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01)
- 2023(15036)
- 2022(12661)
- 2021(11767)
- 2020(10010)
- 2019(23009)
- 2018(22692)
- 2017(43672)
- 2016(23864)
- 2015(26497)
- 2014(26557)
- 2013(26479)
- 2012(24640)
- 2011(22394)
- 2010(22871)
- 2009(21355)
- 2008(21481)
- 2007(19828)
- 2006(17460)
- 2005(16035)
- 学科
- 济(99426)
- 经济(99307)
- 业(69589)
- 管理(66217)
- 农(51494)
- 企(47899)
- 企业(47899)
- 方法(39043)
- 农业(34035)
- 数学(33951)
- 数学方法(33556)
- 财(27140)
- 中国(27102)
- 业经(26461)
- 制(24549)
- 地方(21163)
- 学(20303)
- 贸(17340)
- 贸易(17333)
- 体(16883)
- 易(16873)
- 银(16552)
- 银行(16516)
- 行(15799)
- 融(15627)
- 金融(15623)
- 务(15031)
- 财务(14979)
- 财务管理(14935)
- 发(14651)
- 机构
- 学院(339563)
- 大学(338292)
- 济(140068)
- 经济(136982)
- 管理(126369)
- 研究(118539)
- 理学(107848)
- 理学院(106614)
- 管理学(104729)
- 管理学院(104082)
- 中国(91447)
- 农(75541)
- 科学(72052)
- 京(72014)
- 财(67793)
- 所(60976)
- 农业(58192)
- 中心(55952)
- 业大(55717)
- 研究所(54687)
- 江(54440)
- 财经(51873)
- 经(47022)
- 范(45061)
- 北京(45043)
- 师范(44614)
- 经济学(42668)
- 州(42644)
- 院(41934)
- 省(40053)
- 基金
- 项目(221897)
- 科学(173768)
- 研究(164212)
- 基金(159867)
- 家(139847)
- 国家(138607)
- 科学基金(117302)
- 社会(104409)
- 社会科(98541)
- 社会科学(98512)
- 省(87900)
- 基金项目(84651)
- 教育(74897)
- 自然(73912)
- 划(73108)
- 自然科(72139)
- 自然科学(72115)
- 自然科学基金(70849)
- 编号(67764)
- 资助(63975)
- 成果(56383)
- 重点(50480)
- 部(49838)
- 发(48540)
- 课题(47161)
- 创(45703)
- 制(44730)
- 国家社会(43452)
- 性(43170)
- 创新(42793)
- 期刊
- 济(164025)
- 经济(164025)
- 研究(101175)
- 农(77130)
- 中国(76596)
- 学报(56732)
- 财(54070)
- 农业(51952)
- 科学(51033)
- 大学(43689)
- 管理(43668)
- 学学(41061)
- 教育(38206)
- 融(35682)
- 金融(35682)
- 业经(31129)
- 技术(29320)
- 业(26109)
- 财经(26062)
- 经济研究(23908)
- 问题(22824)
- 经(22382)
- 版(19643)
- 图书(17712)
- 世界(17102)
- 技术经济(16438)
- 农村(16285)
- 村(16285)
- 贸(15834)
- 农业经济(15661)
共检索到5265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方志 汤玉刚 虞拱辰
城乡差距拉大,三农问题凸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缺失和低效率造成的。形成这一局面的根源是制度性的,而公共财政体制设计的缺陷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长期发展来看,农村自愿集体行动秩序的拓展受到抑制可能是更加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多元化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演进的分析框架,并针对性地讨论了若干关键环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维林
基于演化博弈视角将地方公共服务供给这一复杂的制度体系进行解析并分析其演化的路径与趋势,提出供给制度的剖析应立足于提供者、生产者、使用者的三方制衡关系,将其解构为四个基本制度元以辨识其内在结构与核心机理。考察不同阶段重点建构与完善的制度元,认为制度演化更替存在有序性,提出地方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长期演化序列,以及"三方制衡、多元治理"的制度结构未来演化趋势。
关键词:
地方公共服务 制度元 演化序列 演化博弈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应良 王钊
基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绩效的评价,引入生产可能性曲线,从制度供给的主观绩效与客观绩效两个维度构建一个分析思路框架,并运用该思路框架对我国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绩效进行简单考察,从总体配置、区域配置和产品配置三个侧面得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绩效的一个基本判断。
关键词:
主观绩效 客观绩效 公共产品供给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曲延春
农村公共产品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其在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低效率,形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困境。而要破解这种困境,就需要进行制度创新,重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关键词:
农村公共产品 制度变迁 困境 制度创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文辉
