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81)
- 2023(15060)
- 2022(12239)
- 2021(11174)
- 2020(8853)
- 2019(19792)
- 2018(19311)
- 2017(37061)
- 2016(19735)
- 2015(21913)
- 2014(21773)
- 2013(21563)
- 2012(20027)
- 2011(18082)
- 2010(18832)
- 2009(17792)
- 2008(17926)
- 2007(16607)
- 2006(15199)
- 2005(13993)
- 学科
- 济(92620)
- 经济(92510)
- 业(91950)
- 企(74024)
- 企业(74024)
- 管理(70022)
- 农(47835)
- 业经(33249)
- 农业(32355)
- 方法(30252)
- 中国(27015)
- 财(26082)
- 地方(23508)
- 数学(21320)
- 数学方法(21108)
- 制(19668)
- 技术(19190)
- 务(18795)
- 财务(18770)
- 财务管理(18750)
- 企业财务(17746)
- 策(17360)
- 和(16951)
- 理论(16780)
- 划(16585)
- 环境(16468)
- 发(15861)
- 贸(15675)
- 贸易(15659)
- 学(15287)
- 机构
- 学院(295788)
- 大学(284296)
- 济(126616)
- 经济(124097)
- 管理(117382)
- 理学(99859)
- 研究(99111)
- 理学院(98837)
- 管理学(97606)
- 管理学院(97051)
- 中国(79167)
- 京(60433)
- 农(59639)
- 财(57831)
- 科学(57748)
- 所(49559)
- 江(48119)
- 中心(45456)
- 农业(44998)
- 财经(44796)
- 业大(44567)
- 研究所(44239)
- 经(40405)
- 范(38228)
- 州(38082)
- 北京(38055)
- 师范(37923)
- 经济学(36333)
- 院(35405)
- 经济管理(33718)
- 基金
- 项目(186403)
- 科学(149172)
- 研究(143562)
- 基金(133941)
- 家(114516)
- 国家(113278)
- 科学基金(99001)
- 社会(93672)
- 社会科(88402)
- 社会科学(88381)
- 省(76441)
- 基金项目(70798)
- 教育(63440)
- 划(61363)
- 自然(60365)
- 编号(60276)
- 自然科(58881)
- 自然科学(58871)
- 自然科学基金(57839)
- 资助(52013)
- 成果(47687)
- 发(46504)
- 创(41958)
- 重点(41622)
- 课题(41291)
- 部(40586)
- 业(40239)
- 发展(38432)
- 创新(38276)
- 国家社会(38186)
- 期刊
- 济(160748)
- 经济(160748)
- 研究(87768)
- 中国(64850)
- 农(62459)
- 管理(47141)
- 财(46350)
- 农业(41970)
- 科学(40756)
- 学报(39437)
- 业经(33313)
- 融(31697)
- 金融(31697)
- 教育(31662)
- 大学(31625)
- 学学(30172)
- 技术(27329)
- 经济研究(22406)
- 财经(22178)
- 业(22048)
- 问题(21086)
- 经(19222)
- 技术经济(16590)
- 世界(15986)
- 农村(15386)
- 村(15386)
- 现代(15190)
- 农业经济(15163)
- 商业(15046)
- 版(14696)
共检索到4647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蒋黎 赵其国 尹雪斌
本文对我国发展生态高值功能农业的理论内涵与战略实现路径进行系统研究,对发展生态高值功能农业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行阐释,为我国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提供理论支撑。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扶持下,我国发展生态高值功能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高值功能农业的战略实现途径,即通过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确立生态高值功能农业的科研主攻领域和方向,建立发展生态高值功能农业的技术推广体系,设立国家生态高值功能农业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建立发展生态高值功能农业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品牌体系建设和建立发展联农带农机制等政策措施,促进“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高值功能农业较快的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文学 马婧杰
生态农业是基于现代生态学原理、绿色理念及先进技术提升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生态环境友好、资源高效节约的现代农业模式。生态农业可以有效提升单位土地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质量与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是贯彻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生态农业,要从制度层面上健全生态农业保障机制,从思想层面上提高居民生态文明意识,从技术层面上加快生态农业科技创新。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吕守军 代政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模式、发展方式、发展目标做出的深刻判断,体现着深刻的理论意蕴。即高质量发展是追求更高的使用价值,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遵循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理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环,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高质量发展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高质量发展源于马克思主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完善创新体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则是其重要实现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欧小凤 罗琴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亟待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核心在于科学处理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推动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适度发展、结构的持续优化、质量的逐步提高以及效益的稳步提升。具体而言,应树立与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快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专业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关键词:
新常态 职业教育 内涵式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谢榕芳
“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深思熟虑后的重大战略决策,关系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建,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及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落实这一目标,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作为行动先导。作为破解时代难题的前沿理论,新发展理念以系统思维打破了“双碳”目标的认识误区与发展难题。实现“双碳”目标远景,必须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融合于科学路径中,呼吁国家间以多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在政府、企业、个人协调配合下,构建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推进绿色低碳文明新风尚,让人民共享资源红利与发展成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林昆勇 任春晓
以人为目的包容性发展与生态伦理构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迫切需要探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国家治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中国实施以人为目的包容性发展战略的根本点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共同发展。以人为目的包容性发展战略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强调的发展协调、机会均等和利益共享折射着同一的生态伦理意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晓峰 刘华伟
