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55)
2023(9900)
2022(8027)
2021(7334)
2020(5523)
2019(12535)
2018(12041)
2017(22364)
2016(11657)
2015(12965)
2014(13024)
2013(12912)
2012(12418)
2011(11521)
2010(11654)
2009(10984)
2008(10635)
2007(9708)
2006(8818)
2005(7966)
作者
(34225)
(28709)
(28492)
(26932)
(18099)
(13671)
(12938)
(11080)
(11053)
(10217)
(9843)
(9601)
(9370)
(9009)
(8841)
(8625)
(8249)
(8249)
(8246)
(8147)
(7413)
(6978)
(6821)
(6786)
(6426)
(6416)
(6401)
(6245)
(5893)
(5797)
学科
(55589)
经济(55531)
(31827)
(27977)
管理(27485)
(20597)
企业(20597)
中国(19965)
地方(19794)
农业(18998)
业经(17585)
(13341)
方法(13322)
(12388)
(10834)
(10491)
金融(10490)
(10348)
银行(10335)
(10160)
地方经济(9920)
发展(9778)
(9746)
数学(9582)
数学方法(9486)
(9468)
环境(9129)
(9052)
贸易(9040)
农业经济(8924)
机构
学院(173205)
大学(168949)
(70795)
经济(69170)
研究(63991)
管理(61402)
理学(51131)
理学院(50465)
管理学(49745)
管理学院(49394)
中国(49086)
科学(37716)
(36612)
(33108)
(32156)
(31809)
中心(29742)
研究所(28444)
(27939)
(27542)
师范(27325)
财经(24608)
农业(24438)
业大(24400)
北京(23450)
(23063)
(22708)
(22222)
经济学(21869)
师范大学(21716)
基金
项目(109741)
研究(86706)
科学(86523)
基金(76621)
(65455)
国家(64712)
社会(56430)
科学基金(55057)
社会科(53120)
社会科学(53113)
(45053)
基金项目(40053)
教育(38127)
编号(36722)
(36524)
成果(31217)
自然(31146)
(30824)
自然科(30285)
自然科学(30278)
自然科学基金(29697)
资助(28991)
课题(26052)
发展(25461)
(24994)
重点(24879)
(23414)
国家社会(23096)
(23090)
(22061)
期刊
(95228)
经济(95228)
研究(55977)
中国(42561)
(37664)
学报(26121)
科学(25176)
农业(25048)
教育(24813)
(22720)
管理(22647)
大学(20644)
(20534)
金融(20534)
业经(20152)
学学(19132)
技术(13812)
经济研究(13755)
问题(12403)
财经(12102)
(10691)
(10623)
图书(10317)
农业经济(10060)
(9571)
农村(9369)
(9369)
(8810)
世界(8618)
经济问题(8616)
共检索到280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史玉丁  
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标志,传统村落文化在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政策文本和产业支撑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法理困境与政策缺失、物质保护与文化缺失、外来关注与内生缺失的问题。从发展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改善、参与、赋权和可持续,这4个核心理念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可通过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生存载体、构建传统村落文化的参与机制、厘清传统村落文化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促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活化的持续性,实现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化,最终达到传统村落文化与乡村系统发展之间的协同与共荣。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刚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许多省市县政府已把发展旅游作为很多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不二选择,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大搞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取得了不少成绩。发展旅游在保护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收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面临着自然衰退、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刚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许多省市县政府已把发展旅游作为很多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不二选择,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大搞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取得了不少成绩。发展旅游在保护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收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面临着自然衰退、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刚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许多省市县政府已把发展旅游作为很多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不二选择,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大搞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取得了不少成绩。发展旅游在保护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收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面临着自然衰退、空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美   陈兴贵  
传统村落因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已成为一个具有明显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社会文化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之地和农耕文明史的缩影。作为村落中的“特殊类型”,传统村落是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践基地。各领域研究者从各自学科的理论、方法和角度,围绕各种主题,对传统村落展开多维阐释和分析。遵循人类学研究小型社会的学术传统、学科理念和方法,未来的传统村落研究应坚持历史性文献研究与共时性田野调查相互贯通、静态修复保护探讨与动态活化利用认识相得益彰、传统村落特殊性讨论与中国乡村普遍性思考有机统一、村民主位经验阐释与研究者客位学理分析并重融合、微观社会文化专题研讨与宏观区域文化生态整体研究互相关联等视角,方能更好地探究传统村落本质及其保护利用路径。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晓毅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当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受到各方越来越多的重视,仅列入建设部前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就有2555个村落。但是应该把传统村落保护成什么样子还不清晰。已知保护成功的案例大多是旅游开发,即通过吸引游客来维持传统村落的延续。旅游开发得当可以使传统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崔景朋  
