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95)
- 2023(13507)
- 2022(11509)
- 2021(10425)
- 2020(8550)
- 2019(19465)
- 2018(19073)
- 2017(37186)
- 2016(20096)
- 2015(22667)
- 2014(22602)
- 2013(22392)
- 2012(21397)
- 2011(19521)
- 2010(20159)
- 2009(18852)
- 2008(18893)
- 2007(17334)
- 2006(15648)
- 2005(14530)
- 学科
- 济(91313)
- 经济(91195)
- 管理(66828)
- 业(63857)
- 企(52065)
- 企业(52065)
- 方法(34391)
- 数学(29959)
- 数学方法(29687)
- 中国(28249)
- 财(26375)
- 农(26219)
- 地方(23550)
- 制(22584)
- 业经(21516)
- 农业(17523)
- 贸(17242)
- 银(17237)
- 贸易(17227)
- 银行(17223)
- 融(16691)
- 金融(16689)
- 易(16679)
- 行(16605)
- 策(15727)
- 务(15474)
- 财务(15429)
- 财务管理(15388)
- 体(14772)
- 企业财务(14726)
- 机构
- 学院(293330)
- 大学(292405)
- 济(129337)
- 经济(126587)
- 管理(113928)
- 研究(102000)
- 理学(96107)
- 理学院(95088)
- 管理学(93924)
- 管理学院(93323)
- 中国(80109)
- 财(65675)
- 京(62117)
- 科学(55089)
- 所(49948)
- 财经(49809)
- 江(47617)
- 中心(46407)
- 经(45032)
- 研究所(43955)
- 农(42938)
- 北京(39974)
- 经济学(39684)
- 范(38384)
- 师范(38077)
- 州(37478)
- 院(37412)
- 业大(36841)
- 财经大学(36532)
- 经济学院(35555)
- 基金
- 项目(182065)
- 科学(145554)
- 研究(140349)
- 基金(132242)
- 家(112148)
- 国家(111135)
- 科学基金(96818)
- 社会(91486)
- 社会科(86963)
- 社会科学(86948)
- 省(70965)
- 基金项目(68282)
- 教育(65599)
- 划(58992)
- 自然(58750)
- 自然科(57392)
- 自然科学(57383)
- 编号(57050)
- 自然科学基金(56400)
- 资助(54892)
- 成果(48638)
- 发(43345)
- 部(42081)
- 课题(41221)
- 重点(40998)
- 制(39552)
- 创(38007)
- 国家社会(37753)
- 教育部(37145)
- 性(36520)
- 期刊
- 济(156604)
- 经济(156604)
- 研究(97905)
- 中国(66835)
- 财(51474)
- 管理(46565)
- 农(41099)
- 教育(37193)
- 科学(36683)
- 学报(36513)
- 融(36436)
- 金融(36436)
- 大学(29882)
- 学学(27709)
- 农业(27362)
- 技术(26243)
- 财经(26060)
- 业经(25866)
- 经济研究(24402)
- 经(22342)
- 问题(20085)
- 贸(17162)
- 国际(15438)
- 技术经济(14783)
- 世界(14433)
- 业(14057)
- 商业(13889)
- 现代(13806)
- 理论(13508)
- 坛(13362)
共检索到4738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秦荣 张文修
本文论述了工程硕士教育发展调节机制的概念及其必然性,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性是工程硕士质量的本质,技术创新是工程硕士质量的核心,竞争是工程硕士教育发展调节机制的灵魂。指出了竞争导致生源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倾向性,造成了文凭事实上的不平等,强化了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的质量意识。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惠琴 沈岩 雍翠菊
阐述了构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必要性,系统介绍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原则、架构及作用,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的几点建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光玉
分析了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特性,结合实践,总结了如何实现"五个结合",以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初步措施和建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周远清
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程硕士和成立教育指导委员会,是我国工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标志着我国工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制度建设、教学改革和办学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为了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方祯云 吴志伦
本文通过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的初步实践,探索如何采用可行性措施确保质量加速培养工程硕士。根据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选课分散”的特点,提出了按“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制订和实施教学方案,对如何把面向工程实际的原则贯穿于培养方案制定、论文选题、课题研究及论文写作全过程进行了探讨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仇国芳
作者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实践,指出了按照行业、企业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生是工程硕士生质量的根本保证,并建议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改为“学位报告”。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秦荣 姬红兵 张文修
回顾了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说明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效果,如:初步建立起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调节机制,增强了培养单位的自律意识、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等,指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顾建民
美国工程硕士计划的由来及其发展顾建民美国关于4年制学士学位是不是工程专业的适当准备的争论由来已久,至今仍未结束。近年来,由于技术、社会和工程专业的巨大变化,也由于4年制本科计划本身似无回旋余地,以应对由上述变化所引起的各种挑战,美国越来越多的工科院校...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冯平 练继建 姜忻良
介绍了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把工程硕士培养与学科建设和发展相结合,通过与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承担单位的合作办学,既培养高水平的工程人才,又使学科建设聚焦于国民经济的重大需求,全面推动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构建了与学科建设密切结合的高层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工程硕士 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傅维利
培养资源不足和调控不力已经成为影响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主要的问题。教育硕士培养对教育资源有着特殊的要求,我国在教育硕士培养资源方面仍面临着大量的现实问题。系统地建设和整合好教育资源条件,不仅是试点学校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重点,也应是评估老的试点学校和确定新的试点学校的重要指标。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冯涛 陆根书 柳一斌
以陕西省12所高校2012年2014年获得国家奖学金的335名工程硕士生和872名工学硕士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获奖者的成果和科研实践经历进行比较,对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在培养过程中,工程硕士生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受益较多,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分类培养成效显著,但是工程硕士生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经济新常态下工程硕士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提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工程硕士 培养质量 研究生教育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陈皓明
阐述了工程硕士教育的诞生与发展是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产物,是时代的要求。提出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从用人单位、学生、学校三方面正确评价工程硕士教育质量;同时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从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出发,从培养模式、职业资格认证、学位标准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工程硕士教育。
关键词:
工程硕士 创新 教育 质量观 发展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大中 张文修 叶取源 陈皓明 刘惠琴
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推进教育培养由封闭式向社会开放式转变、教育管理由政府计划向学校自主办学转变;必须坚持教育创新,大力推进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作者从人才培养机制、人才选拔机制、教育运行机制、质量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工程硕士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
工程硕士 教育机制 创新 实践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海英 汪航
随着我国工程硕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的背后涉及教育发展中的模仿与借鉴、政府职能和定位问题、企业在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社会地位和工程教育本身的社会地位等一系列问题,本质上是政府、社会、企业、工程教育机构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层次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从教育内部进行变革,政府、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对工程教育的认识的协调一致更是必不可少的环境与条件。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关键词:
工程硕士 工程教育 社会评价 教育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