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47)
- 2023(18251)
- 2022(15034)
- 2021(13601)
- 2020(11174)
- 2019(25404)
- 2018(24987)
- 2017(47881)
- 2016(25971)
- 2015(29264)
- 2014(29501)
- 2013(29502)
- 2012(27717)
- 2011(25205)
- 2010(25746)
- 2009(24359)
- 2008(24452)
- 2007(22469)
- 2006(20253)
- 2005(18943)
- 学科
- 济(131497)
- 经济(131334)
- 业(95248)
- 管理(90309)
- 企(83229)
- 企业(83229)
- 方法(47213)
- 数学(37565)
- 数学方法(37270)
- 农(36535)
- 财(35850)
- 业经(35551)
- 中国(33910)
- 地方(30180)
- 制(27675)
- 农业(25453)
- 务(23857)
- 财务(23806)
- 财务管理(23756)
- 学(23581)
- 企业财务(22516)
- 和(21138)
- 环境(21129)
- 技术(20946)
- 贸(20830)
- 贸易(20814)
- 易(20103)
- 银(20090)
- 银行(20052)
- 体(19986)
- 机构
- 学院(390242)
- 大学(385248)
- 济(171643)
- 经济(168178)
- 管理(147614)
- 研究(136182)
- 理学(124496)
- 理学院(123123)
- 管理学(121453)
- 管理学院(120712)
- 中国(106677)
- 财(81975)
- 京(81917)
- 科学(80060)
- 所(70178)
- 农(67432)
- 财经(63195)
- 江(62917)
- 研究所(62568)
- 中心(61582)
- 经(56926)
- 业大(54818)
- 经济学(52805)
- 农业(52432)
- 北京(52370)
- 州(49148)
- 范(48876)
- 院(48600)
- 师范(48400)
- 经济学院(47279)
- 基金
- 项目(242964)
- 科学(191911)
- 研究(180866)
- 基金(175270)
- 家(151250)
- 国家(149855)
- 科学基金(128797)
- 社会(116491)
- 社会科(110409)
- 社会科学(110380)
- 省(97079)
- 基金项目(92167)
- 教育(81767)
- 自然(80400)
- 划(80054)
- 自然科(78446)
- 自然科学(78423)
- 自然科学基金(77074)
- 编号(73096)
- 资助(70764)
- 成果(59805)
- 发(57458)
- 重点(55036)
- 部(53641)
- 创(52928)
- 课题(51546)
- 创新(48883)
- 制(48590)
- 国家社会(48085)
- 业(47223)
- 期刊
- 济(209679)
- 经济(209679)
- 研究(122084)
- 中国(84362)
- 财(67607)
- 农(64201)
- 管理(60660)
- 学报(56479)
- 科学(54219)
- 大学(43453)
- 农业(42932)
- 融(41337)
- 金融(41337)
- 学学(41214)
- 教育(39108)
- 技术(36136)
- 业经(34320)
- 经济研究(32767)
- 财经(32760)
- 经(28345)
- 问题(26925)
- 业(24479)
- 技术经济(22587)
- 贸(21343)
- 世界(19925)
- 商业(18828)
- 现代(18808)
- 国际(18558)
- 版(17837)
- 统计(17736)
共检索到6169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徐铭辰 刘衡
发展循环经济既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绿色发展和实施“双碳”治理的关键路径,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基础之策。当前,装备制造领域对于发展循环经济优化“双碳”治理的制约因素和方法论缺少系统研究和探讨,对此,本文将重点阐述发展循环经济的难点痛点和模式路径。研究表明:我国装备制造领域发展循环经济主要面临协同发展模式尚未建立、企业战略制定和推进落实不到位、应用场景和服务供给不足等制约因素,可尝试建立面向碳中和的能源循环利用系统、循环制造系统、循环减碳系统,将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小循环”与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大循环”相结合,构建装备制造领域再生、共享、循环模式,提高能源利用、制造流程、运营过程中的资源效率,加快实现全产业链绿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碳中和 循环经济 再制造 碳排放 碳治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闫成钢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基于低碳经济理念下,要想确保我国装备制造业稳定持续地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企业就必须积极创新应用绿色低碳环保技术,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和特点合理制定低碳经济战略,优化改善企业绿色生产供应链,降低各个工作环节的能源损耗,并且要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污染物,影响到经济与生态环保的和谐发展。国家政府部门则要科学制定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督促相关企业要严格按照制度操作,优化改良内部能源结构,全面提高各项资源利用率。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装备制造业 实践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博文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是落实《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思维,厚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涵,体现了低碳经济发展与政策体系协同的整体布局,彰显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下"气候正义"的时代价值。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的实现,应当兼顾碳排放总量控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现实诉求,这是构建新发展理念下低碳循环经济运行体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确保落实全球气候治理国家自主贡献的大国智慧。新发展理念下,我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应当将产业结构低碳化作为科学方法,不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立法顶层设计,实现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促导南南气候变化多边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顾庆康 林乐芬