传统村落的建筑作为文化遗存,其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以及文化景观,是该地区历史文化的载体。故在遵循保护文化遗产、挖掘文化资源、恢复文化遗产原真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把传统村落打造成保护"乡村记忆"、传承"乡村记忆"、宣传"乡村记忆"、展示"乡村记忆"的体验中心和生态博物馆,不仅是完整保护、展示当地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需求,也是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静芬   胡娟   唐荣   崔家兴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积淀和乡村社会的关键组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的启动标志着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范畴从单体走向群体.该文以鄂东地区8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地脉、人脉、文脉三个维度构建社会记忆指标体系,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使用实地调研数据和空间坐标数据度量传统村落社会关联和空间格局,提出传统村落簇团(若干簇团的聚集成为簇群)的概念及识别方法.研究表明:1)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地脉、人脉、文脉社会关联,集聚分布在孝感、武汉、黄冈的北部以及咸宁东部、黄石南部;2)综合考虑传统村落社会关联和空间格局,研究识别出7个簇团、2个簇群;3)根据网络密度,研究将传统村落簇团分为高协同性、中协同性、低协同性三类,并提出分类发展的建议.研究对于识别传统村落簇团与簇群、划定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馨秋  王思明  
传统村落是认识和传承中华农业文明的根基,其健康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章引入农业遗产的研究视角和分类标准,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的特征和认定标准,将传统村落划分为五个类别:传统建筑型、农业景观型、农业特产型、工商贸易型、民俗文化型。通过对江苏传统村落的调查,总结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并提出基于村落类型特点和相关政策的发展思路:突出传统风貌,助力传统建筑型和工商贸易型村落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景观型村落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特产型村落发展;重塑乡村文化,促进民俗文化型村落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陶慧  麻国庆  冉非小  乔婧  
随着工业与科技时代的到来,作为数千年农业社会基本单位的传统村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对于数量众多的乡村遗产来讲,静态的、冻结式的文物资源观不仅会增加财政负担,更会加剧村落的自然衰落,不利于充分发挥遗产的真正价值,因此在保护文化遗产多样性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展开转型发展研究迫在眉睫。文章首次关注村落主体(H)、产业(I)以及空间(S)的要素内涵与职能变迁,通过对H-I-S三者动态特征的探索,总结出它们虽存在着地理分异但却都有着多元化、复杂化与结构调整的演化趋势,以及三者在村落变迁过程中呈现出的多元互动关系。基于H-I-S三要素不同状态的组合,文章划分出空心村(H1I1S1)、内卷型(H2I1S1)、融合型(H2I2S2)、外延型(H2I1S2)与绅士化(H1I2S2)5种村落类型,归纳出整合发展、社区营造、生态博物馆、空间联动与文化再造这5类对应的发展模式。文章结合邯郸市的村落调研,讨论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村落类型、特征与发展路径,推动关注点由传统遗产式的保护向动态的以人为本的活化利用研究转移,以期实现传统村落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鑫宇  
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探究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的现实路径,对传承乡村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新时代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也存在问题,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析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的现实路径,要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主体切入,互相促进、互相配合,以求更好地实现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菁  叶云  翁雯霞  
传统村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合理有效的开发是对传统村落资源保护的重要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资源开发与保护面临许多现实困境,一些传统村落资源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正在逐渐消失。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村落资源开发与乡村环境建设、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海洋   冯琳  
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成人教育作为一种关键手段和途径,可以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从成人教育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传统村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明确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体,其保护不仅涉及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还关乎社区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则强调平衡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需求,以实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性。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传统村落成人教育创新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包括加强政策支持与投入、提升成人教育机构和师资队伍的能力、促进社区参与等。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更好地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为成人教育在该领域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祖锐  常江  刘婕  田梦思  
旅游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历史风貌破坏、干扰原居民生活等诸多问题。文章以河北邢台县英谈传统村落为例,分析旅游发展中的现状问题,以系统论和协同学思想,将村域作为一个整体,以产业重构为先导,通过调整片区功能布局、公共设施的整合共享、社会网络重构、风貌特色的引导等规划手段寻求村落的整合与重构,从而实现旅游介入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伯华  郑始年  窦银娣  刘沛林  曾灿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乡村转型背景下,如何留住这份"乡愁"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和通道皇都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讨自组织和他组织模式下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演变路径和空间特征。研究显示:①自组织模式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机制较为灵活,实效性强,但短期稳定性差;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机制短期稳定性较强,但缺乏一定的实效性。②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内生力量自下而上推动,"双修"理念下沉发展较好,创新与适应能力强,但"双修"效果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整体性;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外部力量自上而下推动,"双修"效果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秩序性,整体呈环状格局,但内生力量较弱,理念下沉较差,主动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低。③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即文化基因修复为先,景观基因修补在后,整体呈波状起伏路径;他组织模式下的发展逻辑与自组织相反,整体呈阶梯式路径。④自组织模式在传统村落未来发展中能够稳固延续;他组织模式下,虽短期内可以延续,但随着内外主体的强弱转化,最终将被自组织模式取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