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49)
- 2023(6507)
- 2022(5358)
- 2021(4777)
- 2020(3844)
- 2019(8712)
- 2018(8391)
- 2017(16757)
- 2016(8882)
- 2015(9837)
- 2014(9990)
- 2013(9754)
- 2012(9569)
- 2011(8954)
- 2010(9569)
- 2009(9061)
- 2008(8764)
- 2007(8054)
- 2006(7731)
- 2005(7242)
- 学科
- 济(61356)
- 经济(61319)
- 管理(26319)
- 业(21782)
- 地方(17080)
- 企(16890)
- 企业(16890)
- 方法(16117)
- 数学(14378)
- 数学方法(14229)
- 中国(13280)
- 地方经济(12421)
- 农(11900)
- 业经(10482)
- 学(10036)
- 财(9666)
- 策(9219)
- 制(8876)
- 农业(7935)
- 融(7775)
- 金融(7775)
- 环境(7752)
- 贸(7644)
- 贸易(7639)
- 及其(7541)
- 银(7522)
- 银行(7522)
- 行(7356)
- 易(7339)
- 经济学(7216)
- 机构
- 学院(137339)
- 大学(135189)
- 济(72189)
- 经济(70823)
- 研究(51802)
- 管理(50227)
- 理学(41936)
- 理学院(41491)
- 管理学(40962)
- 管理学院(40684)
- 中国(39755)
- 财(32411)
- 京(27681)
- 科学(26848)
- 所(25613)
- 财经(24749)
- 经济学(23722)
- 中心(22658)
- 研究所(22653)
- 经(22305)
- 江(22110)
- 经济学院(20896)
- 范(18233)
- 院(18231)
- 师范(18158)
- 北京(18039)
- 财经大学(17904)
- 农(17062)
- 州(16988)
- 科学院(15195)
- 基金
- 项目(79668)
- 科学(63838)
- 研究(62500)
- 基金(58044)
- 家(48549)
- 国家(48126)
- 社会(42285)
- 科学基金(41569)
- 社会科(40091)
- 社会科学(40082)
- 省(30264)
- 基金项目(28893)
- 教育(28021)
- 编号(25056)
- 划(24892)
- 资助(24760)
- 自然(23715)
- 自然科(23125)
- 自然科学(23120)
- 自然科学基金(22706)
- 成果(21567)
- 发(19317)
- 课题(18249)
- 部(18193)
- 重点(17842)
- 国家社会(17582)
- 发展(16820)
- 展(16578)
- 性(16460)
- 教育部(16173)
共检索到2269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何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三位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阿里恰(Giovanni Dell'Ariccia)和摩罗(Paolo Mauro)发表了一份《反思宏观经济政策》的报告(SPN/10/03),在学术界和宏观决策部门引起了极大反响。这篇报告首先回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奥利弗·布兰查德 乔瓦尼·德’拉里恰 保罗·毛罗 胡妍斌 王辰
大稳健时期让宏观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误以为大家已熟练掌握了宏观经济政策运用,本次危机显然对此观点提出了挑战。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专家对危机前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重视审视,分析了主要共识,指出其中存在的失误,以及哪些危机前的框架原则当前仍能适用,并尝试建立新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建议应该对通货膨胀目标进行重视审视,协调运用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统一通货膨胀目标制与汇率政策,更广泛地提供流动性,注意积蓄财政政策空间,设计更好的财政自动稳定机制。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奥利弗·布兰查德 乔瓦尼·德’拉里恰 保罗·毛罗 胡妍斌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引发人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反思和讨论。作者在2 0 1 0年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初步反思的基础上,再次对此问题加以探讨,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对货币政策的反思,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如何确定?如何处理零利率下限?央行应为谁提供流动性?二是对财政政策的反思,高公共负债的风险何在?如何应对财政约束风险?财政巩固的步伐多快为宜?三是对宏观审慎工具的反思,如何综合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和微观审慎政策?现有宏观审慎政策运行效果如何?如何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该研究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未来框架仍然模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宏观审慎工具在宏观政策中的相对作用仍在动态发展中,最终情况将取决于实...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荣景
理性预期的假说有两个基本假设。其一是理性预期,即假定经济主体(这里指微观层面,下文也是指同一层面的)对未来作出的预测是理性的。其二是持续的“市场出清”,也就是假定,无论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将适应供求状况迅速调整,使市场供给和需求平衡。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国庆
自凯恩斯主义诞生以来,作为对市场缺陷的一种弥补,政府逐渐远离古典主义所信奉的市场"守夜人"角色,并作为经济活动主体越来越广泛地介入和参与到实际经济生活之中。经济危机使经济学家们和公众更加关注自由市场本身的缺陷以及市场失灵问题,但是却很少有人关注政府失灵问题,而政府失灵却是导致危机爆发并长期持续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笔者通过回顾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政府的行为,认为在这一系列的经济波动事件背后均隐藏着政府失灵的影子。但是对于如何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由于市场失灵的动态性、政府相机抉择政策的长期影响和短期效果的差异问题以及广泛存在的政府"俘获"现象,事实上是一个...
