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617)
2023(19878)
2022(16850)
2021(15630)
2020(13239)
2019(30404)
2018(30070)
2017(56592)
2016(30696)
2015(34977)
2014(35001)
2013(34712)
2012(32804)
2011(30010)
2010(30173)
2009(28209)
2008(28207)
2007(25220)
2006(22399)
2005(20794)
作者
(92601)
(77584)
(77204)
(73546)
(49584)
(37307)
(35151)
(30049)
(29737)
(27808)
(26805)
(26257)
(25185)
(24918)
(24572)
(24225)
(23122)
(22944)
(22631)
(22394)
(19707)
(19288)
(18925)
(17956)
(17558)
(17491)
(17334)
(17090)
(15820)
(15437)
学科
(142288)
经济(142119)
管理(87119)
(82047)
(66108)
企业(66108)
方法(56177)
数学(48857)
数学方法(48253)
中国(40007)
(36423)
(34341)
地方(31866)
(30443)
业经(30042)
(28641)
(25816)
贸易(25799)
(24973)
农业(24281)
(23007)
银行(22944)
(22765)
金融(22759)
(22077)
环境(21024)
(20272)
(19866)
财务(19799)
财务管理(19739)
机构
大学(456263)
学院(452609)
(193597)
经济(189644)
管理(166321)
研究(166316)
理学(141522)
理学院(139721)
管理学(137193)
管理学院(136341)
中国(126576)
科学(101265)
(99097)
(90317)
(86370)
(79949)
研究所(78113)
中心(74366)
财经(70409)
(70149)
业大(67046)
(63732)
北京(63316)
农业(62851)
(60940)
经济学(60354)
师范(60244)
(59718)
(54984)
经济学院(53980)
基金
项目(294864)
科学(231829)
基金(215033)
研究(211657)
(189578)
国家(188034)
科学基金(159308)
社会(135467)
社会科(128403)
社会科学(128370)
(113629)
基金项目(112478)
自然(102964)
自然科(100573)
自然科学(100533)
自然科学基金(98752)
教育(97254)
(97178)
资助(89316)
编号(83568)
成果(69700)
重点(67766)
(66932)
(65963)
(60437)
课题(59567)
国家社会(56887)
创新(56830)
科研(56729)
教育部(56106)
期刊
(223353)
经济(223353)
研究(140598)
中国(95882)
学报(74697)
(73396)
(70575)
科学(68826)
管理(63843)
大学(56389)
学学(53047)
农业(49733)
教育(47806)
(45248)
金融(45248)
技术(39408)
经济研究(36141)
财经(35953)
业经(33759)
(30982)
问题(29217)
(26981)
(24981)
世界(23023)
技术经济(22984)
国际(22738)
统计(22331)
(22093)
图书(20300)
理论(20186)
共检索到7025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罗富政  
以中国和印度为典型代表,对发展中大国的空间经济格局演变进行趋同度评价,并从要素配置、制度变迁、关系变迁三方面,分析发展中大国空间经济格局演变的动因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空间经济格局在不断优化,其中要素配置机制和关系变迁机制的作用显著,且随着优化程度的提升关系变迁机制的作用效应越来越强;印度区际经济发展的趋同性并不显著甚至出现区际分异,其中关系变迁机制是制约其空间经济格局优化的重要因素;中央和地方政府区域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形成中印空间经济格局演变动因机制作用差异的关键。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辰华  段鸿斌  
由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体制、发展阶段、文化传统存在诸多差异,各国金融发展道路往往迥异。在看到各国金融发展路径差异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赵新平  黄春元  
近几年,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大国的产业发展引人注目,中国的家电、造船,印度的软件、医药,在世界市场上异军突起。巴西、中国、印度、印尼、墨西哥、俄罗斯等六个发展中大国(根据英文字首,可合并简称BRIMIC,下同),合计人口达30亿以上,超过全球人口的50%,国土面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成胜  朱伟华  黄琳  
构建农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6年我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我国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中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都可以划分为2000—2011年的持续增长阶段和2012—2016年的基本稳定阶段,并呈现出由东向西明显递降的特征;2)2000—2016年区域间差异是驱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在2007年以后区域内差异逐渐扩大,并于2015年开始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3)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格局在2000—2008年变化较为复杂,而在2008—2016年基本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4)经济增长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因素,其作用要明显大于工业化和降水量,而城镇化和复种指数则对区域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而且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和外溢,能够产生跨区域的极化效应。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卢飞  刘明辉  
打破行政界线和市场分割,优化空间格局是我国中部地区"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借助人口加权变异系数、ESDA技术、空间截面模型和空间Durbin模型探讨了中国中部经济地理格局及相应的演变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中部地区经济核心区域的增长是以牺牲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率或发展水平为代价;第二,设定的三种空间权重矩阵揭示出要素的不同作用轨迹。其中,地理距离弱化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正溢出效应,而经济距离则强化了这种正溢出效应。财政支出仍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对本地拉动作用较强,而对周围区域较弱甚至产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卢飞  刘明辉  
打破行政界线和市场分割,优化空间格局是我国中部地区"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借助人口加权变异系数、ESDA技术、空间截面模型和空间Durbin模型探讨了中国中部经济地理格局及相应的演变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中部地区经济核心区域的增长是以牺牲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率或发展水平为代价;第二,设定的三种空间权重矩阵揭示出要素的不同作用轨迹。其中,地理距离弱化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正溢出效应,而经济距离则强化了这种正溢出效应。财政支出仍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对本地拉动作用较强,而对周围区域较弱甚至产生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在距离上会拉动范围内区域发展,而在经济上对周围的产业发展影响不显著或会造成周围区域产业衰退现象。投资水平对周围区域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第三,人口密度、FDI水平对区域经济产生波动的效力是微弱的或不显著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汤静波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大国,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往往具有非常显著和特殊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沿海地区最有可能先感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击,随后先行建立起现代工业的地区,通过集聚效应而得到加速发展,通过扩散效应而不规则地向内地拓展。于是,二元经济结构在地域上,不仅表现为发展中大国内部的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同时并存,而且呈现出一国范围内多层次梯度差异与各区域内部不平衡发展型式相互交织的复杂形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鲍伶俐  
