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07)
2023(15790)
2022(13668)
2021(12792)
2020(10734)
2019(25125)
2018(24893)
2017(46812)
2016(25608)
2015(29512)
2014(29596)
2013(29382)
2012(27703)
2011(25339)
2010(25974)
2009(23935)
2008(24125)
2007(21752)
2006(19342)
2005(17838)
作者
(75841)
(63368)
(63199)
(60162)
(40446)
(30507)
(28830)
(24546)
(24169)
(22970)
(21751)
(21487)
(20473)
(20406)
(19976)
(19603)
(18891)
(18679)
(18449)
(18180)
(16089)
(15676)
(15520)
(14580)
(14305)
(14267)
(14262)
(14168)
(12987)
(12787)
学科
(115024)
经济(114899)
(68040)
管理(68020)
(52640)
企业(52640)
方法(48203)
数学(42508)
数学方法(41834)
中国(36397)
(32873)
地方(27265)
(26416)
业经(24011)
(22754)
贸易(22732)
(22528)
农业(22236)
(22043)
(21235)
(18857)
银行(18817)
(18135)
(18069)
金融(18065)
理论(17644)
(16867)
环境(16344)
(15752)
技术(15627)
机构
学院(371853)
大学(371151)
(157254)
经济(153979)
管理(136902)
研究(134416)
理学(116004)
理学院(114578)
管理学(112292)
管理学院(111582)
中国(103672)
(81381)
科学(81346)
(72002)
(70021)
(64369)
研究所(63086)
中心(60865)
(58557)
财经(56049)
业大(53473)
北京(52687)
(50943)
(50785)
师范(50432)
农业(50158)
经济学(48916)
(47862)
(46730)
经济学院(43930)
基金
项目(236911)
科学(185264)
研究(174300)
基金(169783)
(148978)
国家(147440)
科学基金(124473)
社会(109408)
社会科(103655)
社会科学(103626)
(92620)
基金项目(88045)
教育(81362)
自然(78852)
(78271)
自然科(77032)
自然科学(77010)
自然科学基金(75605)
资助(71951)
编号(71359)
成果(59471)
(55163)
重点(54172)
(52766)
课题(50884)
(48892)
创新(45751)
国家社会(45387)
科研(45083)
教育部(45077)
期刊
(181665)
经济(181665)
研究(115423)
中国(85181)
(59887)
学报(58297)
(56170)
科学(54118)
管理(52342)
教育(46803)
大学(43975)
学学(40899)
农业(40508)
(36780)
金融(36780)
技术(35092)
经济研究(29694)
业经(29269)
财经(28077)
(24330)
问题(23912)
(23276)
(20517)
统计(19898)
图书(19499)
技术经济(19311)
世界(18602)
国际(18233)
(17815)
(17566)
共检索到5846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林汉川  夏敏仁  
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也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最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特对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关于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三个著名模型,即刘易斯模型、费-拉尼斯模型、托达罗乡-城人口迁移模型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所启迪。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欧阳峣  张杰飞  
Harris-Todaro模型考虑了城市失业问题,却否认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且不能内生决定城乡收入差距和劳动力转移;而新经济地理模型可内生决定区域间收入差距和劳动力转移,但未考虑城市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且其结论缺乏政策含义。本文将二者结合,同时赋予农村剩余劳动力假设,并考虑中国户籍制度所导致的迁移成本,通过所建立的内生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推演表明:非农产品消费比重提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迁移成本下降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本文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验证了该结论,由此得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快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综合制度改革等政策启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潘烜  
运用动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搜寻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性因素,并采用2003-2006年国家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建立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外出从业收入与费用、农业产出与投入、转移者个性特征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性影响。由此可见,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因素。要应对"民工荒",关键是要满足农民工的物质需求,给予农民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珂  金梦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本文综述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并深入分析了这些发达国家在转移过程中的基本经验、伴随的问题和政府干预情况,以期对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盛泽中  韩东娥  
在对山西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山西剩余劳动力转移慢、与一些省份相比差距大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城镇建设、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对策措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得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渠道较少、外出就业以短期输出为主、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缺乏、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制约等问题。这与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减弱、农民自身素质低下等有关。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以系统化的理念、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市场化的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与组织,统筹规划,实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壮大劳动力大容量转移的载体,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陆升军  
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区域差异和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应主要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向发达地区和城市转移。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宋世方  
本文尝试将分析经济总量变化的经济增长理论应用于分析部门关系的经济发展问题,通过索洛模型中劳动力增长率的内生化,以非农部门经济变量为基础建立了分析二元经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型,并对我国非农部门投资率与人均资本变化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解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现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金平,王恩儒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中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核心。本文分析了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归纳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 动力转移的各种成功的模式,分析了今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趋势。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本文运用2003-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个体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就个体特征来看,男性、非农业户口和身体健康的农民外出就业的意愿更强,而户主或家庭主要经营者、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农民更不愿意外出务工;就家庭特征来看,"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家庭经营主业"、"是否国家干部职工户"、"是否乡村干部户"、"是否党员户"、"是否军烈属户"和"是否五保户"等变量对农民外出务工影响显著,而"家庭类型"则没有显著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所蕴含的启示是,在制定促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转移者个人特...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史保金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借鉴英国、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合理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农业内部转移为基础,积极引导农业“兼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来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传岩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同时在转移方向、转移速度和转移规模上符合中国国情,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作者] 罗宇  吴玉斌  
以山西省建筑业为例,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经济特征出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进行了指标量化处理。借助托达罗模型,并运用山西省1991~2007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除了城乡收入差距等物质因素外,城市更好的生活条件等精神因素对吸引农民工进城具有显著影响,政府除了切实增加农民工打工收入外,还应该增加对进城劳动力的人文关怀。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劲松  
针对中国的"农民工"现象,国外经典的人口流动理论无法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其原因是国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基本上是一次性的转变成为城市市民,而中国由于制度的约束,这个过程需要分成两步来完成。本文在对国内学者针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理论研究述评的基础上,引入权益保护与家庭迁移因素,将托达罗模型分成两个阶段,从而完成"两阶段"转移理论的模型化构建,该模型能够很好的解释中国的"农民工"现象。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新利  陈敏  
按照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特征,将民营部门出口贸易嵌入拉尼斯—费模型,运用2007年截面数据进行交互项检验表明,2007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新的特征,民营部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不仅取决于民营部门的资本积累、创新强度和创新的劳动力使用偏向,而且劳动力的失业保障基金支出也对劳动力转移起决定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