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25)
2023(7208)
2022(6031)
2021(5353)
2020(4418)
2019(9941)
2018(9697)
2017(19005)
2016(10331)
2015(11375)
2014(11615)
2013(11329)
2012(11061)
2011(10161)
2010(10832)
2009(10195)
2008(10096)
2007(9230)
2006(8648)
2005(8016)
作者
(29927)
(25114)
(25073)
(23975)
(16428)
(11826)
(11315)
(9628)
(9598)
(9383)
(8831)
(8289)
(8187)
(8137)
(8128)
(7778)
(7514)
(7317)
(7148)
(7088)
(6498)
(6197)
(6126)
(5828)
(5793)
(5708)
(5501)
(5369)
(5100)
(4923)
学科
(64152)
经济(64113)
管理(32827)
(28197)
(23372)
企业(23372)
方法(17706)
地方(17327)
数学(15670)
数学方法(15477)
(14136)
中国(13853)
地方经济(12443)
(12343)
业经(11327)
(11297)
(10589)
(10003)
(8731)
银行(8724)
(8631)
财务(8613)
财务管理(8598)
(8476)
金融(8476)
(8321)
农业(8206)
企业财务(8189)
环境(8097)
(7919)
机构
学院(155214)
大学(152945)
(76663)
经济(75109)
研究(58117)
管理(56212)
理学(46902)
理学院(46407)
管理学(45742)
管理学院(45444)
中国(45120)
(36366)
(31825)
科学(31596)
(29568)
财经(27615)
研究所(26210)
中心(25592)
(25186)
(24854)
经济学(24752)
(21820)
经济学院(21791)
北京(20595)
(20551)
财经大学(20081)
(19902)
师范(19770)
(19518)
业大(18155)
基金
项目(91509)
科学(72493)
研究(69525)
基金(66366)
(56591)
国家(56093)
科学基金(47967)
社会(46048)
社会科(43659)
社会科学(43649)
(35373)
基金项目(33375)
教育(31231)
(29153)
自然(28856)
资助(28481)
自然科(28138)
自然科学(28130)
编号(27670)
自然科学基金(27605)
成果(23983)
(21418)
(20705)
重点(20693)
课题(20102)
国家社会(18988)
(18546)
发展(18138)
(18098)
教育部(18063)
期刊
(97477)
经济(97477)
研究(54954)
中国(30768)
(28773)
管理(23706)
(20354)
(19250)
金融(19250)
学报(19035)
科学(18993)
经济研究(16847)
大学(14961)
财经(14943)
学学(14309)
教育(14175)
技术(13820)
农业(13481)
业经(13294)
(13038)
问题(12025)
(9822)
技术经济(9237)
国际(8855)
世界(8777)
统计(8229)
经济问题(7704)
现代(7666)
经济管理(7565)
(7255)
共检索到2551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端计  
从制度变迁角度,对中国近六年来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就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未来取向进行了思考。适当调整宏观经济调整政策,尽快由以需求拉动为主转向需求拉动与供给激励并举,实现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转型。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武飞  
根据经济调节方式的不同,建国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动,可以1978年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为1953~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第二个时期为1979年至今的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第一个时期,我国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计划形式进行资源配置,由于经济信息收集慢,决策过程长,政策传导速度快,容易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从而产生大起大落,导致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时间短、衰退时间长且波动剧烈的特点;第二个时期,我国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逐步替代计划的形式进行资源配置,宏观调控方式逐步成熟,经济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增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逐步呈现出增长时间长、衰退时间短且波动逐步平滑...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何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三位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阿里恰(Giovanni Dell'Ariccia)和摩罗(Paolo Mauro)发表了一份《反思宏观经济政策》的报告(SPN/10/03),在学术界和宏观决策部门引起了极大反响。这篇报告首先回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丛明  
当前经济形势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下一步的宏观经济走势依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经济上行和下行的两种趋向同时并存,反映出未来通货膨胀压力与通货紧缩影响依然存在,宏观调控仍处于关键时刻。要把握好2006年宏观调控四大主要预期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稳”为主,适时适度采取微调措施。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加强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重视发挥价格、税收、汇率等杠杆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丛明  
2006年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总体较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物价较低的良好发展势头。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投资规模偏大、货币信贷投放偏多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从短期看,经济总量仍处于偏热状态;从中长期看,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软肋”。2007年要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和稳定,适当调整总量,着力调整结构,将短期调控与中长期结构调整和深化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适时适度进行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徐亚平  
面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复杂多变,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实现货币政策的动态调整与优化。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货币政策的动态调控机制,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动态调控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许经勇  
1998年以来,为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政府先后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其效果还不尽人意。为此,应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确定"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丽宾  毛炳寰  
中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中,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及全球化的进展,我国的就业形势仍将严峻,失业调控和促进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面临的重要任务。在现实中,世界各国采取的失业调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韦群跃  
宏观调控有各种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通常是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和实施的,有关货币供应和流通方面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国进  陈凌凌  金昊  赵向琴  
如何用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气候治理并化解经济绿色转型带来的金融风险是平稳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议题。本文构建了包含企业碳排放环境外部性和金融部门摩擦的新凯恩斯环境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NK-E-DSGE),评估了碳税和绿色再贷款政策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对棕色和绿色资产的差异化宏观审慎监管在缓解气候转型风险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碳税政策有助于减少排放,推动产业低碳转型,但在短期可能引发“滞胀”,同时会大幅冲击棕色资产价格,威胁金融稳定,存在一定的转型风险;(2)绿色再贷款政策的减排效果弱于碳税,但有助于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刺激产出和投资,改善银行资产负债表,不易引发显著的转型风险;(3)碳税政策配合“棕色惩罚”和“绿色支持”的宏观审慎监管能够降低银行的气候风险敞口,有效缓解碳税引发的转型风险;(4)金融摩擦以及名义价格粘性是气候政策影响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关键机制,金融摩擦越大、价格粘性越小,气候政策导致的宏观经济波动和转型风险越大;(5)碳税和绿色再贷款协调使用的效果优于单一政策,而宏观审慎监管能够进一步提高社会福利。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先锋  尹红坡  刘晴  
文章在综述以往土地政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土地价格机制、土地规划机制、土地税收机制、土地金融机制与土地管理机制五个方面研究了土地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内在机理。最后,文章从土地政策运行成本和“挤出效应”两个方面论述土地政策的局限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光  
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为缓解利益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重点取向应是解决扩大就业、缩小贫富差距、发展资本市场、促进居民储蓄向消费和证券投资方面转化等问题。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周鹏  
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不懈努力,找国逐渐告别了短缺经济的时代。以最近一次经济的软着陆为标志,中国的短缺经济和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基本结束,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将从以总量为主转变为以结构为主,国民经济将进入以结构优化和升级,整体素质提高为特征的阶段。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余旭  
本文分析了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及存在问题,通过探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目标及其政策搭配,提出了世界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首要目标不应是经济高增长而是国际收支平衡,世界金融危机时期应实施低水平的国际收支平衡和内外均衡等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