制造业大省的制造业低碳转型关系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局。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数据,分析样本省份制造业及其子行业的碳减排成效,并实证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省份制造业总体实现了制造业发展与碳减排目标的协同推进,但碳减排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且各子行业差异较大。实证发现,煤炭消费占比高是限制制造业碳减排的主要因素;提高产业发展质量、获得绿色技术专利、加大绿色金融支持等有助于促进制造业碳减排;行业人均资产是影响重点领域子行业碳减排成效的主要因素;是否涵盖高技术产业、煤炭消费占比、内部研发支出是影响非重点领域子行业碳减排成效的主要因素。推进制造业碳达峰应遵循“瞄准重点领域—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绿色创新—强化环境规制—加大财金支持”的路径。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制造业 碳减排 碳排放强度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瑾华 陈强远
中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的绿色转型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绿色转型研究由"增长的极限"转向"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从转型过程与转型绩效视角界定绿色转型内涵,并探究主动转型和被动转型两种方式对绿色转型的影响。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大视角梳理了体制机制障碍、意识障碍、技术障碍、资源障碍四重挑战,并阐述了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四大路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定环境规制措施;加快建立多效环境制度与工具体系;加快建立绿色制造管理体系;持续推动形成绿色消费体系。
关键词:
碳中和目标 制造业 绿色转型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帅 张曦 赵兴荣
制造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和碳排放大户,其碳减排效果直接决定了中国总体碳减排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本文以《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2030年减排目标为背景,首次使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考察了1995—2014年制造业碳排放演变的驱动因素,并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对2015—2030年制造业碳排放的潜在演化趋势进行了动态情景分析,进而比较了碳排放达峰过程中相关因素的贡献差异。结果显示:投资规模是导致制造业碳排放增加的首要因素,而投资碳强度和产出碳强度则是引致碳排放减少的关键因素;重工业和轻工业因其不同发展特征而呈现出碳排放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帅 张曦 赵兴荣
制造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和碳排放大户,其碳减排效果直接决定了中国总体碳减排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本文以《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2030年减排目标为背景,首次使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考察了1995—2014年制造业碳排放演变的驱动因素,并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对2015—2030年制造业碳排放的潜在演化趋势进行了动态情景分析,进而比较了碳排放达峰过程中相关因素的贡献差异。结果显示:投资规模是导致制造业碳排放增加的首要因素,而投资碳强度和产出碳强度则是引致碳排放减少的关键因素;重工业和轻工业因其不同发展特征而呈现出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差异化影响;在基准情景和绿色发展情景下,制造业碳排放在2030年之前均将持续增长,而在技术突破情景下,碳排放将有较大可能在2024年提早达峰;除绿色发展情景难以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外,其他两种情景设定下的制造业产出碳强度均可实现各阶段的预期下降目标;规模效应的减弱为碳排放达峰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投资碳强度和产出碳强度则为碳排放达峰提供了关键驱动力。政府需要进一步引导激励制造业企业增加以节能减排为目的的投资活动,在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措施和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创新的条件下,制造业将具有可观的碳减排潜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政 左晟吉 丁守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共同话题,在此背景下中国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本文梳理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动因与实施背景,表明"3060"目标与双循环战略的互融互通是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升级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接着分别从国内大循环的供给端和需求端以及国际大循环的角度阐释碳达峰、碳中和对高质量发展赋能的内在逻辑。最后,从完善碳排放交易价格机制以显示高质量发展经济信号,重构能源体系以发挥高质量发展改革潜力,扩大绿色需求以牢固高质量发展外部支撑,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激发高质量发展内在动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遵峰 赵爽 张春玲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伴随低碳经济的到来,低碳发展已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装备制造业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根本出路。