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4)
- 2023(913)
- 2022(764)
- 2021(740)
- 2020(671)
- 2019(1576)
- 2018(1636)
- 2017(3008)
- 2016(1533)
- 2015(1627)
- 2014(1567)
- 2013(1501)
- 2012(1437)
- 2011(1160)
- 2010(1295)
- 2009(1113)
- 2008(1045)
- 2007(975)
- 2006(917)
- 2005(774)
- 学科
- 管理(5334)
- 业(4378)
- 制(4143)
- 企(4040)
- 企业(4040)
- 银(4002)
- 银行(4002)
- 行(3896)
- 融(3463)
- 金融(3463)
- 济(3387)
- 经济(3379)
- 体(2929)
- 体制(2852)
- 财(2497)
- 务(1699)
- 财务(1698)
- 财务管理(1685)
- 企业财务(1643)
- 制度(1573)
- 度(1573)
- 人事(1504)
- 人事管理(1504)
- 中国(1406)
- 税(1335)
- 方法(1328)
- 税收(1272)
- 收(1255)
- 业经(1163)
- 银行制(1050)
- 机构
- 大学(17670)
- 学院(17162)
- 管理(6764)
- 中国(6732)
- 济(6130)
- 经济(5893)
- 研究(5549)
- 理学(5273)
- 理学院(5217)
- 管理学(5164)
- 管理学院(5125)
- 财(5066)
- 京(3780)
- 财经(3674)
- 银(3421)
- 经(3406)
- 中心(3248)
- 银行(3105)
- 江(2944)
- 财经大学(2886)
- 人民(2885)
- 科学(2824)
- 行(2770)
- 所(2700)
- 国人(2568)
- 中国人(2556)
- 融(2540)
- 中国人民(2519)
- 金融(2505)
- 北京(2477)
共检索到303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丹尼尔·塔鲁洛 罗平 林楠
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设定差异化的监管目标,逐步取代以往"一刀切"的银行监管方法,这是完善监管框架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此轮金融危机已经彻底重新定义了审慎监管的目标和范围。对于银行稳定性和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视,必将推进银行法规和金融监管两个领域的改革。这种有益的转变对于审慎监管意义重大。首先,审慎监管必须处理好对于金融稳定的威胁,无论威胁是否来源于传统银行。因此,我们需要去拓宽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课题组
1988年资本协议(简称"巴塞尔Ⅰ")确立了银行资本监管的三个核心要素,即资本、风险资产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巴塞尔Ⅰ过于简单、缺乏风险敏感性等缺陷逐渐暴露。为此,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开始修订巴塞尔Ⅰ,并于2006年发布了新资本协议(简称"巴塞尔Ⅱ")。巴塞尔Ⅱ的核心变化是引入了更具风险敏感性的风险加权资产方法,但仍沿用了巴塞尔Ⅰ的资本定义。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欧美大型银行过于复杂的资本工具严重弱化了银行实际损失吸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符遐龄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审慎经营”、“审慎监管”理念已深入人心。目前,在我国金融监管不再是要不要审慎监管问题,而是怎样实施的问题。对此本人认为实施审慎监管的基本策略是在制定审慎标准基础上,完善监管指标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
关键词:
审慎监管 会计监督 策略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权虎 张璐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拓展新的宏观调控和系统风险管理工具,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宏观审慎管理。国际清算银行(2001)将宏观审慎监管定义为:宏观审慎监管是微观审慎监管方法的有益补充,该方法不仅考虑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更是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角度出发对金融体系进行风险监测,从而实现金融稳定。国际组织相关理论实践巴塞尔委员会。1979年6月Cooke Committee(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前身)首次提出"宏观审慎性"问题。巴塞尔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叶文庆
2007-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国家纷纷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负责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维护金融稳定的主要机构。如果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拥有充分的监管权力。从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国际实践来看,宏观审慎监管机构的潜在监管权力包括信息收集权、宏观审慎监管决策权、宏观审慎监管执行权、政策建议权、监管协调权和危机处置权等六个方面的权力。本文拟对这些权力进行探讨。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沈谦
本文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的认识不足和新资本协议对系统性风险的放大作用。因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金融稳定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着重加强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引导和教育,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的认知能力,化解系统性风险,最终达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钱伟
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审慎风险监管符合国际金融监管趋势。去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对原巴塞尔协议有关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的基础上,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 Ⅱ)第三次征求意见稿。新资本协议尽管仍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检查、信息披露三大支柱组成,但其核心内容是如何从审慎监管的角度来准确地识别、计量和控制银行风险,从而全面提高金融风险的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燕 党莹莹 武竞伟
金融高水平开放时代下,中国金融业开放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金融安全愈加成为重要的难题,建立更加稳健、协调的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体系刻不容缓。《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表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并非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因此,两者协同的关键在于解决政策工具的高度重叠以及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中法律供给不足、法律不适等问题。本文在梳理两者协同机理的基础上,选取2010—2019年36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估计,探究引入经济周期性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配合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在架构起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协同体系的同时,为金融监管提供立法依据,为优化金融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桂浪 潘文富
