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34)
- 2023(15876)
- 2022(12858)
- 2021(11736)
- 2020(9409)
- 2019(21041)
- 2018(20784)
- 2017(39794)
- 2016(21411)
- 2015(23880)
- 2014(23818)
- 2013(23891)
- 2012(22574)
- 2011(20406)
- 2010(20958)
- 2009(19853)
- 2008(19680)
- 2007(18372)
- 2006(16952)
- 2005(15925)
- 学科
- 济(116700)
- 经济(116569)
- 业(93360)
- 企(75449)
- 企业(75449)
- 管理(72020)
- 农(48372)
- 方法(36478)
- 业经(35553)
- 农业(32668)
- 中国(31986)
- 财(30455)
- 地方(29064)
- 数学(27615)
- 数学方法(27452)
- 制(22753)
- 务(20773)
- 财务(20752)
- 财务管理(20727)
- 企业财务(19688)
- 技术(19342)
- 策(18465)
- 体(17426)
- 和(17265)
- 学(17265)
- 贸(16955)
- 贸易(16939)
- 银(16435)
- 银行(16418)
- 划(16396)
- 机构
- 学院(320048)
- 大学(309868)
- 济(148750)
- 经济(146070)
- 管理(124852)
- 研究(111427)
- 理学(105267)
- 理学院(104215)
- 管理学(103053)
- 管理学院(102446)
- 中国(89805)
- 财(66997)
- 京(65934)
- 科学(61825)
- 农(61389)
- 所(56127)
- 江(52717)
- 财经(51543)
- 中心(51216)
- 研究所(49655)
- 业大(46633)
- 经(46512)
- 农业(46033)
- 经济学(44897)
- 北京(42504)
- 州(40963)
- 经济学院(40112)
- 范(39929)
- 师范(39650)
- 院(39454)
- 基金
- 项目(196677)
- 科学(156863)
- 研究(151687)
- 基金(141556)
- 家(120765)
- 国家(119476)
- 科学基金(103684)
- 社会(100609)
- 社会科(95052)
- 社会科学(95027)
- 省(79336)
- 基金项目(74352)
- 教育(67117)
- 划(63602)
- 编号(62762)
- 自然(61573)
- 自然科(60076)
- 自然科学(60064)
- 自然科学基金(59045)
- 资助(56095)
- 成果(50261)
- 发(48886)
- 重点(43576)
- 部(43529)
- 创(43226)
- 课题(43111)
- 国家社会(41763)
- 业(41090)
- 发展(40795)
- 展(40145)
- 期刊
- 济(190274)
- 经济(190274)
- 研究(101960)
- 中国(73097)
- 农(63107)
- 财(54335)
- 管理(50791)
- 科学(43074)
- 农业(41927)
- 学报(41846)
- 融(36713)
- 金融(36713)
- 业经(35800)
- 大学(34107)
- 学学(32642)
- 教育(31614)
- 技术(30780)
- 经济研究(28639)
- 财经(26827)
- 问题(25123)
- 经(23416)
- 业(21896)
- 技术经济(19795)
- 世界(19056)
- 贸(17133)
- 经济问题(17093)
- 商业(16148)
- 农村(16123)
- 村(16123)
- 现代(16055)
共检索到5201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劳动就业是重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着深化改革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国有林区,尤其是森工企业,劳动力过剩一直是困扰林业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林业劳动部门的工作难点之一。通过调查实践证明,在林区发展农业经济是转移林区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冯景波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然而文化程度偏低,素质较差,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 1、城市经济的发展,目前难于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而能够保证劳动生产率持续稳定提高的条件是加快工业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章爱群 章胜勇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而如何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则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认为,小城镇建设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并且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
农村 富余劳动力 小城镇建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青
本文从分析“三农”问题入手 ,切入“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重大课题 ,遵循科学发展观之要求 ,提出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思路与相应对策 ,强调了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高度来把握与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现代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杰 费明胜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本文论述了中小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制约中小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原因,以及未来中小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趋势,最后,提出了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农村富裕劳动力 劳动密集型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文福
自改革开放以来 ,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 ,仍面临较多难点 ,诸如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 ,乡村富余劳动力众多且素质低下 ,转移服务体系不健全 ,二元体制转型缓慢 ,各省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跨省区转移竞争激烈等。针对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促进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思路和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吕世辰 任媛
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在回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从转移的历史和现状入手指明与WTO直接相联系的转移,并进一步完善了WTO背景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思路: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领域,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活动空间,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来安排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坚持灵活多样的转移方式,并辅之以相应的土地政策,要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好服务工作。
关键词:
WTO机制 农村富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勋来 李国平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产业间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是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转移。这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实证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同时揭示了我国劳动力转移效应的时间阶段性与区域差异性。
关键词:
农村 富余劳动力 资源配置 劳动生产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承礼 涂文明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事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大局。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制度创新的特征、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等多方面论证了渐进式的转移是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必然选择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构建稳健转移途径的现实思考。
关键词:
农村富余劳动力 渐进特质 现实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章新华
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而农村全面小康的重点之一就是怎样有效地转移富余劳动力,对此,党的十六大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
[期刊] 改革
[作者]
中央党校第23期一年制中青班第4课题组 张松涛
【背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重庆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明确提出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200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重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谭永生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和规模正趋于平缓,未来实现转移的难度在逐渐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有新的定位。通过对2010~2030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的估算,本文认为继续实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并逐步把进城的农民工转化为当地的市民;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实现"双向"流动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一条根本出路和理性选择。
关键词:
农村富余劳动力 市民化 返乡创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冬梅 豆志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进行,内蒙古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内蒙古也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既为内蒙古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又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形成了巨大压力。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有效的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将显得尤为重要。 一、内蒙古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内蒙古是一个地处祖国北疆,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务伟 张福明 杨学成
本文在对山东省2421位农业转移劳动力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频数分析法、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程度与其土地处置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程度与其土地处置方式的社会化程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其中,转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时间对其土地处置方式的影响力最大,是否异地转移的影响力次之,家庭劳动力转移率的影响力最小。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刚 陈建成
在对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劳动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劳动力再就业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林区劳动力城市就业不充分、林区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以及就业观念上存在误区等影响林区劳动力转移的障碍,指出国有林区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主要包括内部转移途径和林业外部转移途径,提出促进国有林区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强制度保障,多渠道拓宽就业途径,劳动者个人要转变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关键词:
国有林区 劳动力 转移途径 再就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