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61)
2023(9739)
2022(8139)
2021(7227)
2020(5746)
2019(12937)
2018(12604)
2017(23322)
2016(12676)
2015(14068)
2014(13479)
2013(13438)
2012(12717)
2011(11768)
2010(12022)
2009(11004)
2008(10851)
2007(9886)
2006(9008)
2005(8264)
作者
(37929)
(31828)
(31464)
(29426)
(20046)
(15154)
(14068)
(12198)
(12022)
(11291)
(10795)
(10624)
(10225)
(10117)
(9773)
(9717)
(9328)
(9243)
(9110)
(9020)
(8005)
(7755)
(7647)
(7192)
(7175)
(7153)
(7026)
(6985)
(6459)
(6400)
学科
(59551)
经济(59515)
(38365)
管理(36145)
(29063)
企业(29063)
中国(20023)
地方(19892)
方法(18615)
(18454)
技术(15877)
数学(15621)
业经(15609)
数学方法(15483)
农业(12877)
(11130)
地方经济(11037)
技术管理(10859)
(10804)
贸易(10789)
(10743)
银行(10710)
(10525)
(10508)
(10472)
金融(10472)
(10360)
环境(10291)
(10104)
(9340)
机构
学院(181861)
大学(178005)
(78619)
经济(77057)
研究(68650)
管理(67967)
理学(57535)
理学院(56809)
管理学(55921)
管理学院(55568)
中国(51801)
科学(41971)
(39281)
(35604)
(35316)
(32903)
研究所(31934)
中心(30531)
(29681)
业大(28348)
农业(27677)
(25786)
师范(25521)
财经(25218)
北京(25081)
(24582)
(23755)
经济学(23492)
(22792)
(22310)
基金
项目(119025)
科学(94490)
研究(88381)
基金(84039)
(74009)
国家(73303)
科学基金(62472)
社会(57018)
社会科(54227)
社会科学(54215)
(49725)
基金项目(44400)
(40761)
教育(39471)
自然(38386)
自然科(37532)
自然科学(37525)
自然科学基金(36868)
编号(35120)
(32999)
资助(32914)
(28023)
成果(28010)
重点(27280)
发展(26757)
创新(26377)
(26313)
课题(25875)
(25077)
国家社会(23821)
期刊
(94799)
经济(94799)
研究(57728)
中国(45378)
(34015)
管理(28150)
学报(28134)
科学(27343)
教育(24180)
农业(23654)
(23192)
大学(21436)
学学(20004)
(19262)
金融(19262)
技术(17854)
业经(17558)
经济研究(15288)
(13395)
问题(12156)
财经(12150)
科技(10949)
技术经济(10745)
(10710)
商业(9439)
(9078)
论坛(9078)
(8968)
世界(8931)
图书(8884)
共检索到2921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郭铁成  
<正>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而要搞清楚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生产力。从哲学的角度看,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自然界获得生活资料的能力,它有三个构成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生产力是人们制造物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包括资本品、劳动力、土地三个生产要素。研究新质生产力要以哲学的生产力为指导,以经济学的生产力为依托,重在生产要素的形成和积累。不能把新质生产力停留在哲学概念上,也不能把新质生产力混同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等。
关键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原磊   张弛  
<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刻把握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值我国内外部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之际——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大国竞争加剧,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现象新趋势。
关键词: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星   李向前   金陶胜  
会计数据要素属于新型生产要素,加速会计数据要素的开发、流通和利用,对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从理解数智化时代会计数据要素内涵出发,探讨数智化时代会计数据要素的重要地位及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系统阐述会计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即通过自身发挥作用以及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发挥作用两种方式,逐渐渗透至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环节,提升各环节生产效率,进而催生新质劳动资料、创造新质劳动对象、培育新质劳动力,从而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然后,根据会计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从企业、行业和国家层面探索会计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现路径。最后,从推动高质量的会计数据要素供给、打破会计数据要素流通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加强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此打通会计数据要素在质量、合规、流通及应用等层面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夏方舟   张松培  
以土地要素为切入点,立足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内涵,剖析和刻画土地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基本路径,为切实提升土地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效果提供参考。提高劳动者“新素质”、创新劳动资料组合“新模式”、培育产业“新业态”、推动“新技术”革命性升级、全面深化改革“新动能”分别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首要任务、基础条件、核心支撑、关键动力、重要保障。土地要素通过满足新型空间诉求、平衡不同质态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技术革新突破、提升适应治理水平的作用机理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化利用土地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包括“吸引可达、流动支持、创造配置”“传统迭代、新型支撑、平衡协调”“精准供应、融合利用、五链协同”“知识支撑、创新网络、技术引导”“适应保障、刚弹统筹、短板弥补”等。未来,应当以土地要素为关键抓手,充分优化利用土地要素激发劳动者“新素质”、支撑劳动资料组合“新模式”、发展产业“新业态”、推动“新技术”革命性升级、深化土地要素制度改革赋予“新动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陆扬   王育宝  
在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以数据公共交易平台的建立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21年我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双重机器学习方法分析其作用机制与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可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异质性方面,数据要素市场化在高科教水平城市及一、二线城市中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而在低科教水平和三线及以下城市中无明显驱动效应。在作用机制方面,数据要素市场化通过引导市场整合、优化要素配置、重构创新范式等机制驱动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在调节机制方面,数据要素市场化通过产业升级转型、数字人才集聚与外资利用等渠道进一步激发数据要素的新质生产力促进效应。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即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焦方义   杜瑄  
