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70)
- 2023(12544)
- 2022(10378)
- 2021(9580)
- 2020(7615)
- 2019(17148)
- 2018(16969)
- 2017(29620)
- 2016(17049)
- 2015(19230)
- 2014(18949)
- 2013(17855)
- 2012(16896)
- 2011(15613)
- 2010(16067)
- 2009(14507)
- 2008(14228)
- 2007(13138)
- 2006(11888)
- 2005(10973)
- 学科
- 济(63706)
- 经济(63645)
- 管理(46178)
- 业(45770)
- 企(36265)
- 企业(36265)
- 中国(27628)
- 教育(21652)
- 地方(21238)
- 农(20400)
- 技术(20254)
- 方法(17699)
- 业经(17649)
- 理论(15566)
- 学(14943)
- 数学(13994)
- 农业(13932)
- 数学方法(13814)
- 制(13689)
- 发(13556)
- 技术管理(13059)
- 银(12969)
- 银行(12944)
- 行(12691)
- 财(12589)
- 融(12563)
- 金融(12556)
- 地方经济(11575)
- 教学(10833)
- 贸(10827)
- 机构
- 学院(231036)
- 大学(229248)
- 济(88799)
- 研究(88270)
- 经济(86627)
- 管理(81330)
- 理学(67998)
- 理学院(67097)
- 管理学(65911)
- 管理学院(65446)
- 中国(62259)
- 科学(52571)
- 京(52110)
- 所(44818)
- 范(40891)
- 师范(40534)
- 研究所(40373)
- 财(40351)
- 江(39638)
- 农(39400)
- 中心(38720)
- 教育(35493)
- 北京(34077)
- 师范大学(32551)
- 院(32155)
- 业大(32085)
- 州(31540)
- 技术(31475)
- 农业(30410)
- 财经(30301)
- 基金
- 项目(146844)
- 研究(117542)
- 科学(116901)
- 基金(99032)
- 家(85863)
- 国家(84890)
- 科学基金(71892)
- 社会(71503)
- 社会科(67505)
- 社会科学(67496)
- 省(63036)
- 教育(59920)
- 划(53157)
- 基金项目(51224)
- 编号(50237)
- 成果(42980)
- 自然(42540)
- 自然科(41602)
- 自然科学(41592)
- 自然科学基金(40842)
- 课题(39940)
- 发(39107)
- 资助(38546)
- 创(36259)
- 重点(34814)
- 创新(32882)
- 年(32592)
- 部(32174)
- 发展(32049)
- 展(31483)
- 期刊
- 济(110372)
- 经济(110372)
- 研究(82042)
- 中国(67463)
- 教育(62588)
- 农(37711)
- 管理(34574)
- 学报(33045)
- 科学(31737)
- 财(29883)
- 技术(26774)
- 大学(26303)
- 农业(26128)
- 学学(22951)
- 融(22774)
- 金融(22774)
- 业经(20296)
- 经济研究(17269)
- 职业(16943)
- 业(14830)
- 财经(14657)
- 坛(14226)
- 论坛(14226)
- 科技(13632)
- 问题(13518)
- 经(12955)
- 技术经济(11977)
- 发(11883)
- 图书(11753)
- 技术教育(11067)
共检索到3839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童爱玲
发展人才主体生产力是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是国内外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根本要求。人才主体生产力由人才(劳动者)素质生产力、人才实践能力生产力和人才创新能力生产力所构成。发展人才主体生产力基础在于教育创新,其中教育观念创新是前提,教育模式创新是关键,教育内容创新是根本,教育方法创新是保证。
关键词:
人才主体生产力 教育创新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丁志勇
<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明确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金融机构应深入贯彻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向“新”而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机遇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包括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和新型基础设施。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齐彦磊 周洪宇
拔尖创新人才是连接教育和新质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需求侧”的人才需求引导、“供给侧”的人才资源供给和“主体侧”的人才创新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应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顶层设计,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政策保障;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供给;激发拔尖创新人才创新活力,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支撑;扩大拔尖创新人才国际交流,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竞争能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郭冠清 谷雨涵
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首先对传统教科书的生产力范畴、生产力核心要素、生产力核心命题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马恩经典作家的生产力理论;然后,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进行了研究,概括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对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最后从对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范畴进行了术语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内涵和形式进行了创新表述、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进行了创造性思考、构建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高质量发展引擎等方面概括总结了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春成
<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部署,对各地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区域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应的认知层面有四个方面的新要求,简言之:重在产业;根在创新;出路在改革和生态建设;关键在主体能级提升。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邱斌 易昱玮 孙少勤
人工智能(AI)从供给侧(生产要素配置的结构性调整)、需求侧(平台主导下的消费二元边际扩大效应)及技术端(劳动力技能结构再调整)等维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与此同时,AI创新赋能下的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出口附加值、加强国内与国际生产网络的协同创新效应等,提升外贸企业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贸易模式创新,助推外贸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作用下,数字经济在外贸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凸显。应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高质量、稳定的数字化支持提升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运营效率;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基础制度与法律法规建设,有效激励外贸企业的创新和协同;提升数字治理水平,确保数据在外贸和跨境电商领域的高效与安全应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方晓霞 李晓华
