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
- 2023(48)
- 2022(50)
- 2021(33)
- 2020(32)
- 2019(73)
- 2018(105)
- 2017(198)
- 2016(59)
- 2015(42)
- 2014(47)
- 2013(47)
- 2012(41)
- 2011(34)
- 2010(41)
- 2009(22)
- 2008(40)
- 2007(26)
- 2006(29)
- 2005(15)
- 学科
- 济(208)
- 经济(207)
- 管理(129)
- 业(103)
- 中国(97)
- 农(93)
- 建设(93)
- 和(85)
- 业经(81)
- 地方(77)
- 易(74)
- 电子(74)
- 贸(74)
- 贸易(74)
- 组织(70)
- 网上(70)
- 网上贸易(70)
- 农业(64)
- 书(59)
- 藏(59)
- 藏书(59)
- 企(58)
- 企业(58)
- 发(50)
- 产业(47)
- 信息(47)
- 总论(44)
- 财(44)
- 信息产业(42)
- 生活(39)
- 机构
- 学院(718)
- 大学(690)
- 济(285)
- 经济(280)
- 管理(278)
- 理学(251)
- 理学院(244)
- 管理学(240)
- 管理学院(238)
- 研究(235)
- 中国(165)
- 科学(156)
- 京(144)
- 师范(144)
- 范(144)
- 中心(127)
- 师范大学(117)
- 财(109)
- 所(106)
- 州(104)
- 研究所(100)
- 图书(97)
- 江(97)
- 北京(95)
- 书馆(94)
- 图书馆(94)
- 社会(91)
- 院(90)
- 省(81)
- 经济学(79)
共检索到11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彬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
关键词:
全域旅游 国际旅游业 旅游消费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阳
文化和旅游都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重要方式。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完善国家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和增强文化自信。各地的创新实践为文化和旅游在公共服务层面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资源、服务和平台要进一步互通互融,在"主客共享"理念下,以重点工作为突破口,打造特色化、多样化、立体化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更加广泛地融入并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从儿童积木游戏到童谣表演,再到古典诗歌诵读,蕴含着儿童自我生命的初始萌动及个体生命成长的发端,其间所显明的基本路径为天赋能力的舒展、审美节奏的浸润与诗性文化的濡染。儿童生活的开启乃是从身体出发,以感性能力的激活与审美节奏感的唤起为中心,逐步敞开儿童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切实地理解儿童美好生活的内在可能性,进而引导这种可能性的展开,由此而显现一种以儿童教儿童,就着儿童美好生活敞开的内在可能性而切实地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路径。重新认识儿童,在共生关系中开启儿童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烁
马克思正义观,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长期的历史实践,吸收、借鉴人类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成果,并且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创新,形成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公平正义理论。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频频活跃在我们身边,需要正确解读马克思正义观,并以此指导社会发展,为解决中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正义观 美好生活 社会公平正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衣永红 孙晶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环节,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维度。乡村文化振兴根本上是要对乡村文化生活进行建构,因此要努力挖掘乡村生活的故乡文化、民风文化和生态文化意蕴。其着力点一方面是向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中寻找资源,另一方面是基于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引领乡村文化生活新风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邱海洋
文章首先采用投影寻踪统计评价方法对我国区域美好生活水平和企业家精神进行衡量,然后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企业家精神对区域美好生活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区域美好生活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企业家精神对区域美好生活水平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市场化程度、政府影响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区域美好生活水平也具有正向影响,而人口密度对区域美好生活水平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采用TOPSIS评价法的检验进一步显示出结果的稳健性。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飞
文章在论述发扬光大伟大建党精神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着重就如何发扬光大伟大的建党精神,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嵩 范斐 王雪利
通过测度区域、城乡和产业三个层面的平衡与充分发展水平,以平衡充分发展耦合协调度为门槛变量,分析了区域、城乡和产业平衡充分发展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影响机制,并从这三个层面量化了中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深度和广度,提出相较于充分发展,区域、城乡和产业的平衡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任青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时代越向前,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愈发凸显;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契合。
关键词:
教育优先 重要先手棋 人民的美好期待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巫强 胡蕾
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趋向高级化与多样化,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文章匹配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基准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发展显著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通过满足物质性需要、心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分析发现,乡村经济、生活与治理数字化通过提高收入、促进生活便利及增强政府公信力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同时,新冠疫情弱化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发展对中青年与男性的幸福感提升作用更强。文章结论为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臧旭恒
<正>长期以来,消费需求不足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成为基本的经济发展战略。需求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动力转型,使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此背景下,孙豪等著《从消费增长到消费升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路径研究》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探索了消费从水平提高到结构升级再到美好生活实现的递进性发展。整体而言,该书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框架系统。该书主要包括消费增长、消费升级与美好生活三篇。消费增长部分有七章,围绕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开展了系列研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丽
加速实现农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事关新时期我国农业产业革命发展的战略性需求,更是保障人民群众舌尖安全、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集体学习时,针对食品安全提出了“四个最严”指示,其中首要的即为最严谨的标准。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强调指出,要“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课题组 张树华 郑建君 王阳亮 陈承新 韩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北京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工作和首都发展的重要指示和系列讲话精神,以群众诉求为驱动,扎实推进接诉即办改革,走出了一条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本文系统回顾了5年来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点,以五个“坚持”总结北京以接诉即办牵引超大城市治理的具体做法和实践创新。同时,概括、提炼了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的成效与经验及其在全国的示范意义与价值。目前,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形成了党建引领、主动治理、法治保障、协同共治、科技赋能等共同支撑的崭新城市治理体系,据此并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接诉即办改革未来5至10年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廖朝明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PPP高质量发展,2019年10月29—30日,由财政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河南省人民政府指导,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主办,河南省财政厅、郑州市人民政府、全国工商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和环境商会共同承办的"2019第五届中国PPP发展(融资)论坛"在河南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召开。财政部党组
关键词:
PPP 公共服务领域 第五届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松
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实践最新成果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价值上追求“人民本位”,在过程上实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在结果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了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契合。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又深化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社会基础,二者之间形成有机互动。在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政治领导机制、制度供给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人民性”“全方位性”和“高品质性”,并通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拓宽民主的实践空间、提高民主体制的治理效能,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