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02)
- 2023(14399)
- 2022(12236)
- 2021(11293)
- 2020(9294)
- 2019(21746)
- 2018(21303)
- 2017(40641)
- 2016(21779)
- 2015(25001)
- 2014(25236)
- 2013(25332)
- 2012(24336)
- 2011(22594)
- 2010(22989)
- 2009(21499)
- 2008(21486)
- 2007(19421)
- 2006(17531)
- 2005(16329)
- 学科
- 济(117750)
- 经济(117649)
- 管理(58664)
- 业(57200)
- 企(43977)
- 企业(43977)
- 方法(42284)
- 数学(37148)
- 数学方法(36859)
- 中国(35441)
- 地方(29894)
- 农(28866)
- 业经(23088)
- 财(21781)
- 学(21506)
- 贸(21419)
- 贸易(21403)
- 易(20689)
- 制(19503)
- 农业(19500)
- 银(17650)
- 银行(17622)
- 地方经济(17244)
- 融(17239)
- 金融(17237)
- 行(17117)
- 环境(16593)
- 发(16199)
- 和(15456)
- 策(13908)
- 机构
- 大学(331942)
- 学院(331234)
- 济(152704)
- 经济(149630)
- 研究(125478)
- 管理(121639)
- 理学(102720)
- 理学院(101419)
- 管理学(99946)
- 管理学院(99285)
- 中国(95873)
- 科学(73000)
- 京(72487)
- 财(66867)
- 所(64601)
- 研究所(58195)
- 中心(55168)
- 农(54392)
- 财经(52678)
- 江(50848)
- 经济学(48513)
- 经(47656)
- 北京(47075)
- 范(45239)
- 师范(44857)
- 业大(44667)
- 院(44460)
- 经济学院(43408)
- 农业(42437)
- 州(40493)
- 基金
- 项目(207310)
- 科学(163455)
- 研究(152919)
- 基金(150779)
- 家(130844)
- 国家(129762)
- 科学基金(110069)
- 社会(99846)
- 社会科(94799)
- 社会科学(94772)
- 省(78953)
- 基金项目(78541)
- 教育(69216)
- 自然(67799)
- 划(67194)
- 自然科(66223)
- 自然科学(66203)
- 自然科学基金(65026)
- 资助(62635)
- 编号(60827)
- 发(50539)
- 成果(50464)
- 重点(47290)
- 部(47039)
- 课题(43458)
- 创(42139)
- 国家社会(42034)
- 发展(41452)
- 展(40823)
- 教育部(40459)
- 期刊
- 济(180528)
- 经济(180528)
- 研究(108586)
- 中国(69787)
- 农(50866)
- 财(50110)
- 学报(47909)
- 科学(46791)
- 管理(46445)
- 大学(36225)
- 融(34540)
- 金融(34540)
- 农业(34389)
- 学学(33927)
- 教育(33828)
- 经济研究(29857)
- 技术(28784)
- 业经(27400)
- 财经(27290)
- 问题(25028)
- 经(23738)
- 贸(21016)
- 业(19112)
- 世界(18925)
- 国际(18880)
- 技术经济(18461)
- 统计(16603)
- 商业(15821)
- 现代(15640)
- 经济问题(14998)
共检索到5237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卫 陈克禄
本文要探讨的正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21世纪全球竞争单位的大城市群的发展问题。城市群的发展已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问题,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考虑发展对策。中国城市群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城市群的经济贡献率偏低,首位城市的作用不明显,城市群的劳动生产率偏低,城市之间融合度差。在对中国城市群的成本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提升中国城市群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群 成本收益分析 城市群竞争力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文 张羽瑶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战略,促进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命题。利用2007—2016年中国长江经济带11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验证区域一体化战略对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结合阈值模型考察两者关系的非线性特征,最后,基于异质性的角度,考察一体化环境下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区域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但在长江经济带的上游、中游、下游区域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第二,一体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倒"U"型特征。在低集聚度和高集聚度地区,一体化有利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在中集聚度地区却呈现相反的效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宁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应该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同步发展。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真正分享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梦"的成果。城镇化是城市群的塑造过程,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城市群则是城镇化推进演绎的结果。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樊敏
以提升物流产业效率为切入点,运用DEA-BCC、DEA-Malmquist生产力指数以及VAR模型,对长三角、辽中南、武汉和成渝4个能够客观反映东北、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城市群物流业发展水平差异的代表性城市群物流产业运作效率及联动效率加以实证分析,据此从优化外部环境、加快企业创新、促进联动发展等方面提出中国城市群物流产业发展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庞钰凡
文章采用2013—2020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代替传统GDP统计指标重新度量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首先通过核密度估计法与椭圆标准差法分析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然后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子群分解的方法探究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空间异质性来源,最后通过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开展空间依赖机制识别。研究表明:(1)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东密西疏”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主要由群间差异与超变密度的交叉重叠现象引起,总体差异水平虽逐年下降,但东部与西部地区城市群的经济发展“马太效应”标志着未来城市群间的经济发展分化将愈加明显;(2)除哈长、天山北坡与晋中城市群外,其余城市群均具有显著的“区域层级”空间依赖特征;(3)按“地理区位”制定的城市群经济发展政策并不能对城市群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增大起到显著遏制效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邬丽萍 柯颖
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基本单元和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也是参与国际分工、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组织梳理城市发展现状、时代背景、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论证提出一个包含空间集聚、产业集聚与全球生产网络区域空间镶嵌的价值区段集聚的集聚经济三维研究框架,综合了多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拓展了城市群研究的空间尺度,将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纳入全球化的视野,研究全球生产网络区域空间镶嵌的价值区段集聚、等级扩散与联系、空间组织重构、全球化与地方化的互动等,为推动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纪韶 朱志胜
本文利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系统分析了我国24个城市群的人口流动模式,并运用基尼算法测算人口流动前后城市群人口与经济发展平衡性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群之间及内部人口流动规模庞大,人口流入和流出均呈集中趋势,人口流入集中特征尤为明显。2.城市群流动人口分布呈现"极化"和"属地化"特征,东部城市群和所在经济区内城市群是主要人口流入区域,东部城市群大规模的人口流入与流出并存,且绝大部分流入人口来自城市群覆盖省份以外。3.珠三角城市群仍为我国最重要的人口强势流入中心,江淮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则构成我国的人口强势流出中心。4.我国城市群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平衡状况总体较为合理,...
