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43)
- 2023(11196)
- 2022(9289)
- 2021(8372)
- 2020(6690)
- 2019(14968)
- 2018(14482)
- 2017(26719)
- 2016(14371)
- 2015(15844)
- 2014(15307)
- 2013(15093)
- 2012(14431)
- 2011(13280)
- 2010(13493)
- 2009(12333)
- 2008(12065)
- 2007(10922)
- 2006(10079)
- 2005(9299)
- 学科
- 济(67040)
- 经济(66994)
- 业(44125)
- 管理(42375)
- 企(34541)
- 企业(34541)
- 地方(23891)
- 中国(22888)
- 农(20162)
- 方法(19408)
- 技术(18807)
- 业经(17747)
- 数学(15752)
- 数学方法(15611)
- 农业(14295)
- 地方经济(13603)
- 技术管理(13090)
- 发(12155)
- 学(12096)
- 融(12088)
- 金融(12087)
- 银(11998)
- 银行(11972)
- 制(11811)
- 行(11745)
- 环境(11405)
- 财(11059)
- 贸(10966)
- 贸易(10949)
- 易(10459)
- 机构
- 学院(203376)
- 大学(199694)
- 济(87624)
- 经济(85868)
- 研究(77205)
- 管理(77071)
- 理学(65036)
- 理学院(64195)
- 管理学(63258)
- 管理学院(62857)
- 中国(58402)
- 科学(46236)
- 京(43940)
- 所(39294)
- 财(37798)
- 农(35475)
- 研究所(35317)
- 中心(34457)
- 江(33785)
- 范(29797)
- 师范(29542)
- 财经(28679)
- 业大(28648)
- 院(28235)
- 北京(28172)
- 农业(27266)
- 州(27135)
- 经济学(26152)
- 经(25934)
- 省(25020)
- 基金
- 项目(133675)
- 科学(107051)
- 研究(101964)
- 基金(94248)
- 家(82468)
- 国家(81694)
- 科学基金(70163)
- 社会(65873)
- 社会科(62563)
- 社会科学(62554)
- 省(56062)
- 基金项目(49723)
- 划(46041)
- 教育(45788)
- 自然(42438)
- 自然科(41498)
- 自然科学(41490)
- 编号(40847)
- 自然科学基金(40740)
- 发(36577)
- 资助(36265)
- 创(34113)
- 成果(32754)
- 重点(31047)
- 创新(30941)
- 课题(30279)
- 发展(29952)
- 展(29436)
- 部(28392)
- 国家社会(27410)
- 期刊
- 济(107537)
- 经济(107537)
- 研究(66215)
- 中国(52828)
- 农(34086)
- 管理(33231)
- 教育(30221)
- 科学(29582)
- 学报(28707)
- 财(26967)
- 农业(23474)
- 融(22032)
- 金融(22032)
- 大学(21936)
- 技术(20461)
- 学学(20227)
- 业经(19374)
- 经济研究(16901)
- 财经(13974)
- 业(13754)
- 问题(13496)
- 科技(12916)
- 经(12351)
- 技术经济(12002)
- 坛(10869)
- 论坛(10869)
- 资源(10334)
- 商业(10313)
- 图书(10205)
- 贸(10018)
共检索到3322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春成
<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部署,对各地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区域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应的认知层面有四个方面的新要求,简言之:重在产业;根在创新;出路在改革和生态建设;关键在主体能级提升。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丁志勇
<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明确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金融机构应深入贯彻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向“新”而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机遇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包括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和新型基础设施。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邓宇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广泛兴起、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新态势,中国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顺应全球科技革命新趋势、前沿科技创新潮流,也是通过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逐步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新一轮经济增长。新质生产力聚焦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主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本文认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科技金融体系和科技投融资服务。围绕科技创新发展,中国的科技金融建设明显加快,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及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发挥着愈加突出的作用。本文从广义范畴出发,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背景,阐释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践,兼论科技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归纳总结中国科技金融的创新探索。同时,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和科技金融发展的高标准,提出中国需要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长远战略考量,深化科技金融创新,构建兼具政策引领和市场化配置的科技金融体系,着眼于建立健全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到配套投融资服务,再到科技产业市场化和规模化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生态,发挥各类金融主体功能作用,增强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科技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以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寒 张晓宁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认识和把握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内涵、推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于推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建设、焕发农业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4月19—2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了全校师生党员“同上一堂课”暨未来农业与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专题报告会,经济管理学院在建院88周年之际,举办了“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学术论坛”,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本次论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围绕“认识新质生产力,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认识与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与现实意义”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展开分析与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有深度、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成果。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琪红 陈云贤 常远
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而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立足于中观经济学的区域资源生成理论,研究区域资源生成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如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指出,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而新质生产力是“新”与“质”的蜕变,是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跃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源泉;区域资源生成是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资源生成领域的“三类资源”能催生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新力量;资源生成领域的“三个层面”可以突破关键技术、保证基本民生、推动绿色低碳,是新质生产力的新突破;资源生成领域的供给侧“三驾马车”从要素供给、环境供给、市场供给三个维度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是成熟市场经济的典型模式,成为区域资源生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同时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超前引领作用,以赋能高质量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邱斌 易昱玮 孙少勤