本文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在对其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低碳经济下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创新能力 低碳经济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梁经伟 杨超 尹梦菲 钟世川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国内国际双循环与装备制造业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研究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提升的路径,并重点分析国内循环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循环显著促进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的提升,国际循环对处于价值链高端位置的经济体具有正向影响,对处于低端位置的经济体具有负向影响。中介效应表明:国内循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行业集中度双渠道实现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提升。调节效应表明:国际循环会抑制行业规模和技术进步对国内循环的提升作用,进而影响全球分工地位。以上研究结论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破除“低端锁定,高端封锁”困境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唐德才 仲凤霞 沈子琦
在吸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能源环境、碳排放方面11个关键指标的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模型,并选取2006-2010年的样本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总体欠佳,且各行业发展不平衡。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制造业 因子分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秦国伟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亟须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林业碳汇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是实现生态补偿与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载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和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我国日益坚实的经济基础、不断丰富的政策体系、日益繁荣的碳交易市场为促进林业碳汇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面对人均森林资源匮乏,林业碳汇发展基础薄弱,林业碳汇市场交易活跃度低、吸引力不强,林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挑战、林业碳汇发展后劲动力不足等问题,推动林业碳汇发展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重点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交易体系、增强发展保障、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寻求突破。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林业碳汇 碳排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怀宇 张子源 杜赫
通过定量化202家县域制造业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中碳减排实践的程度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构建了各实践之间、实践与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研究发现:绿色采购和创造共享价值(CSV)的程度低;绿色管理与绿色设计促进企业社会责任(CSR)推进、CSV开展、绿色采购和绿色营销,推进CSV促进绿色采购和绿色营销;绿色管理对环境绩效、绿色设计对运营绩效有正向影响,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对经济绩效有负向影响,推进CSR、开展CSV和绿色营销对绩效无明显影响。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企业加强开展CSV,积极以实现共同利益为前提与国内供应商合作推行绿色采购、推动绿色消费有助于全方位打通绿色经济"内循环"堵点,助力企业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怀宇 张子源 杜赫
通过定量化202家县域制造业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中碳减排实践的程度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构建了各实践之间、实践与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研究发现:绿色采购和创造共享价值(CSV)的程度低;绿色管理与绿色设计促进企业社会责任(CSR)推进、CSV开展、绿色采购和绿色营销,推进CSV促进绿色采购和绿色营销;绿色管理对环境绩效、绿色设计对运营绩效有正向影响,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对经济绩效有负向影响,推进CSR、开展CSV和绿色营销对绩效无明显影响。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企业加强开展CSV,积极以实现共同利益为前提与国内供应商合作推行绿色采购、推动绿色消费有助于全方位打通绿色经济"内循环"堵点,助力企业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易露霞 王一明 贺晋
近年来,广东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正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本文指出广东装备制造业仍未摆脱以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成本、外资高依赖为竞争特点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剖析了其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竞争模式单一等问题,从走低碳化之路、发展高端智能化产业、完善竞争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广东装备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