生产要素会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为生产力质变创造条件,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变革,不同生产要素的共同作用带动技术进步,改变生产方式,形成新生产关系,助推生产力跃升,生产要素与技术、生产关系、产业互动促进生产力质变。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能够推动生产力变革和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催生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新质劳动对象;辅助传统生产要素释放价值,产生乘数效应,通过协同优化加快技术变革、复用增效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融合创新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以数智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新业态不断涌现、以数据算力服务为基础的新模式日新月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的新产业体系加快重构,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为此要积极培育数智技术人才,坚持构建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大力开发数据产业、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引导数据要素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董千里   董展  
依据集成场理论,将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划分为业内集成和业间集成两种不同系列的发展模式。针对业内集成发展模式,融入新质生产力要素,探讨其战略、运行、创新、突变等机制。首先,介绍了网链合成场元与新质生产力在物流业高级化、高质量发展中的交融机制,并基于网络货运、外包物流等研究了业内和业外、境内和境外、微观经济动能和宏观政策势能等的辩证统一关系。接着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在物流业集成优化中的分步整合与创新发展,讨论了物流集成高质量发展中的新质生产力导入以及需要完善的进阶机制等问题。通过集成场探方优一体化,为推动新质生产力融入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董千里   董展  
依据集成场理论,将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划分为业内集成和业间集成两种不同系列的发展模式。针对业内集成发展模式,融入新质生产力要素,探讨其战略、运行、创新、突变等机制。首先,介绍了网链合成场元与新质生产力在物流业高级化、高质量发展中的交融机制,并基于网络货运、外包物流等研究了业内和业外、境内和境外、微观经济动能和宏观政策势能等的辩证统一关系。接着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在物流业集成优化中的分步整合与创新发展,讨论了物流集成高质量发展中的新质生产力导入以及需要完善的进阶机制等问题。通过集成场探方优一体化,为推动新质生产力融入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冬梅   杨洋   李哲  
新质生产力兼具时代特殊性与历史一般性,与非新质生产力共同构成社会生产力体系。“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蕴含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突出表现在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本质形态和最终目标三方面。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作用:一要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各类理论基础的优劣势,避免落入固定单一的理论框架与思想体系而产生认识与实践误区;二要聚焦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与关键要素,强化国家创新体系的能力建设,加速进入新的“技术-经济”轨道;三要把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科技创新规律,推进科研范式变革与深度技术创新创业,实现更为高效的知识生产与配置;四要以科研、创新、生产与个人发展四类良性预期为导向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形成科技创新与制度革新密切结合的“社会能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醒   陈凤英  
在分析新质生产力构成要素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互动关系、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质变式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质变式发展的路径:凸显人本内蕴特性,助力新质技术技能劳动者培养;科学运用数智技术,推动劳动教育模式的融合发展;革新劳动教育内容,促进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松霞   吴福象  
从人力资源、创新平台、研发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成果五个方面建立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不同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进行总体及分维测度与评价,并分析驱动因素。研究得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整体及分维水平不高,且区域差距较大,尤其创新平台、研发能力及创新成果维度差距较大,较高水平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以及长三角三省一市,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特征;整体与分维层级特征明显,除创新环境维度外,其余维度的第五层级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区域,且人力资源、创新平台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研发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成果空间关联性较弱。人力资源、高技术产业水平、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松霞   吴福象  
从人力资源、创新平台、研发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成果五个方面建立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不同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进行总体及分维测度与评价,并分析驱动因素。研究得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整体及分维水平不高,且区域差距较大,尤其创新平台、研发能力及创新成果维度差距较大,较高水平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以及长三角三省一市,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特征;整体与分维层级特征明显,除创新环境维度外,其余维度的第五层级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区域,且人力资源、创新平台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研发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成果空间关联性较弱。人力资源、高技术产业水平、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鹏   张路阳  
<正>新质生产力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动力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
关键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丹  
<正>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站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创新理论又一次丰富发展,以指导新的发展阶段下新的发展实践。从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部署,再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系统阐述,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关键词: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丁志勇  
<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明确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金融机构应深入贯彻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向“新”而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机遇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包括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和新型基础设施。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