关键词:
经济波动 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 边界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周天勇
前几年实行的财政政策中 ,企业税费负担增长过快抑制投资需求与增发国债扩大投资需求相互抵消 ;发行国债的增速在下降 ,还本付息比例在上升 ,国债发行扩大投资的边际效用在递减 ;国债主要投资于短期增加就业和拉动增长的基础项目上 ,其增长和就业连续性较弱。而货币政策方面 ,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总量性的政策 ,对扩大贷款 ,特别是对推动增长和增加就业最有用的中小企业的放款 ,几乎没有作用。贷存比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持续下降和相对减少。因此 ,需要从行政取向国债为主的财政政策和总量性的货币政策 ,转向市场取向刺激社会投资的财政政策和体制及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减少税费负担 ,实行投资税...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占斌
本文分析了2015年前三季度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认为,中国前三季度经济在波动中实现平稳增长,继续处于合理区间;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短期困难,经济的长期基本面依然向好;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加速积聚,完成全年经济目标有坚实基础。文章提出,要继续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以改革创新落实好稳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一是创新调控方式,增强宏观政策的效力;二是促进有效投资,挖掘扩大内需的潜力;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的动力;四是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五是提升开放层次,打造合作竞争的助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连城 郎丽华
本文采用历史分析和逻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认为中国经济的运行规律是决定中国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基础,而世界经济运行规律和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也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走势。无论从中国经济自身的运动规律还是从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来看,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都将呈现向好的趋势。因此,2012年及其未来一段时间,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促进结构调整,抑制通货膨胀,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政策选择的目标。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马勇
在一系列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和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良好外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 2000年越南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回升,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
关键词:
越南 经济走势 宏观经济政策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勇
拉美地区宏观经济政策随着不同发展模式转换呈现不同演进特征。本文基于拉美宏观经济政策的历史演变,从三个方面分析其政策实践及得失。从短期视角看,为应对外部冲击以增加经济韧性;从中长期视角看,为解决结构脆弱性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从对外全球视角看,为协调全球宏观政策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拉美宏观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给我国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强化政策体系的系统性、注重政策目标的权衡性、促进政策工具的创新性、增强对重大风险的防范性、保持对国际合作的开放性。与此同时,拉美国家中短期经济政策趋势也将给我国对拉投资带来机遇和挑战。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馨
目前,我国经济陷入了需求严重不足的境地之中,尽管政府动用了各种刺激经济的办法,但均未能有效启动经济,经济发展仍然严重乏力。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存在的一直是供给不足问题,经济过热问题,而从来不愁需求不足,不愁启动不了经济。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可以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相反,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则一直是需求不足,是经济过冷问题。这样,我国遇到的似乎是与市场经济国家相似的增长问题了。为此,我国政府也一反过去对宏观经济的计划型调控做法,而大规模地借鉴了西方国家式的市场型调控做法,但实行的结果却远不能令人满意。对此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经济怎么啦?于是,各种分析及对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克莎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丽
2006年12月26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与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国际经济地位与开放战略再探索”理论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小礼堂隆重召开,来自上海市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的80余位世界经济研究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在对外开放新阶段如何提升中国开放战略、优化开放政策等一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讨。为反映本次研讨会的精彩内容,本刊特将与会专家的发言要点整理并予以刊出,以飨读者。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成德宁
效率与公平之间并非“两难的选择” ,而是互补的关系 ,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 ,有可能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同时 ,还能提高经济的总体效率 ,实现“公平增长”。因此 ,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理应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在中国 ,政府目前实现公平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应是消除行政性垄断 ,推进市场化 ,废除城市偏向的发展政策 ,改革和完善财政收支的结构和范围 ,促进劳动力的流动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关键词:
收入分配 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