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46)
- 2023(13058)
- 2022(10481)
- 2021(9440)
- 2020(7520)
- 2019(16702)
- 2018(16129)
- 2017(30572)
- 2016(16538)
- 2015(18237)
- 2014(18054)
- 2013(17999)
- 2012(17025)
- 2011(15267)
- 2010(15694)
- 2009(14629)
- 2008(14636)
- 2007(13433)
- 2006(12336)
- 2005(11687)
- 学科
- 济(78948)
- 经济(78859)
- 业(75113)
- 企(67605)
- 企业(67605)
- 管理(60000)
- 业经(28959)
- 农(26784)
- 方法(26080)
- 财(23031)
- 中国(22635)
- 地方(20773)
- 农业(19802)
- 数学(17946)
- 数学方法(17779)
- 技术(17735)
- 务(17271)
- 财务(17250)
- 财务管理(17226)
- 企业财务(16296)
- 制(15749)
- 和(15044)
- 策(14024)
- 理论(13811)
- 学(13351)
- 划(13238)
- 发(13231)
- 贸(12841)
- 贸易(12826)
- 易(12390)
- 机构
- 学院(246543)
- 大学(238298)
- 济(101452)
- 经济(99425)
- 管理(92349)
- 研究(89089)
- 理学(77463)
- 理学院(76586)
- 管理学(75501)
- 管理学院(75065)
- 中国(69636)
- 科学(55869)
- 京(53090)
- 农(49868)
- 财(47371)
- 所(47289)
- 研究所(42563)
- 江(41047)
- 中心(39228)
- 农业(39180)
- 业大(38695)
- 财经(36289)
- 北京(34099)
- 院(33190)
- 经(32821)
- 州(32493)
- 省(31374)
- 范(30830)
- 师范(30442)
- 经济学(29598)
- 基金
- 项目(157191)
- 科学(123364)
- 研究(114407)
- 基金(111362)
- 家(98632)
- 国家(97658)
- 科学基金(83042)
- 社会(72172)
- 社会科(68325)
- 社会科学(68308)
- 省(65236)
- 基金项目(58143)
- 自然(53621)
- 划(53157)
- 自然科(52315)
- 自然科学(52298)
- 自然科学基金(51399)
- 教育(50315)
- 编号(45740)
- 资助(44615)
- 发(40368)
- 业(37299)
- 成果(36188)
- 重点(36043)
- 创(36021)
- 课题(33257)
- 部(32953)
- 创新(32801)
- 发展(32187)
- 展(31648)
- 期刊
- 济(128251)
- 经济(128251)
- 研究(75060)
- 中国(56715)
- 农(48249)
- 管理(41414)
- 学报(40357)
- 财(39023)
- 科学(38823)
- 农业(33364)
- 大学(30331)
- 学学(28935)
- 教育(25989)
- 融(25262)
- 金融(25262)
- 业经(24268)
- 技术(23243)
- 业(19808)
- 经济研究(19412)
- 财经(18335)
- 问题(16387)
- 经(16008)
- 技术经济(14133)
- 科技(13027)
- 世界(12809)
- 现代(12803)
- 贸(12702)
- 商业(12235)
- 版(11850)
- 资源(11560)
共检索到3955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永岸,沈康达,李宏国,曾昭权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民族众多,土地辽阔。耕地不足,山多耕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全省人均耕地只有1.25亩,比全国人均耕地还少。但人均占有土地总面积比全国人均多3亩左右,这是云南土地资源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修筑铁路和公路、建设工厂、发展城镇,还要占用大量的耕地,人均耕地将越来越少。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复杂,社会经济条件特殊。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94%,山地的开发和利用是云南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人们已经把发展农业生产的注意力逐步转移到山地。山地目前为我们提供的生活资料与农耕地比较起来,数量是很小的。云南有比农耕地大15倍的山地,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浩春杏
解决就业问题是当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大课题,该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失业现状、未来就业的前景,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措施,重点通过对再就业的人口学分析,提出对于结构性、素质性、摩擦性失业,需要在原有的再就业应对措施基础上另辟蹊径,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解决再就业问题:更新传统就业观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人力资源的流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坤 朱树贞 徐明 李荣福 陈松
云南拥有大量适宜栽桑养蚕的山地。栽桑养蚕在山区具有明显的比较效益优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蒙自县冷泉基地发展山地蚕桑的调查分析,推断云南可建成规模化的优质原料茧基地。
关键词:
山地 栽桑养蚕 效益
[期刊] 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慕农 李德生
“干瘠山地”泛指土层薄、肥力低、干旱、草木稀疏的山地丘陵。山东省“干瘠山地”面积约46.7万公顷,加上疏、残林“干瘠地”,将达到66.7万公顷。山东省人多地少,“干瘠山地”小地貌多种多样,适宜多种植物生长,仍是宝贵的资源。作者从资源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出发,分析了重建“干瘠山地”植被,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做到林牧并举,造林种草与产品综合加工并举的途径,以期达到保护和利用资源与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的目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永平 ,黄文波
中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经济的起飞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农业的起飞,农业不仅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和劳动力,并且农业的高生产率和稳定发展是工业持续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繁荣的根本保证,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奇多的国家,农业更是维系着国计民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在改革之初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万金
江苏省响水县在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中,大力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收到显著成就。据不完全统计,“七五”期间共转化农业科技成果103项,直接经济纯收益4.7亿元;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比1985年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永岸
开发整治山地是云南省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但目前对山地的研究既不深入又不系统,对山地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并不甚了解,导致对山地的开发带有很大盲目性,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对山地的调查研究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和重视。本文拟就云南山地的利用和整治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云南山地的主要特征 (一)、山多耕地少,地形复杂,具有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梅士建
当前,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而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则是加快其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笔者认为,采取的对策应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为龙头企业上市创造良好环境;加大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革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其尽快达到上市规模;积极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多渠道进入证券市场;加快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等等。
关键词:
龙头企业 资本市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夏杰长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要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内需、解决城乡居民民生、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等目标结合起来。当前,特别要支持中小服务企业发展,要大力支持农村服务业发展,通过农村服务业发展来解决农民的民生问题;要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作为突破口。
关键词:
服务业 扩大内需 途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边际
企业改革十余年的历史进程表明,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改革道路,它们共同的基点都是建立在如何正确处理和协调责、权、利三者关系的框架之中。客观地分析,尽管企业权力的落实还要继续进行,企业利益的格局还在不断调整,但从改革大局及政策环境来讲,权力与利益关系还是发生了很大变化。若要使权力得以具体、利益要能实现,尚要有企业内部责任的强化来完成,而企业内部责任的强化首要的问题是应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洪菊生 侯元兆
本文提出了“分类经营是热带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论断,并通过中国林业发展的“分类经营”理论,及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实施的ITTO中国海南热带林业发展示范项目的中期实验结果,给予了实证分析。文章指出,热带森林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包括技术、经济、社会,甚至政治、文化、伦理的因素在内的综合性问题,必须用“系统论”的观点从更大的背景下考虑解决。而以往的教训是局限于林业、局限于技术。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晓光
本文指出实施生态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和重大现实意义,论述了实施生态工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原则,并详细构建了发展生态工业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生态工业 途径与对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文红 施建军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生态工业的模式规划现代工业生产,而热电联产将是节约能源、水源和保护环境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阐述了在热电联产引入生态工业的建设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是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重要的开拓。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给出了其经济和环境的效益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