但一些制度约束使得他们的外出意愿下降。结合近年来"民工荒"和一些农民工返乡现象,以及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的讨论,论文给出政策含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晓河  杨祥雪  
刘易斯理论中劳动力流动的第二转折点隐含了以农业劳动力转移为牵引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最终破解城乡二元化格局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建设的基础逻辑。本文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框架下,引入新古典生产函数,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实现农业发展进而达到第二转折点状态的路径,并根据现阶段国内产业间劳动生产效率差距较大的经济事实,在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刘易斯第二转折点的实现不但要优化农业劳动力规模和实现资本积累,更要加强农业生产中技术投入并制定有益于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最终通过农业发展缩小农业和非农产业间的劳动生产效率差距,保证劳动者在城乡产业就业中能够等同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一致的回报,完成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城乡统一劳动力大市场建设。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谢莉娟  吴中宝  
与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理论推论相比,要素价格调整定理及要素价格非敏感定理更加真实地传达了现实贸易的结果,也对我国劳动力价格非均等化发展的现实悖论做出了一定的解释。进一步审视我国的"现实体制",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及其引致的劳动转移替代资本转移的强化,是我国劳动力价格长期非敏感的重要原因。而"刘易斯转折点"的预期出现,将带来劳动力价格非敏感性的弱化甚至逆转。这要求我们必须率先通过制度引导实现产业的有效转移和升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镜德  
本文假定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区别于其他典型发展中国家“三部门”就业结构 的三元劳动力市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现阶段中国劳动力流动模型。同时,本文还就可 选择的三项就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做了分析,最后结论性地提出“低福利制、低 失业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恒  魏修建  尹筱雨  
本文基于劳动力投入视角探讨了物流业发展的非均衡性。研究发现,中国物流业发展已经基本跨越依靠劳动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阶段,但仍存在区域非均衡矛盾,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发展方式存在差异,并且东部在劳动效率提升和劳动力地区配置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中国物流业发展存在明显的产业转移现象,但仅从东部转移到中部地区,且劳动效率重心的空间变化是物流业发展重心演变的主要原因。缩小区域劳动效率差距是转变物流业非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只有进一步加强对中部地区行业(企业)内劳动力再培训教育,实现知识结构与技术水平的有效匹配,才能发挥对劳动效率提高的推动作用;并且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强化人力资本,推动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