空间经济学利用非现实系统假设能否得出有效的现实结论学术界存在争议。指出空间经济学所揭示的聚集生成机制作为一种自组织机制,超越了非现实系统假设与模型等理论形式,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现实机制,其生成论的范式指明了空间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路径,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玲  陶士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结合空间经济学非对称FC模型的理论,构建区域金融差异影响的实证模型,并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区域金融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论表明,东部和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中部区域金融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交易成本的降低将促使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却会使得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出现衰退现象。另外,劳动力要素、政府政策支持和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海涛  
发展中大国工业化战略的比较王海涛各发展中国家,为获得经济独立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都根据各自国情和社会历史条件制定实施了相应的工业化战略。一些发展中大国,由于自身的条件决定了有必要也有可能实施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但在实践中各国又各有很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鉴  杨青山  谷国锋  
明确中国发展中大国地位是党和国家外交事业发展的重要逻辑基础。中国还是发展中大国吗?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屡屡提出质疑并在外交谈判中向中国发难。为回击西方质疑,国内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相关学科学者主要从发展要素的国别比较等方面论证了中国发展中大国的属性和地位,目前缺乏融合地理学的综合性、地域性和时空及尺度思维的研究。论文通过梳理国家发展地位与中国发展中大国地位的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国家发展地位可理解为一个国家在全球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国家发展水平和国家影响力作为国家发展地位的2个判定维度,分别反映了国家发展地位不同的身份特征,而一个国家在全球发展格局、“核心—边缘”结构、等级层次结构、网络拓扑结构、国家影响力格局中所展现的特征均为其发展地位的外在表现,且具有尺度差异的特征。基于此理解,论文从时间、空间和尺度3个维度对国家发展地位的概念内涵进行了解读。最后,结合“格局—过程—机理—决策”的地理学经典研究范式,尝试提出了融合地理思维的中国发展中大国地位研究的分析框架,并针对国家发展类型划分、融合地理思维的中国发展中大国地位的研究主线等核心问题展开讨论。研究可丰富和完善国家发展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区域(世界)地理理论,也可为中国发展中大国地位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曾妮妮  永春芳  汪晶晶  辛冲冲  
本文以中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金融发展规模、结构与效率三方面构建金融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后的熵权法对各城市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方法和重心模型,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最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剖析影响中国金融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形成了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的金融发展城市群,自东向西,中国整体金融发展由聚集转为扩散状态;重心的移动方向很大程度上受东部沿海地区城市金融发展的影响;制约各地区金融发展的驱动因素具有地域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凯   刘涛  
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构建了由38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市域经济发展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agum基尼系数、传统马尔可夫链和空间马尔可夫链、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2000—201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市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19年全国市域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八大经济区间呈现“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黄河中游>东北>西南>西北”态势,市域经济发展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的空间集聚性;(2)全国经济发展质量高的市域在“东西”“南北”间数量差距明显,并呈现由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向四周放射性扩张的时空分异特征;(3)区域内Dagum基尼系数平均值呈“西北>南部沿海>西南>东北>东部沿海>黄河中游>北部沿海>长江中游”态势,区域间差异随时间推移正渐趋消弭;(4)市域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向上等级跃迁的难度逐级增大,且“高高集聚、高带动低”的“俱乐部趋同”现象明显;(5)产业集聚、金融科技、城市等级、对外开放、与港口的距离是市域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驱动因子。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胡霞  魏作磊  
Using spatial econometrics, the paper discuss spatial situation of urban services and the factors which cause spatial disparities of services development in china.Nation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tells services cluster become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and spatial services show significant core-periphery character.Southeastern china is core, and 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china is periphery. Not only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civilization level,、population density、industry development、labors in services、human capital、percent of advanced services、GDP density、and Opening、 Preferential policies but also services in neighbor cities have influence on spatial disparities of services.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张永  王景  
本文运用发展中大国开放效应的理论分析,对我国在对外开放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作进一步的理论思考。认为发展中大国对外开放目的在于提高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衔接程度,即发展开放型经济,而不是单纯强调贸易推动的外向型经济。并认为我国现有对外开放模式并未真正体现出大国效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负面作用日益明显。据此,文中提出尽快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等三大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