少子化、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迫切要求中国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人口高质量发展成为核心导向。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民高品质生活为内核、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归宿、服务于民族复兴战略的新型人口发展理念。中国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物质财富积累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优势、教育体系完备叠加人才强国战略的人才优势、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建设的要素集聚优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以人为本和孝亲敬老价值观的文化优势。为了利用好、巩固好、发展好这些优势,中国应当构建涵盖科教文卫、生育支持、劳动力就业、老龄化、人口安全等领域在内的全方位、一体化人口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蓝红星 冯文薏 胡原
实现粮食安全战略与“双碳”目标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为助推粮食安全战略与“双碳”目标的同步实现,本研究立足粮食安全视域,阐释生态低碳农业的科学内涵,厘清粮食安全与生态低碳农业的辩证关系,剖析粮食安全战略下生态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针对性提出发展战略与推进路径。研究发现,在“大食物观”“大产业观”“大农业观”指导下,生态低碳农业涉及全食物品类、全产业流程、全生活环节。粮食安全是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底线要求,生态低碳农业是可持续保障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当前,发展生态低碳农业面临自然资源约束、科学技术瓶颈、小农生产模式、居民观念局限等现实困难,亟需探索水地资源拓展、技术创新应用、居民素质提升等有效路径,推动生态低碳农业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史小坤 宋鹏鹤
如何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广泛关注的问题。基于数字技术的交易特征,解析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依据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衡量指标,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与实现路径。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保险和数字支付作用显著,但数字信贷作用不显著;并且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农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通过进一步考虑商业银行竞争和数字化发展因素后,数字信贷的交互项作用效果正向显著。据此提出发挥数字金融作用、深化数字保险和数字支付并优化数字信贷作用环境,是进一步利用金融科技全面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所在。
[期刊] 征信
[作者]
马飞 黄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诚信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是当前诚信建设的重要任务。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诚信思想、中华传统诚信文化基因和诚信建设的历史经验是探索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思想基础。诚信建设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于对公民主体性发展、家庭文明进步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促进作用。坚持守正创新营造诚信文化生态,以制度建设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以及全面统筹资源推动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是诚信建设长效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诚信建设 价值意蕴 长效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颖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通过涉农关键性或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实现生产效率提升的农业先进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价值意蕴来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涉及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更新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更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步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业现代化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多个阶段,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则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变迁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化新征程背景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思路是以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关键、以坚持共富为要作为方向、以坚持要素高配作为抓手和以坚持创新驱动作为核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辉
都市农业是具有经济性、生态性、文化性等多种功能的可持续型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可以把农业纳入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整体发展规划,形成农业、农村和城市的有机协调发展与相互兼容的发展格局。有助于统筹农业资源,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当前都市农业推广面临制度困境、市场困境、主体困境和创新困境,需采取优化对策打破困境,为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形成推动力。
关键词:
都市农业 产业融合 生态城市 智慧农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伊娜
创意农业发展战略下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是农产品深化加工的必然产物,是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通过对创意农业发展战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概念阐释,以我国农业大省——河南省为例,分析创意农业发展战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从而提出创意农业发展战略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路径选择,最后指出创意农业发展战略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希望对我国创意农业发展战略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
创意农业 发展战略 农业产业化 路径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熊芳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将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现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在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发掘农业生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的同时实现收入增加和经济发展,可采取以下三种模式:一是政府补偿模式。政府建立农业碳汇补贴制度,对农产品主产区进行生态补偿。二是市场化补偿模式。建立碳交易平台,通过碳资产交易实现农业的生态价值。三是自力补偿模式。倡导三次产业融合,引导广大农民成为发掘和实现农业生态价值的主体,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及其加工业,加快发展以农业为支撑、以农村为载...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 生态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江霞 罗玉龙
引入生态位理论及其方法,首先对武陵山区特色农业各个维度的生态位以及综合生态位进行测度分析,其次采取聚类分析法,对武陵山区特色农业综合生态位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武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生态位较低且相近,但是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武陵山区重庆段的7个区县中,石柱、酉阳、黔江、丰都4个区县的特色农业发展的综合生态位水平较高,秀山、武隆、彭水特色农业发展的综合生态位水平较低。为了提高武陵山区特色农业综合生态位水平,需要对武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生态位加以错位、扩充、协调,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提升武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
生态位理论 武陵山区 特色农业 创新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