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186)
- 2022(160)
- 2019(248)
- 2018(233)
- 2017(477)
- 2016(249)
- 2015(276)
- 2014(284)
- 2013(300)
- 2012(287)
- 2011(290)
- 2010(304)
- 2009(271)
- 2008(280)
- 2007(303)
- 2006(270)
- 2005(263)
- 2004(319)
- 2003(282)
- 2002(293)
- 学科
- 济(1336)
- 经济(1333)
- 市场(714)
- 业(701)
- 管理(636)
- 农(589)
- 融(471)
- 金融(471)
- 贸(451)
- 贸易(450)
- 方法(439)
- 企(435)
- 企业(435)
- 中国(422)
- 易(422)
- 数学(402)
- 数学方法(401)
- 银(359)
- 银行(359)
- 行(358)
- 制(342)
- 产品(333)
- 农产(303)
- 农产品(303)
- 价格(299)
- 产品价格(296)
- 业经(243)
- 地方(237)
- 农业(213)
- 制度(199)
- 机构
- 学院(4243)
- 大学(4122)
- 济(2414)
- 经济(2363)
- 中国(2000)
- 研究(1785)
- 管理(1664)
- 理学(1289)
- 管理学(1281)
- 理学院(1275)
- 管理学院(1267)
- 财(1230)
- 京(1007)
- 所(934)
- 中心(901)
- 银(899)
- 财经(896)
- 融(887)
- 金融(877)
- 农(868)
- 银行(862)
- 经(805)
- 经济学(800)
- 行(791)
- 研究所(752)
- 江(728)
- 经济学院(717)
- 人民(704)
- 北京(701)
- 农业(695)
共检索到84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聂振邦
近年来,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通过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成就显著,特别是粮食生产实现了稳定增长,保持了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为改革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顾焕章 王曾金 许朗
建立粮食供求预警系统稳定我国的粮食生产和市场顾焕章,王曾金,许朗一、粮食供求预警系统建立的现实背景及展望在建立粮食供求预警系统之前,了解一下我国的粮食生产、需求、流通、消费状况,政府、农民行为,预测一下我国未来年份的粮食生产、需求、流通、消费、政府和...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聂振邦
粮食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调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余志刚 樊志方
[目的]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一直是一对矛盾综合体,为了实现粮食安全目标,人们往往忽略对于生态的保护,通过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的分析,提出更好的宏观调控政策。[方法]采用因果分析法对粮食安全框架下的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的演进关系、影响形式和内容进行了研究,最终给出了二者协调发展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设计对策。[结果]首先,不合理粮食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化学物质的残留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其次,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影响了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对粮食安全产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余志刚 樊志方
[目的]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一直是一对矛盾综合体,为了实现粮食安全目标,人们往往忽略对于生态的保护,通过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的分析,提出更好的宏观调控政策。[方法]采用因果分析法对粮食安全框架下的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的演进关系、影响形式和内容进行了研究,最终给出了二者协调发展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设计对策。[结果]首先,不合理粮食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化学物质的残留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其次,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影响了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对粮食安全产生了威胁。[结论]为了保证粮食安全的目标,长期牺牲生态环境的做法已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这种后果不仅仅表现为当前的生态失衡,更严重威胁了未来的粮食安全。因此,要充分发挥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加强生态功能设计,具体可从建立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制度机制、加强政府生态农业的主导型地位及投入水平、以技术进步支撑保护农业生态和粮食安全和以法律手段规范保证相应措施的顺利实施4个方面进行设计和完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聂振邦
一、正确把握新形势,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粮食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一)正确把握宏观调控新形势,把稳定市场作为推动粮食行业科学发展、转变粮食流通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从国内粮食供求形势看,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星焱 李雪
建立合理有效的粮食生产价格形成机制,是确保工农城乡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在对中国粮食生产价格形成进行制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RSVAR等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粮食生产价格与市场粮价、种粮成本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1978-2011年间,种粮成本利润对粮食生产价格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该作用主要表现为长期因果关系,但不具有短期因果关系;新世纪以来的粮食生产价格形成机制中,市场粮价已经成为主导因素,种粮成本的影响则十分微弱;粮食生产价格对市场粮价、种粮成本的传导作用并不明显。粮食收购市场的价格传导机制不通畅,价格形成侧重流通领域、而偏离生产领域等问题,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粮食生产价格 市场粮价 成本利润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光焰