文章从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视角,研究政务数据资产化的监管框架。结果发现,政务数据资产化的微观问题包括政务数据权属不明确、政务数据评估难度大、政务数据缺乏质量衡量标准,微观问题相对应的第一维度微观审慎监管建议是明确政务数据权属、开发评估政务数据价值方法、建立政务数据质量标准等。政务数据资产化的宏观问题包括政务数据的安全隐患较大、政务数据缺乏法律体系规范、政务数据缺乏系统的监管,宏观问题相对应的第二维度宏观审慎监管建议是加强政务数据的安全性、建立政务数据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政务数据的系统监管体系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利琴 彭红枫 彭意
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实现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配合是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上市银行为样本,同时引入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工具变量,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并不完全协调。我国监管部门应当继续完善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同时逐步完善宏观审慎在两个维度上的监管制度与工具,建立起二者的协调监管机制,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燕 何德旭
基于将所有金融科技活动全面纳入金融监管中来的思路,以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为切入点,分析了“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的监管框架助力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内在机理,为“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中的有效性提供经验证据。研究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而更具统一性和标准性的微观审慎监管则在盈利端发挥更强的促进作用,但其中杠杆率存在门槛效应;“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提高盈利方面的作用,与降低风险方面的作用相比相形见绌。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深化“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金融科技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认知,稳步实现将金融科技活动纳入监管、有效统筹好“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助力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职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性,并在金融监管与金融科技创新博弈过程中,及时准确地根据商业银行创新行为适时灵活调整杠杆率,充分发挥杠杆监管的作用,为监管提质增效。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燕 何德旭
基于将所有金融科技活动全面纳入金融监管中来的思路,以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为切入点,分析了“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的监管框架助力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内在机理,为“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中的有效性提供经验证据。研究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而更具统一性和标准性的微观审慎监管则在盈利端发挥更强的促进作用,但其中杠杆率存在门槛效应;“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提高盈利方面的作用,与降低风险方面的作用相比相形见绌。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深化“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金融科技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认知,稳步实现将金融科技活动纳入监管、有效统筹好“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助力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职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性,并在金融监管与金融科技创新博弈过程中,及时准确地根据商业银行创新行为适时灵活调整杠杆率,充分发挥杠杆监管的作用,为监管提质增效。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尹继志 刘秀兰
全球金融危机后,在强化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全面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国际共识。宏观审慎监管将整个金融体系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重点关注那些对金融稳定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采取针对性的逆周期监管措施进行调节,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包括宏观审慎监测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安排三大要素。美英等国为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成立了相应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其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应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实体,启动宏观审慎监测分析系统,并注重研究开发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
关键词:
宏观审慎 监测分析 政策工具 政策安排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戴豫升
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集中表现在负债来源多元化、信贷投放趋同、同业结构调整、表外理财膨胀等方面,给传统审慎监管带来一系列的挑战。新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Rrudential Assessment,以下简称MPA)在延续原有审慎监管逻辑的基础上,通过强化资本支撑上限与资产规模扩张的联系,实现了对表内外资产总量和季度投放节奏的直接约束。本文在总结传统审慎监管框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MPA管理的内容、实践和创新思路,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指出提升管理主动性、强化资本约束、完善配置机制、坚持价值创造导向等应对策略。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朱小川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本文从监管目标、内容、对象等角度分析宏观审慎监管的特点,介绍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趋势,得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将中央银行和金融行业监管者包含在内、协调国内经济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创新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等启示。
关键词:
金融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