加快颠覆性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颠覆性技术的演化、新兴产业的成长都离不开应用场景的支撑。新兴技术的应用场景具有多样性、规模性、演进性、协同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在其“工程化—商业化—产业化”动态演进过程中发挥着技术验证、需求验证和生态构建的作用。实践中,促进一些突破既有法律和政策边界的创新在特定场景中的应用,需要提升政策适配性。为此,应坚持统筹设计,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增加场景供给,加大场景示范推广力度;提升场景创新能力,夯实场景创新基础;培育融合创新生态,优化服务保障。最终,通过创新、构建和发展应用场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
颠覆性创新 应用场景 新质生产力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倪淑萍 包佳佳
高职教育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力量,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劳动教育应契合新质生产力对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劳动价值观上实现从“责任义务”向“个性创造”转变,在劳动技能观上实现从“专精单一”向“跨界复合”转变,在劳动素养观上实现从“标准高效”向“自主创意”转变。但目前高职劳动教育实施在理念层面存在地位“失重”且导向“有偏”,在实践层面存在过程“失真”且内容“陈旧”,在师资层面存在数量“不足”且能力“不够”,在保障层面存在评价“失准”且投入“失焦”等问题。为此,应提升地位明导向,重塑劳动教育观;依托课程求实效,更新劳动教育内容;强化队伍增力量,提升劳动教育水平;科学评价立准绳,夯实劳动教育效果。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万大发
产品创新是一种新的潜在的生产力一、产品创新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包括所有通过脑力和体力劳动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作用的是人类运用现代知识和手段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力,即不断发展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这种创造力,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新发现,改造自然过程中的新发明、新改进,以及大量的科学知识的实验,技术经验的积累,在怎样生产产品和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前者是产品创新的方式与过程,后者是产品创新结果的具体表现。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怎样生产产品,即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去生产产品,直接作用于历史发展的进程;生产什么档次、什么水平的产品,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1月29日至30日在陕西调研。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带动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贾康 郭起瑞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其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和正确处理金融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在简述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从金融双轨运行框架中的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两大方面,以及政产学研金结合的机制创新,分别论述勾画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工作要领,并结合实务操作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双轨金融 科技创新 产业创新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丁元竹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原创性创新(即基础研究)具有探索性强、把知识生产摆在核心位置等特点,颠覆性创新引入能够彻底改变现有市场或商业模式的全新理论、方法或技术,二者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的基础。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在信息技术上寻求颠覆性创新的突破口,在人工智能支持的可再生能源方面标新立异,积极参与航空航天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与此同时,要在培育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生态、建立和完善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风险投资体制、培育企业和企业家的长期主义价值理念与经营理念、统筹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技术创新的相互关联因素等方面,完善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科学技术基础。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原创性创新 颠覆性创新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祝士明
<正>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历史性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不仅揭示了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要义,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是培养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战场,必须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新要求、新挑战,努力推进适应“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推动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和谐共生,培养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谭多宁 李同同 谭绍华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发展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从价值之维看,要洞悉发展需求,调优人才培养规格,具体包括提振学生职业愿景,强化使命担当;厚植学生职业素养,强化工匠精神;更新学生职业知识,强化数字思维;磨砺学生职业能力,强化绿色技能。从理论之维看,要迭代要素配置,增强关键能力,具体包括专业建设的迭代升级,要在产业需求对接上下功夫;课程建设的迭代升级,要在岗位能力要求甄别上下功夫;学场建设的迭代升级,要在虚拟现实学习空间融合上下功夫;师资建设的迭代升级,要在促进人机协同上下功夫。从实践之维看,要聚焦瓶颈问题,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推行学徒制培养、推动专业和课程质量认证。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职业教育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