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39)
- 2023(10591)
- 2022(8602)
- 2021(8076)
- 2020(6123)
- 2019(14024)
- 2018(13842)
- 2017(24642)
- 2016(14426)
- 2015(16084)
- 2014(16143)
- 2013(15505)
- 2012(14865)
- 2011(13741)
- 2010(14186)
- 2009(12853)
- 2008(12491)
- 2007(11722)
- 2006(10807)
- 2005(10054)
- 学科
- 济(61238)
- 经济(61179)
- 农(49337)
- 业(40945)
- 农业(33149)
- 管理(26888)
- 中国(26833)
- 地方(21504)
- 教育(20055)
- 业经(19301)
- 企(17608)
- 企业(17608)
- 发(16329)
- 方法(13818)
- 发展(13644)
- 展(13517)
- 农业经济(12660)
- 学(11949)
- 数学(11923)
- 制(11885)
- 数学方法(11802)
- 财(11257)
- 技术(10483)
- 地方经济(10275)
- 银(10104)
- 银行(10088)
- 行(9921)
- 理论(9893)
- 贸(9879)
- 贸易(9868)
- 机构
- 学院(199086)
- 大学(195434)
- 济(80434)
- 经济(78609)
- 研究(77570)
- 管理(68123)
- 理学(57693)
- 理学院(56941)
- 管理学(56006)
- 管理学院(55613)
- 中国(55103)
- 农(52224)
- 科学(44960)
- 京(43598)
- 所(39359)
- 农业(39210)
- 范(37606)
- 师范(37382)
- 研究所(35256)
- 中心(34973)
- 财(33958)
- 江(33727)
- 业大(33715)
- 教育(32036)
- 师范大学(29951)
- 北京(28355)
- 院(26773)
- 州(26633)
- 省(25561)
- 财经(25524)
- 基金
- 项目(124414)
- 研究(102491)
- 科学(99316)
- 基金(84927)
- 家(72621)
- 国家(71688)
- 社会(64173)
- 科学基金(60230)
- 社会科(60105)
- 社会科学(60096)
- 省(52623)
- 教育(51210)
- 编号(46218)
- 基金项目(44299)
- 划(43962)
- 成果(39527)
- 发(35022)
- 课题(34371)
- 自然(33622)
- 自然科(32763)
- 自然科学(32759)
- 资助(32335)
- 自然科学基金(32138)
- 农(30557)
- 发展(29199)
- 重点(28822)
- 展(28652)
- 部(28636)
- 年(28474)
- 性(26978)
- 期刊
- 济(105447)
- 经济(105447)
- 研究(70444)
- 中国(60311)
- 农(59218)
- 教育(52651)
- 农业(40344)
- 学报(28862)
- 科学(28294)
- 大学(24459)
- 业经(24444)
- 财(22965)
- 融(22125)
- 金融(22125)
- 学学(21749)
- 管理(21611)
- 技术(20033)
- 业(18271)
- 农业经济(15165)
- 问题(14718)
- 农村(14677)
- 村(14677)
- 经济研究(13796)
- 职业(12959)
- 财经(12166)
- 世界(11867)
- 版(11598)
- 经济问题(11116)
- 发(10603)
- 经(10566)
共检索到3320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治邦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中国当前急需大力推进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资源再配置过程,对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中国农业问题的核心,而且也是中国21世纪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主题。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治邦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客观必然现象。我国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方向、层次以及转移的成败、转移的社会影响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转变、更新农村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农民素质 农村教育 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吴坤
本文基于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比较突出的就业机会问题、能力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研究从信息化角度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可能途径,指出利用信息化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是可行的途径又是一次机遇,并提出了以信息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 剩余劳动力 转移 信息化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罗斌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农村人口占比很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广泛接受的传统定义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而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村劳动力。据官方数据"十三五"期间每年会有近300万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的文化状况与科技水平都很低。未受过较高程度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其创新能力、适应能力较差,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淡薄,通常只能滞留于依靠传
关键词:
劳动力 新生代农民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郭丽英
近年来在徐州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一系列困难,如仍属江苏省内低水平、比较无序、转移层次较低、转移压力大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重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但是徐州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目前和未来几年转移劳动力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结合徐州的实际,本文提出若干促进本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职业教育 转移 对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彭尚平 张涛 曹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合理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职业教育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的相关对策:转变办学观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专项培训、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冬冬 高旺盛
本文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解决途径。从农村教育这一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隐含实现条件出发,提出农村教育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因素,进一步分析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业转型、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非农产业等要求的不适应性;根据农村教育的瓶颈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农村教育 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叶迎
站在理论的角度看,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矛盾。化解这些矛盾,是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构建的出路所在。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机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雅丽
本文从“阳光工程”这一培训转移劳动力的有效措施出发,通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人力资源现状以及农民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得出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阳光工程”,开展农民培训,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重要举措。在总结发达国家发展农村教育培训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开展农民培训、科学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颜银根
文章综合发展经济学Lewis模型和新经济地理学Krugman模型,构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转移的空间经济模型,根据2005-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和2010-2012年河南省109个县两个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和双重差分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产业转移效应。研究表明:(1)当前针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补贴政策并无"产业转移效应",而存在"城市化效应"。(2)"就地转移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同样不存在"产业转移效应",而其"城市化效应"更强;唯有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劳动力培训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颜银根
文章综合发展经济学Lewis模型和新经济地理学Krugman模型,构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转移的空间经济模型,根据2005-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和2010-2012年河南省109个县两个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和双重差分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产业转移效应。研究表明:(1)当前针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补贴政策并无"产业转移效应",而存在"城市化效应"。(2)"就地转移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同样不存在"产业转移效应",而其"城市化效应"更强;唯有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在区域一体化水平突破"门槛值"时才有"产业转移效应"。文章研究的重要启示是:中西部地区若以促进城市化为目的,选择"就地转移劳动力"补贴更有效;而若以吸引产业转移为目的,则一方面需要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劳动力培训进行补贴,另一方面需要着重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同时,若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产业转移效应,则需要改变现有的培训补贴方式,由向政府培训提供补贴转为向企业培训提供补贴。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平华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敬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布俊峰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助于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改善就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职业教育在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村劳动力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职业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职业教育经费短缺,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不足。建议在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深化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指导服务等方面实现创新。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 剩余劳动力 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