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直沿袭着与乡绅治理制度相适应的供给制度,乡绅对乡村社会公共秩序维护和公共设施建设等公共产品的低水平供给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人民公社时期,中国政府组织和动员农民用劳动力最大限度替代资金的方式,实现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改革后,农村大多数公共产品仍沿袭制度外供给体制,主要由收入远低于市民的农民筹资来提供。所以,农民负担问题实质上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问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杰
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村级组织及农村居民在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中的不同行为和作用,认为中央政府需要进行包括财政体制、政绩评价制度、村民自治等方面的全面改革才能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问题。
关键词:
农村公共品供给 制度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吴孔凡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领域不断扩大,国家财政支农强度不断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得到较大完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燕凌
本文概括分析了中国古代、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特征。古代农村公共品供给成本基本上由农民承担,民国时期农村公共品供给处于乡村自理状态。新中国建国初期政府采取以劳动力替代资本的方式保证农村公共品基本供给;改革以来至税费改革之前,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承继人民公社制度基本架构,但缺乏人民公社体制的强制性能力,未能适应农民主体利益诉求;税费改革后政府增加了农村公共品供给,而提高供给效率成为制度改进的关健。
关键词:
农村 公共品 供给 制度 变迁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军 蒋琳琦
一、导言 农村农作制度由集体化向家庭承包经营的转变,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激励机制,刺激了粮食生产的巨大增长,与此同时,农作制度这一巨变显然又打破了原先制度结构的均衡状态。在长期的集体化农作制度下,农村政治、经济和有关社区生活的各项制度都获得了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这些制度都已基本定型,与农作制度一起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形成了稳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方杰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柴盈 曾云敏
由宪法秩序、治理结构和操作规则构成的嵌套性制度分析框架可以诠释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制度效率问题。通过对资源型、纯公共品型、收费型和半收费型四类农村基础设施的研究,推演出农村基础设施有效供给制度的标准是以最小的交易成本最大程度地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而政府与农民合作组织联合供给制度能够长效地实现这个目标。当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制度需要进行创新设计,包括转变中央政府职能、组织农民自主和自愿合作以及以劳代资、科学定价。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胡敏华
目前,中国农村扶贫陷入了制度性陷阱,具体表现为:扶贫的边际效益出现递减趋势;农村贫困人口存在着严重的脆弱性,贫困人口“返贫”的压力依然很大。为此,需要对现行政府主导型的农村扶贫制度进行重新审视。研究发现,构建农户的“内在激励机制”可能有助于冲出扶贫制度陷阱,而农户组织化则为该机制的运行提供了有益的组织支撑。通过对贫困农户组织化的内在逻辑和组织化效应的系统分析,本文有力地支持了农户组织化与农村扶贫存在有机统一性的推断。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鸿渊 叶子荣
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是整个农村公共产品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率的供给主体为农村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供给水平决定于农村社区范围内供给主体的合作行为,而主体合作行为是主体要素和环境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以农村社会转型为背景,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和认知评价三个维度定义了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属性,构建了主体属性与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供给合作行为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为后续的数据验证奠定了基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甘甜 张隽钊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影响着农村居民生活综合质量的提高以及生存、发展、健康、文化娱乐等多层次和多样化需求的满足。文章提出,政府应该完全承担农村纯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利用民间资本为农民提供公共程度较低的准公共产品;建立农民参与的公共品供给决策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品需求偏好表达机制;合理安排公共品中政府与市场、"公"与"私"的提供比例,以期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新常态 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 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