在通货膨胀背景下,伴随外资在我国粮食市场份额的不断上升,研究外资在我国粮食市场活动的合理边界关系到国家粮食市场安全。本文透视了外资进入对中国粮食市场格局的影响,分析了外资进入对中国粮食市场带来一系列挑战,认为应在坚持粮食市场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进一步强化对外资利用的管理。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朱晶 钟甫宁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本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比较了我国粮食生产波动与世界粮食生产波动的相关性,从供应安全和经济可行两方面讨论了我国利用世界市场稳定国内粮食供应的可行性。
关键词:
粮食 国际贸易 供应 可行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徐志刚 谭鑫 郑旭媛 陆五一
本文分析了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机制,并着重考察了耕地资源禀赋、农产品市场容量以及地形地貌引致的要素替代难易度三项约束条件对上述影响机制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提高会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及其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的比例同时下降,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但这种负向作用在不同约束条件下会有所差异,在耕地资源比较丰裕、耕地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平原地区以及远郊地区,上述负向作用会被不同程度地弱化。因此,在中国农地流转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还需要关注农户在生产结构调整中面临的资源禀赋约束、农产品市场容量与要素替代难易度等约束条件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徐志刚 谭鑫 郑旭媛 陆五一
本文分析了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机制,并着重考察了耕地资源禀赋、农产品市场容量以及地形地貌引致的要素替代难易度三项约束条件对上述影响机制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提高会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及其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的比例同时下降,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但这种负向作用在不同约束条件下会有所差异,在耕地资源比较丰裕、耕地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平原地区以及远郊地区,上述负向作用会被不同程度地弱化。因此,在中国农地流转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还需要关注农户在生产结构调整中面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章跃 陈良彪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粮食经济领域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在市场经济因素迅速增加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持市场粮价的基本稳定,成了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新难题。这里,我们在纵观印度稳定市场粮价经验的基础上,发表一些稳定中国市场粮价的看法和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聂振邦
2008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粮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执行国家粮食政策,正确把握形势,改善宏观调控,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监督检查,创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蒲明 黎东升 王雅鹏
该文通过比较市场化改革前后中国粮食生产和价格波动的差异后发现,改革后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得到提高,但粮食价格波动更加剧烈,产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和价格对产量变化的反应都更加敏感。原因在于:市场化改革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日益得到加强,粮食流通对其生产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但价格因素在市场中被放大了。所以,应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建立以期货市场为先导的粮食市场体系和现期货市场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机制。
关键词:
市场化改革 粮食生产 价格波动 比较研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玉 刘彦随 郭丽英
粮食生产地域功能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异性。深入开展区域粮食生产地域功能的评价分级及动态变化研究有助于强化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本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粮食生产功能指数及考核模型,计算了1990和2007年的指数并分析其变动规律。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地域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的北部,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海河冲积平原区县域的粮食生产功能次之,山地丘陵区、坝上高原区及人口稠密的市辖区等的粮食生产功能弱。环渤海地区各县粮食生产功能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原区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位显著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实施使山地丘陵区的粮食生产功能逐渐降低,市辖区及周边市县的粮食生产功能位快速下降。基于指数的评价分析,结合区域粮食总产量和区域发展定位,将研究区划分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区、省级商品粮基地区、地级市商品粮基地区、一般粮食产区等4个类型区。依据各县域的粮食生产功能定位,进一步探讨强化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财政转移支付、区域经济补偿、政绩考核等创新机制和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