人工智能(AI)从供给侧(生产要素配置的结构性调整)、需求侧(平台主导下的消费二元边际扩大效应)及技术端(劳动力技能结构再调整)等维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与此同时,AI创新赋能下的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出口附加值、加强国内与国际生产网络的协同创新效应等,提升外贸企业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贸易模式创新,助推外贸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作用下,数字经济在外贸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凸显。应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高质量、稳定的数字化支持提升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运营效率;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基础制度与法律法规建设,有效激励外贸企业的创新和协同;提升数字治理水平,确保数据在外贸和跨境电商领域的高效与安全应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方晓霞 李晓华
加快颠覆性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颠覆性技术的演化、新兴产业的成长都离不开应用场景的支撑。新兴技术的应用场景具有多样性、规模性、演进性、协同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在其“工程化—商业化—产业化”动态演进过程中发挥着技术验证、需求验证和生态构建的作用。实践中,促进一些突破既有法律和政策边界的创新在特定场景中的应用,需要提升政策适配性。为此,应坚持统筹设计,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增加场景供给,加大场景示范推广力度;提升场景创新能力,夯实场景创新基础;培育融合创新生态,优化服务保障。最终,通过创新、构建和发展应用场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
颠覆性创新 应用场景 新质生产力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波 曾丽丹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的重要命题,数字金融发展为加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采用2011—2021年我国286个地级市的数据系统测度并分析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实证考察数字金融对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加快推动区域新质生产力形成;通过增强创业活跃度和优化产业结构,数字金融促进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强度持续提升,科技生产力增长更为明显;受数字鸿沟制约,数字金融对缺乏区位优势及经济基础薄弱城市的新质生产力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金融 高质量发展 熵权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继飞 万晓榆
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如何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及时空特征,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首要任务。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构建涵盖新质人才资源、新质科学技术、新质产业形态和新质生产方式四个维度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Critic-Topsis综合评价法、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含西藏地区港澳台地区)2012—2021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距及动态规律。研究发现:2012—2021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多数省份的新质人才资源、新质科学技术、新质生产方式和新质产业形态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东部地区区域内差距最大,东部与东北地区区域间差距最大,30个省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研究识别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郭冠清 谷雨涵
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首先对传统教科书的生产力范畴、生产力核心要素、生产力核心命题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马恩经典作家的生产力理论;然后,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进行了研究,概括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对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最后从对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范畴进行了术语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内涵和形式进行了创新表述、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进行了创造性思考、构建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高质量发展引擎等方面概括总结了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原磊 张弛
<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刻把握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值我国内外部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之际——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大国竞争加剧,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现象新趋势。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1月29日至30日在陕西调研。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带动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罗昊雯 李正风
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全球科技发展新趋势,开放科学倡导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的自由、开放、合作、共享,极大地提高了科学知识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逻辑不谋而合,将是孕育新质生产力以抢占科学中心与创新高地的关键,也是世界各国争相角逐的全新赛场。中国近年来在开放科学方面取得跨越式进步,必须看到仍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因此探讨开放科学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具体作用并分析适合中国的开放科学治理模式。通过文献调研与比较分析方法,梳理和明确开放科学推动科研范式产生质变的重要意义,选取欧盟“地平线计划”、美国开放科学中心(COS)与中国OSID开放科学计划等实践为代表性案例,从规划政策、技能培训、评价体系与投入格局等方面对比不同开放科学模式的差异。透过科学治理视角发现,欧盟发展开放科学兼具宏观顶层设计与微观评价体系改革,从政策规划入手搭建起包括技能培训、评价体系与投入格局在内的完整开放科学发展网络,官方主导的统一性与各国共赢的协调性特征突出;COS强调多元投入与广泛参与的开放格局,以其OSF平台为核心依托形成一整套开放科学推广与实践模式;OSID以国家公益计划的方式先行尝试,有着良好的政策支持力度与期刊参与度,但存在布局完整性低与市场灵活性差等不足。在比较国际上不同开放科学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可通过加强科技规划、培养专业人才、完善评价体系和优化资助结构等途径构建中国式开放科学治理体系,以科技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
[期刊] 改革
[作者]
贾若祥 王继源 窦红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国区域之间异质性强,区域发展差异大,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大契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创新中心与区域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区域间协同融合,提高战略取向一致性,促进不同区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形成合力,不断将我国区域空间回旋余地大的优势转化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加快形成多极点支撑、多层次联动、网络化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和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山 原磊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生产依托,以高质量发展为内在要求的先进生产力,代表生产力的整体性升级与跃迁,对于抓住数字技术发展和变革的机遇,培育新产业,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乃至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当注重“点线面体”四维发力。一是聚焦重“点”,即以加强科技创新、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用好新型劳动工具与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为重点;二是全“线”发力,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彼此牵引,互为支撑;三是提质扩“面”,即根据自身条件在提升新质生产力质量的同时拓宽其应用范围与影响区域;四是全“体”协同,即与世界各国一起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全线发力 提质扩面 全体协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