关键词:
城市群 流动模式 平衡性 基尼算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邬丽萍 柯颖 谭威
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产业组织变革,产业价值链片断化分解与空间重组,全球生产网络逐步形成,城市群形成与发展面临新的经济环境。论文在组织梳理城市发展现状、实践背景、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包含空间集聚、产业集聚与全球生产网络区域空间镶嵌的价值区段集聚的集聚经济三维研究框架,分析基于集聚经济三维框架的推动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战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闫里鹏 牟俊霖 王阳
协调好区域内城市间的产业发展关系,是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用动态随机核分布方法测算中国14个主要城市群内部189个城市的产业比较优势,研究发现:产业比较优势上升是城市和城市群经济增长提升的重要原因,二者存在因果关系,其作用路径依靠增加城市和城市群投资予以实现。基于此,每个城市都应立足于所在城市群发展实际和自身的独特资源禀赋,审慎地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实现城市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本城市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与城市群内部其他城市的优势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罗明义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发达的工业化和高度的城市化,而城市圈域经济正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其所具有的高聚集、高聚级、开放性和自组织经济的特征,不仅表现为一个城市圈域经济范围内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和工业化的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弓 叶蜀君
新型城镇化在"十二五"中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要求以城市群为单位推进城镇化,最终实现"两横三纵"的城市群架构,通过连笔纵横,实现全国城镇化。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进程存在诸多失衡与失调,如人口转移与土地扩张不匹配、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迁移不同步、大城市与中小城镇发展失衡等。对上述不协调现象的探索,学者们多从空间、人口、产业城镇化进程的内部找原因。本文提供另外一个思路,由于区域的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在要素层面有千丝万缕的勾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所以,探讨三者的协调性有积极意义。据此,本文以中国21个城市群为研究样本,选取相关指标,建立经济增长、金融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英明
我国的城市群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发生显著变化,集聚式城市化开始成为新的发展模式之一。本文对中国城市群区集聚式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区域效应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城市群区集聚式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群区 集聚式城市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侯韵 孙铁山
本文选取中国12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和单中心指数这两个指标分别对城市群空间结构集聚程度和集聚结构两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定量测度,根据测度结果分析了中国12个城市群从1994年到2012年空间结构主要的特征及变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进行了定量探究。本文发现,集聚程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倒U型的特征,而较高的单中心程度对经济发展呈现负向影响,且集聚程度与集聚结构两者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本文认为,一定集聚水平的多中心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更为有利。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经济绩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程寅 魏旭
文章为探究中国19个城市群及其内部各城市数字经济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规律,依据“生产三要素论”和“达维多定律”构建中国城市群数字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19个城市群的数字经济效率,通过Dagum基尼系数测度中国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以及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采用Markov链对中国城市群数字经济效率的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群数字经济效率表现出空间上的非均衡性;超变密度在城市群总体差异中的贡献基本上是最大的,是造成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城市群间差异,城市群内差异在总体差异中发挥的作用不大;Markov链的状态转移分析结果反映出本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受邻域空间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较为显著。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郝伟伟 高红岩 刘宗庆
城际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群发展的骨干力量,对引导和带动城市群经济、人口和资本紧凑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本文全面界定了紧凑型城市群的内涵,并对中国十大城市群2001—2016年紧凑发展程度进行测算;通过构建城际轨道交通—城市群紧凑度模型、城市群紧凑度—经济效率模型和城际轨道交通—城市群紧凑度—经济效率模型,分别探究了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群紧凑发展及其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城际轨道交通变量对城市群紧凑度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这一影响存在时间滞后性;城市群紧凑度变量与经济效率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关系,这意味着城市群紧凑发展要有一定限度;城际轨道交通既对城市群经济效率产生积极的直接影响,又通过影响城市群紧凑度对经济效率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应大力发展城际轨道交通,使其实现网络化,才能充分发挥对城市群紧凑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促进城市群经济效率的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